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论坛网友在相关帖子中关于此话题的回帖:
引用“一块钱钱”2010-02-05 16:53:42 的回复内容:
受教了。的确如波恩前辈所说, 国内低端数控系统我们自己人争得头破血流,中高端却面对国外豪强无力反抗,众多集各种先天优势(人才,资源,政策)数控企业(华中等)多年来只能靠国家的喂养不断’发展‘。在下以为这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的体制问题的结果,国营单位吃的都是铁饭碗,不用担心市场的竞争,也没有动力去追逐技术发展,充满着政治,官僚。国家宏观也倾向于房产,基建等这些短时间能带来GDP增长的行业,可谁都知道装备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业,本应用到技术革新,人才培养,设备投资的钱全都投到房地产,股市中去,我看不到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未来。
引用“波恩” 2010-02-06 09:09:13 的回复内容:
有不少来自民间的资本和有识之士一直在坚持,民族的未来只会掌握在民众手中!
引用“野夫”(注:野夫先生就是本帖中的前辈,也是该话题最初的发起者)2010-02-06 13:24:30 的回复内容:
波恩先生:
“前辈”之称实不敢当。IT行业犹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一觉醒来,人事皆非。新手之说,绝非自谦。仅因仍有少许当年意气风发之情,又对盲目与“国际接轨”有所思才斗胆首次进入论坛向先生请教。
我离开数控领域之后曾转入计算机领域,也是追求技术先进性所致,这是人,特别是青年人之天性所然。先生似乎认为技术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复杂性有相当的关联性。其实未必。托勒密体系比哥白尼体系复杂,结果如何?程序自动化比高级语言复杂,追求程序自动化的前苏联与追求高级语言的美国又如何?
所谓开放性,只是由于开放性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术语(据说关于文化有二百种以上的定义,其正确定义大概只有余秋雨之流的大师级人物才有权评说,我等无力揣度)才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其实,从工程技术来说,开放性基本上就是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技术的普及,以便于专业化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而标准化必然意味着使用、维护、二次开发的简单性。
如若先生所言,“数字总线本身并不直接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那未,冠之所谓“高性能的高端功能”、“高端数控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等论断的理由何在? “数字总线本身并不直接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仅因其技术的复杂性而“被接轨”,岂不是“所谓的专家型系统”吗?高端功能如果不能“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岂不成为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而且还要徒增因复杂性而必须支付的代价。
“模拟调节和数字控制之争”与“运动控制级的全数字总线”是两回事。我请教的并非模拟与数字的优劣,而是“数字总线解决了运动控制级这一特定层面中的什么关键技术”,或者改为“数字总线间接解决了运动控制级这一特定层面中的什么关键技术”,还望先生指点。
另外,先生对于李院士的论点的看法,似有深入探讨之必要,以后有机会再说。
引用“rufong” 2010-02-06 14:21:46 的回复内容:
爱国支持民族企业,我们也逐步取代进口品牌,但是要保证产品稳定!
引用“stone87439312” 2010-02-06 15:28:11 的回复内容:
佩服波恩的民族精神,确实有人在为国家数控事业呕心沥血,但是还是太少太少。。。。
体制机制的束缚太多了。。。
赞同“征”的上述技术观点!
由于“野夫”前辈最初就做出了“不是指现场总线的共有优点”的话题限制,所以才在指出“数字总线技术”作为“数控和运控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载体,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高数据传输率、高数据刷新率和高指令同步性”的同时,声明“数字总线本身并不直接解决数控和运控最本质的关键问题”,但作为“高端数控系统”对接口技术“高数据传输率、高数据刷新率和高指令同步性”日益凸显的需求,因此数字总线才会成为高端数控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这国际数控实践的需求使然,所以FANUC,西门子的数控系统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已经摆脱模拟接口,全面走向数字总线;国产数控纷纷走向数字总线也绝不仅仅是“盲目接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KND和GSK这两家在国内经济型市场卖的最火的领头羊,目前无不把开发重心移向数字总线,个人以为肯定不是他们的老总都头大进水了,放在好好的脉冲串不用,非要搞既复杂,又昂贵的数字总线。
之于“数控和运控最本质的关键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十一五”数控重大专项课题的技术要求,或者查阅论坛网友关于《高端数控系统的功能特征和性能特征》一贴,专业论文栏目中也可以找到。
还是那句老话:个人从来就不认为依靠后步进时代的孑遗——脉冲串就足以支撑国内的高端数控体系,依靠脉冲串接口,中国的数控系统永远也没有机会把鬼子赶回大海里去!
当然了,国内市场太大,应用需求和应用水平的差异也太大,作为后步进时代孑遗的脉冲串肯定会在经济型数控系统和其它适当的运控应用领域内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野夫”前辈是不是院士,目前不得而知,不过作为68年就开始从事数控,后来进入计算机领域的长者而言,单论年纪,也应该介乎古稀与花甲之间了,能屈尊与我等讨论问题,已然很给晚生们面子了,尊重长者还是我等晚辈应尽的礼数。
引用“野夫” 2010-02-07 12:51:14 的回复内容:
波恩先生:
先生提及“数控的内涵”,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论题!
窃认为,开放式系统之所以成为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原因在于错误地使用文化术语企图规范技术方法,换言之,也就是坐标系选错了,或者说,提问题的观念与找问题的方法都错了。重要的是找问题(Find Problem),而不是找答案(Find Solution)。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的基本哲学素质。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亦然。在接受自然科学的启蒙洗礼过程中,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一套,惯性、封闭系统中的守恒定律、理想气体、四维时空流形等等,我等学人是太熟悉了。这是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我杜撰了一个名词“线性演化期”,对其哲学体系则又杜撰了一个名词,称之为“线性哲学”。在接受社会科学的启蒙洗礼过程中,物质极大丰富、人的道德品质极大提高之理想社会,我等学人更是倒背如流。然而其核心的哲学观念其实是师承于伽利略、牛顿的“线性哲学”却是有案可查的。对于人类社会系统这种超级复杂的超级系统,线性哲学下的线性思维是否可以正确地提出问题呢?当然,这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君不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鼓舞激励了多少人物!追求高度简化高度抽象的“理想社会”模型(顺便提一下,高度简化高度抽象的理想状态,犹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理想粒子、理想气体,是一种虽生犹死的死系统即“桃花源”系统),而今结果如何?赞成的人不少,至少在中国表面上如此。
可能扯远了一些,只不过想强调一下提问题的观念与找问题的方法之重要。
回到数控系统。“数控重在体系”完全正确, 为什么?
现有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是什么?
是从哪里来的?在什么技术环境中产生的?
这些都涉及“数控的内涵”之本质,而不是“高端、中端和普及型、经济型”的分类方式。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野夫”前辈可能是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的过于长久,才会以学人的口吻对自然哲学史的大腕们如数家珍! 晚辈只是工业落后国家的一个小小工程师,为了饭碗早就把大师们的英名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对不起,实在无力与前辈就此“对和”!
说说数控的事,也许还有共同关心的话题!
本人完全赞同“野夫”前辈关于在工程和产业界,开发性就意味着标准化的提法,不管是提交各标准化组织讨论审核批准发布的标准,还是各行业的事实标准,与开发性相对应的是封闭性,或专有性(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甚至排他性),因此开放性的目的之一是吸引更多的业内参与者依从相同的标准提供具有互联互通互换能力的产品,以便用户在品牌更为宽泛的产品中寻求具有可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打破少数资本型国际技术寡头的技术垄断。开发性的目的之二是允许用户的技术参与,因为用户掌握着自己所在行业工艺诀窍,如果系统足够开放,用户就有可能把自己的KnowHow写入控制器,而不至于扩散,毕竟KnowHow不是知识产权,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便于知识产权化。
至于开放性在文化问题上的内涵问题,那是玄乎程度远在“野夫”所提的学子之上的文人和政客关心的勾当,在此还是不要深究了,否则在开多少个帖子也谈不完道不尽!
虽然开放性的精髓在于标准化,但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化,而且目前的工业标准越来越复杂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许这里面有刻意提高技术准入门槛和壁垒的因素。
“野夫”前辈曾提及的苏俄的“程序自动化”是何方神圣晚辈不晓得,晚辈只听说俄国人的电子技术虽远逊于美国人,但是以俄国的电子技术装备出来的俄国各代战机的性能不仅不不亚于美国同时代的战机而且还更强。当然这未必能说明什么,俄国国内目前最好的数控系统也还是走上了美国鬼子的x86体系,好在俄国的数控软件早已是自己的了,不似5年前国内某最高学术机关的京外机构拿着有头无脑的数控系统硬要在央视新闻联播上吹嘘自己是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中国脑”。
“野夫”前辈质疑:高端功能如果不能“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岂不成为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 果然仍有不少“当年意气风发之情” 够冲! 在此晚辈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具备高端性能的高端功能”本身就是国内“数控和运控”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关于数字总线之所以能成为“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的理由可参考“征”和本人在“4楼"和5楼"的回帖和讨论。
“野夫”先生到目前为止已经给晚辈出了不少道“大题”:
全数字总线的本质是什么?解决了传统运动控制中无法解决的什么技术关键?
数字总线解决了运动控制级这一特定层面中的什么关键技术?
“数字总线本身并不直接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那未,冠之所谓“高性能的高端功能”、“高端数控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等论断的理由何在?
“数字总线本身并不直接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仅因其技术的复杂性而“被接轨”,岂不是“所谓的专家型系统”吗?
高端功能如果不能“解决数控和运控的关键技术”,岂不成为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
“数控重在体系”完全正确, 为什么?
现有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是什么? 是从哪里来的?在什么技术环境中产生的?
这些都涉及“数控的内涵”之本质,而不是“高端、中端和普及型、经济型”的分类方式。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有些问题晚辈已经回答了,有些问题确已超出晚辈的能力范围,无法回答,“野夫”前辈能否在此给大家讲讲:
全数字总线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国内的数控系统不必“接轨”于数字总线,那么什么接口更适于国内数控系统?
现有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是什么? 是从哪里来的?在什么技术环境中产生的?
既然从“‘数控的内涵’之本质”出发,不能把数控系统按“高端、中端和普及型、经济型”的方式进行分类,请问“数控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
还请“野夫”前辈这样有着丰厚计算机科学底蕴的资深专家从数控的角度给论坛的后生晚辈们科普科普?
恭敬不如从命!“野夫”先生关于“更何况宽容、尊重对手应是值得学会的一种美德”的提法值得本人习学,只是“愤青”惯了,而且道行实在有限的很,难免不图口头上的一时之快,洋鬼子和二鬼子,政客和走狗,等诸如此类的见谅!
哲学实在离惨淡的现实太远,至于形式逻辑本人在校期间确实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加上自己又很懒,也就不曾自学,回帖中有不合逻辑的地方,还望“野夫”多多包涵。
言归正传,“野夫”先生既然认为国际“运动控制级的全数字总线”存在“刻意提高技术准入门槛和壁垒”的必然性,那么如果中国的数控系统在面临不可避免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机遇和挑战时在接口层面该怎么办?
另外,“野夫”先生可不要忘了、或者拒绝本人在“7楼”中提议的有关科普请求啊!
To波恩:
从善如流,好! 说句卖老的话,孺子可教也。“愤青”者,当代之义和团者也,既无科学理性,更缺人文精神。义和团是一个逝去的时代,因统治者煽情而产生的“爱国”,如此返祖不可取。
哲学在现实中无处不在,如影相随。刻舟求剑,瞎子摸象,讲的都是哲学。至于形式逻辑,窃以为,其精髓就是充分必要条件,我等理工科出身者,应是早已潜移默化印入脑海深入骨髓之中。
运动控制级在接口层面该怎么办?这是我要向你请教的,你却反过来要我回答,实在是难为我了。
伺服似乎是你的主攻方向之一。运动控制级的接口,要害也就是与伺服驱动之间的接口,至于开关量、传感器等方面意义不大,这样理解不知是否正确?
我没有搞过伺服,不懂就是不懂。但是,我偏好从哲学方面审视事物,即找问题。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技术也不例外。特别是,这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是在特定环境的支配中发生的。因此,我很关心现场总线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技术环境中产生的?是解决什么技术关键的?进而,现场总线为什么渗入运动控制级?最后是,数字总线解决了运动控制级这一特定层面中的什么关键技术?我想,你才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至少是比我有资格。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运动控制级在接口层面该怎么办?”的其他答案,或许是更适宜的答案。在这些答案中就有可能产生原始创新。
只可惜“野夫”在技术上过于惜言了!
建议“野夫”就不要继续摆谱卖老了,试问业界会几个人关心哲学和逻辑?“科学理性,人文精神”又能解决衣食住行的当务之急吗? 至于“愤青”是当代义和团的提法,请问谁是当代满清政府? 谁又是当代清廷王室? “野夫”还是悠着点好!
回到技术层面,如果“野夫”真的很关心“现场总线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技术环境中产生的?是解决什么技术关键的?进而,现场总线为什么渗入运动控制级?”,本人以为凭“野夫”的科学研究功底,通过文献检索和搜集会很容易弄清楚工程口这点儿鸡毛蒜皮的来龙去脉。
本人是从做与数控有关的伺服产品的角度出发,感到接口数字化,串行总线化,高速化,实时化的必要性,本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对现场总线的生老病死去追根溯源,考据是学问家的事情,本人没这个兴趣,也没那么多闲工夫,如何用总线才是本人的目的。
至于“现场总线为什么渗入运动控制级”的提法,本人以为“渗入”一词欠妥,现场总线的发端年月本人无从考证,作为国际两大数控系统的垄断寡头,Fanuc和西门子,其接口的总线之早,大概不是与之同时代的现场总线技术渗入的结果,相反,作为现场总线中开放式驱动接口标准典范的SERCOS总线恰恰是为了打破西门子的垄断地位才诞生的。
如果说国际自动化寡头订立的平台级总线技术,例如罗克韦尔的DeviceNet,Ethernet/IP CIP,施耐德的Modbus,Modbus TCP,西门子的Profibus, Profinet,三菱的CCLink,CCLink IE等四类平台拉动型总线存在刻意提高准入门槛,设立保护壁垒的因素。
则力士乐的SERCOS,SERCOS III,贝加莱的Powerlink,毕孚(倍福)的EtherCAT,等应用拉动型总线技术则没有刻意提高准入门槛,设立保护壁垒的理由,以开放式,乃至开源,来吸引更多玩家的加入,扩大影响,蚕食平台级应用的传统领域,才是他们的目的。如果仅仅是国内业者因为缺乏技术能力,无力将其集成进自己的产品,那就不要怪别人的技术门槛太高,还是先修炼好内功再说吧!
再看丹纳赫的SynqNet,安川的Mechatrolink-II,Mechatrolink-III,以及松下的RTEX(RealTime Express)等总线,设计和推广的初衷就在于卖自己的驱动器产品,或者把用户解决方案捆绑在自己主打产品线上,因此不会开放,或者不会完全开放,谁用谁SB。
“运动控制级在接口层面该怎么办?”“数字总线解决了运动控制级这一特定层面中的什么关键技术?”本人已经在本帖做过非常明确和肯定的回答,而且在论坛也不止一处表达过看法,不知“野夫”是没有看到? 还是没有看懂? 如果只是因为无法认同本人的观点,就不妨明确表达一下你自己的看法? 这也算难为你?!
来而不往非礼也!几天下来,“野夫”还没有明确陈述过关于数控和总线的任何技术观点,既然“野夫”一再声明自己不懂总线,那就讲讲数控的本质和关键如何? 如果还这样下去,本人以为本帖也就没有和“野夫”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To波恩:
至于国人的“盲目接轨”,例子太多,教训太深,有些甚至是惨不忍睹,腥风血雨。所谓太平天国之“拜上帝教”者,可谓 “盲目接轨”之首创,至今仍后继者众。
现代汉语中所熟知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从日本引进、原装拿来的。姑且不论日人是否翻译准确,然而,同一词汇在日文与中文中歧义极大是不争之事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不是哲学吗?
Field bus,国人称之为现场总线。窃以为,顾名思义,Field bus可以提供“现场总线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技术环境中产生的?是解决什么技术关键的?”这些问题的直接线索。现结合我自己走过的路谈谈。
“丰厚计算机科学底蕴的资深专家”,实在承受不起;“科普科普”,并无资本。只想与后起之秀谈谈人生,特别是哲学审视下的人生,以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下的一种乐趣。
作为一名自动化新手,我忍不住也想说点什么。
西门子的展会上曾展出一款基于PROFINET的运动控制系统。连接如下http://www.ca800.com/download/html/2008-1-21/down26522.html 注册下载即可。第29页是那款多轴同步控制系统。我个人认为现在除了数字总线技术,除了PROFINET(不是给他做广告哟 O(∩_∩)O~),至少我没发现其他技术(包括其他公司的数字总线技术)能实现这种功能。这就是数字总线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是用来解决高端应用的。
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西门子自动化之光的演示视频。我找不到了。数字总线是大势所趋,没人会傻到固守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