这一回合讨论的相当精彩!在此谨为“参数错误”、“征”、“想起时正是忘记”和“通讯网”等仁兄贤弟喝彩了!
并冒昧地借用“通讯网”的一段文字“中国人在数控机床方面死不开窍”来表达本人在拜读了“野夫”于“161楼”的鸿论之后的感想,如果中国的数控,或者说数控技术真的是在按“野夫”的思路发展的话,恐怕才真真正正的是跑偏了!
由于本人没有深入研究和开发数控的经历,所以无力系统阐述个中原委了,总的一句话:数控技术是以插补为中心,但不仅仅是插补,数控与最新计算机硬件平台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结合也并非无休止地被动适应计算复杂性和占用资源的指数膨胀,而恰恰是符合了开放性原则,选用了被商用市场验证过的最新式、最可靠、最具性价比的软硬件支撑和开发平台。试想全世界一年的PC出货量数以亿计,嵌入式CPU更是数以百亿计,可全世界用于数控的主CPU能有几颗?个人以为不会大于30万颗,这么一点点量,如何验证可靠性?如何降低开发、制造和维护成本?这是摆在数控企业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是所谓的中高端系统平台,这类系统在单一供应商处一年的出货量也就千把套,撑死了万把套,就这点量的支撑,怎么做?所以中高端数控,换而言之数控技术的软硬件支撑平台走向通用计算机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开发环境/平台是数控这个特殊行业的必由之路!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仪器行业全面走向Wintel体系的PC平台的例子还少吗?难道仪器行业也跑偏了不成?非也,高端仪器也同样面临产量与质量可靠性的矛盾,面临产量与开发制造成本之间的矛盾。也许有那么一天,目前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的Android+ARM的平台技术足够发达之后,仪器和数控行业也会拿来用。毕竟数控也好,仪器也好,通用计算机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开发环境/平台核心只是各自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各自的核心技术并不在此。所以,不必拘泥于采用什么样的平台,关键还在于把握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发展方向,对于数控系统而言,数控的功能实现和性能保障才是重中之重。
最后,以纳米插补为例,Fanuc和三菱都是在64位系统上完成,之所以需要64位,个人以为仅仅是为了适应针纳米插补运算针对米级应用尺度时的字长需求,至于CPU的主频,就目前商用系统而言也就是1~3GHz,Fanuc和三菱也变不出花来,至于它们有没有用多核处理器就不得而知了。不知“野夫”会如何看待纳米插补?
关于FANUC的NC,它的控制从APC、AIAPC、AICC、AI NANO CC、AI HPCC、AI NANO HPCC,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进入使得加工的精度上了个台阶,还有先行轮廓控制(AICC)的出现真是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个功能的出现彻底把国产系统抛到了后面,而使得它和欧洲系统可以真正抗衡,至于后来NANO插补和NANO编码器的出现,以我实际加工的经验到还真没什么进步,我觉的是它的噱头,也或许是更适用于更高档的机械体,至少大陆和台湾的机械用了它和没用它是没什么差别。64RISC应该不是用来运算纳米插补的,因为NANO只需要把CPU从386升级到奔腾就可以。RISC是用来实现它的高精度控制(HPCC)的,下面是它的部分调整参数:
8420 180 预读单节数目(0:120个单节)
8451#4 0/1 当使用基于切削负载时来比例调整的机能,就需要设定为1。(当机器的Z轴为低钢性时,才需要使用。)
8456 8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2的调整率
8457 7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3的调整率
8458 6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4的调整率
8475#2 1 转角时自动减速机能有效
8475#3 1 在圆弧补间时,依照加速度来决定速度机能有效
有关欧洲的西门子和海德汉的高档系统,从它的各种资料里,都看不到什么新功能的出现,但它们在精度这块就是高日系一头,我个人认为是欧系的NC要落后于日系,而伺服和电机(包括编码器)侧远远高于日系,而且从几个大品牌的对比也能看的出,编码器这个东西的重要性,日系的高档用的还是海德汉的(但FANUC的有NANO的就是自己的)。
因为在实际的切削过程中,最大的误差因素来自机械,自控是要去干涉掉这些误差,所以发展方向还是取决于机械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机床的精度30%是系统50%是机械20%是人(程式等方面),现在的系统我个人认为在精度和速度方面已经快到头了,剩余的只是人机性和价格方面的文章了,而机械方面由于特殊的原因,可以说没怎么发展过,所以数控系统的发展突破还的看机械。
"“当今数控技术的竞争,在本质上是芯片技术的竞争。”
本人还认为,目前公认的一些核心技术,如陈虎先生所指出的,“复杂运动规律的控制技术”、“多轴耦合关系运动控制”、以“高精度、快速响应的电流环设计”为核心的“高精度伺服控制”与数字控制技术的融合,特别是其中公认为最尖端的五轴联动控制技术以及纳米插补、NURBS插补等等,在现有数控系统的架构中,没有64位超高速处理器与64位实时操作系统,是难以实现的。 "
没搞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SIEMENS或FANUC用的芯片, 我们买不到还是西方国家不卖?
给你个中国龙芯你就能搞定吗?
至于实时操作系统, vxworks只要付费就可以实用, 难道这个还满足不了?
我们提倡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并不代表目前商用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当前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是已经商用的,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是能够稳定运行的!
即便有了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这些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证?一个新开发的产品和操作系统,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说明其可用性和稳定性。从市场的角度来说, 如果盲目的采用这些未经验证的产品,不出问题则罢, 如果出现问题, 丢失的是整个市场, 失去的是信誉, 浪费的可能是一代人的青春!!
我们支持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从市场的角度来支持, 一个产品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发展壮大!
呵呵呵呵,上面那个图好耍~~~~~~~呵呵呵呵,
,
是院士还是西红柿,都不大紧,逻辑上起码,得经得住推敲
“设计时绝对是国际先进水平,图纸还未画出来就落后了。何故?。。。是许许多多细微处不行”
,
连细节都没搞定呢,图纸还没画完呢,就号称设计(方案)是“绝对国际先进水平”,,,
,
嘿嘿黑嘿嘿黑,够精彩~~~~~~~~~~~~~(眼泪都能笑出来,,,俄傻怂也歇咧,,,)
“细微处不行” 充分说明了人浮于事, 整天说的头头是理, 结果东西做不出来或者是做出来的东西有问题。
还有一点, 凭什么自己说设计的东西是国际先进水平?
没有贬低专家的意思, 但是遇到问题总是说“设计时绝对是国际先进水平”, 结果做出来就不行。这是不是说明在设计的时候就存在问题, 是否真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高新技术产业上, 我比较佩服华为、中兴。
如果说系统的复杂度, 抛除数控算法之外, 数控系统系统架构的复杂度应该没有通讯系统复杂。中兴、华为同样采用的摩托罗拉的powerpc等处理器, 在vx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上运行通讯软件, 实现了通讯设备的国产化。
如果没有中兴、华为, 恐怕国内的通讯设备都是国外产品的天下。如果靠学者、专家等, 恐怕目前情况和数控系统差不多, 同样也会存在某些人高喊通讯设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
同样中国人自己提出了3G标准TD-SCDMA, 从严格上来说跟WCDMA、CDMA2000相似的一种协议标准, 难道你也说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 通讯设备过度依赖了计算机技术? 难道也是“全世界好像只有计算机产业是把事情越做越复杂”?
事实上是, 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你的手机只能回去的过去的大砖头状态, 出门抗大砖头防身吧!
“本人还认为,目前公认的一些核心技术……等等,在现有数控系统的架构中,没有64位超高速处理器与64位实时操作系统,是难以实现的。”———这也许是事实,但是不等于“野夫”关于 “当今数控技术的竞争,在本质上是芯片技术的竞争” 的论断,数控仅仅是把最适用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拿来用,数控的关键还在于数控本身的问题,“野夫”的观点未免过于唯武器论了!
等到中国有好用的本土CPU和实时操作系统的时候,相信国产数控不至于傻到非得把银子送给洋鬼子吧?!(除了国有机构和官员)
关键是,有了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就一定能把数控系统做好, 就一定能超过欧美的企业?
中兴、华为没有自己的芯片(某些微码芯片不算)和操作系统, 一样做出高性能的通讯设备,打入国际商场, 搞得西门子通讯破产!
应该要反思了!
关于FANUC的NC,它的控制从APC、AIAPC、AICC、AI NANO CC、AI HPCC、AI NANO HPCC,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进入使得加工的精度上了个台阶,还有先行轮廓控制(AICC)的出现真是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个功能的出现彻底把国产系统抛到了后面,而使得它和欧洲系统可以真正抗衡,至于后来NANO插补和NANO编码器的出现,以我实际加工的经验到还真没什么进步,我觉的是它的噱头,也或许是更适用于更高档的机械体,至少大陆和台湾的机械用了它和没用它是没什么差别。64RISC应该不是用来运算纳米插补的,因为NANO只需要把CPU从386升级到奔腾就可以。RISC是用来实现它的高精度控制(HPCC)的,下面是它的部分调整参数:
8420 180 预读单节数目(0:120个单节)
8451#4 0/1 当使用基于切削负载时来比例调整的机能,就需要设定为1。(当机器的Z轴为低钢性时,才需要使用。)
8456 8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2的调整率
8457 7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3的调整率
8458 60 基于切削负载来减速的机能时,区域4的调整率
8475#2 1 转角时自动减速机能有效
8475#3 1 在圆弧补间时,依照加速度来决定速度机能有效
有关欧洲的西门子和海德汉的高档系统,从它的各种资料里,都看不到什么新功能的出现,但它们在精度这块就是高日系一头,我个人认为是欧系的NC要落后于日系,而伺服和电机(包括编码器)侧远远高于日系,而且从几个大品牌的对比也能看的出,编码器这个东西的重要性,日系的高档用的还是海德汉的(但FANUC的有NANO的就是自己的)。
因为在实际的切削过程中,最大的误差因素来自机械,自控是要去干涉掉这些误差,所以发展方向还是取决于机械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机床的精度30%是系统50%是机械20%是人(程式等方面),现在的系统我个人认为在精度和速度方面已经快到头了,剩余的只是人机性和价格方面的文章了,而机械方面由于特殊的原因,可以说没怎么发展过,所以数控系统的发展突破还的看机械。
“数控系统的发展突破还的看机械。”
这个有道理, 国产机床机械设计就不太好!
在俺看来,不仅仅是系统结构,一般的数控算法,都不会比一般的通讯算法复杂——俺指的是无线通讯。
机械传动部分影响精度的大部分,这点上是大家一致。
而机械传动部分跟不上,俺觉得原因也很简单。其中一个原因有点搞笑:大伙看看大学的录取成绩,机械专业与电子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区别还是有的。还有政治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看到的大趋势是,机械行业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国企工厂设备卖给个人,民企从方方面面降低成本,机械行业技术人员素质普遍相对低下,技术越来越得不到尊重,做业务做“管理”的收入遥遥N倍于技术人才。在旧机床买卖场我们看到,2、30年前甚至40年前的机床仍然常被小老板们青睐,那些老机床导轨一擦,锃亮如新,甚至比如今用过几年的床子都好。这是怎么回事?如今私有化老板多是唯近利小利是图,无民族世界长远大观,对质量的关注程度,差太多了。当然俺看到的主要是地方特色,也许以偏概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