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人类是需要进步的! 点击:6870 | 回复:467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0-28 16:23:49
楼主

 

  人类是需要进步的,我这里说的这个"进步"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07:54:40
441楼



  真正在电感线圈中形成“感抗”的物理原因是线圈中的电流不可能突变!线圈中电流不能突变的实质是能量不可能突变,只能逐步的增大或减小。


  我们以最简单的“理想电感”(即纯电感)为例,来看纯电感对正弦电流的阻碍作用只与电流的ω和线圈的L有关,而与“代数和(U-EL)的值无关!因为U-EL≡0 ,但电感中的I 却决不可能为零!


  下面用波形图和向量图来说明这一原理:




  我们看到,图a与图b中的正弦电压振幅值是完全相同的,且两个图中的自感电势EL也都是与电源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图中电压与“反电势”(这个反电势的概念是与电源电压反向)的代数和(U-EL)≡0 !但是,两个电感中的电流振幅值却不是一样高的。这充分证明:电压U与自感电势EL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不能让正弦电流为零!也并不能够唯一决定出电感中电流强度I的大小!电感中电流I的大小只能由ωL来决定,与代数和(U-EL)=0没有关系!


  图a中,感抗ωL大,因此,电流小;图b中,感抗ωL小。因此,电流大。

  显然,图中不管电流I是大还是小,都与代数和(U-EL)=0 没有关系!在正弦电压(还包括频率)既定的前提下,纯电感中的电流仅由ωL(即感抗XL)来决定:

  I=U/Z  这里的复数Z的实部R=0 ,虚部XL=ωL 。

所以,z=√(R^2+XL^2)=√[0^2+(ωL)^2]=ωL  

 

纯电感中  I=U/ωL


  因此,刘志斌在为交流异步电动机运转于同步转速对应的定子电流等于零这一谬误进行诡辩时,把适用于直流电动机电流问题的“电机电流由电源电压与反电势之代数和(U-E)来决定: I=(U-E)/R”胡乱瞎套于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问题上的胡搅也在这里也被证实是极端错误的!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2:19:10
442楼

 

  电感的“自感电势EL”与直流电动机适用的I=(U-E)/R公式中的“反电势E”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公式中的“反电势E”是以直流电流的方向为参考的,意思是直流电动机电枢绕组中的感生电势E的方向是与电路中电流的方向相反的。所以叫“反电势”;而正弦电路中电感的“自感电势EL”与电感中的正弦电流I的方向并不构成反向的关系!(参见向量图EL与I的方向是互相垂直的关系)



  如果从正弦量的瞬时值层面来看(参见正弦电流i和自感电势eL的波形图),“自感电势eL”在正弦电流i的一个周期里,第一个1/4周期与电流i反向;第二个1/4周期与电流i同向;第三个1/4周期又与电流i反向;第四个1/4周期再与电流i同向。“自感电势eL”在整个周期里有一半时间是与电流i方向相反,另一半时间是与电流i方向相同的。所以它一反一正,宏观上完全不可能充当公式I=(U-E)/R中的“反电势E”!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6:39:12
443楼


  在向量的层面上,不能说自感电势EL是(与电流I反的)反电势,只能说自感电势EL与电流I成90°相角的关系;在瞬时值层面上,自感电势eL在时间上一半与正弦电流i同向,一半与正弦电流i反向,总起来(宏观上)并不呈"反向"的关系,只能说自感电势eL总是与正弦电流i的变化率(di/dt)的正负相反。这说明自感电势eL仅仅是阻碍电流的变化而已。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6:43:40
444楼


  

  ω表示正弦电流变化的快慢,ω值愈大,代表电流变化愈快。因为电感中电流不能突变的自然规律决定了变化愈快的电流在线圈中所受到的阻碍愈大。所以,正弦电流的ω是正弦电流受到电感阻碍的一个因素;


  L是一个与电流变化快慢无关的量,L是只与电感线圈自身的结构有关的属性。L可以表示电感线圈中每单位电流产生的“自感磁链ψ”,L=ψ/I 。 L也可以表示电感的“自感电势eL”与“电流变化率(di/dt)”的比例系数。相同的电流变化率(di/dt),L愈大的电感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势愈大,根据楞次定律可知,自感电势的正负总是与“电流变化率di/dt”的正负相反。所以L是电感阻碍“电流变化”的另一因素


  我们把ω与L的乘积ωL叫做电感对正弦电流的“感性电抗”简称感抗。用XL来表示,它的单位也是欧姆。(注意:感抗这个概念只对正弦电流有意义,对于非正弦电流,不能简单的套用,这牵涉到傅里叶级数分解)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6:52:22
445楼

 

  Wanggq曾在之前指出过: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在外力矩帮助下)达到同步转速,这时异步电动机相绕组就相当于一个电感线圈!这个“电感线圈”的等效阻抗Z是其折算电阻R与折算感抗XL的“几何和” Z=√(R^2+XL^2)  即利用“阻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计算。


  在这个“电感线圈”上施加一个正弦交流电压,该“电感线圈”中就必然被激励出一个与电源同频率的正弦电流。而该电流强度I由复数版的欧姆定律来确定:I=U/Z

(其中I为正弦电流的有效值,U为正弦电压的有效值)在电压U≠0 的前提下,这个“电感线圈”的电流决不可能是零!


  刘志斌张冠李戴的搬出直流电动机的理论来讥讽和否定Wang的上述观点。刘是这样讥讽的:“2、其实电机的电流,是电源电压与反电势的差决定的U-E=RI 3、这个王工还在用复数版的欧姆定律考虑问题,他在想I=U/Z, Z怎么可能是无穷大呢?


  

  事实上异步电动机转速(即便是有外力矩帮助的情况下)高达同步转速(此时定子与转子不存在能量的交换),异步电动机定子线圈中的电流I也决不是等于零的!


  刘要掩饰自己的低级错误,就需要诡辩,就需要把相关概念张冠李戴。诡辩的特征是偷换概念,故意把不同概念相互混淆。 刘故意把交流异步电动机电流胡搅成“电源电压与反电势之差决定的U-E=RI”,显然刘是把直流电动机转子“反电势”的概念张冠李戴的搬到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电路上了。


  刘志斌通过对不同概念张冠李戴,用直流电路的“U-E=RI”来否定交流电路的

I=U/Z”。


  Wang对正弦电路中的“电感线圈”运用“I=U/Z”是完全正确的!而在同一问题上,刘志斌套用“U-E=RI”来诡辩却是荒谬的、错误的!甚者,刘志斌在这一问题上用U-E=RI”来讥讽和否定“I=U/Z”,更是错上加错!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7:09:50
446楼

   

  在U≠0 前提下:

  对于“U-E=RI R≠0 E=U时,I 即为零;

  而对于“I=U/Z”,当 Z 为有限大 时,I 决不可能为零! 

  将两者做一对比,就知道“U-E=RI”跟“I=U/Z有本质区别的,决不可以象刘志斌那样瞎胡套!


  刘志斌喜欢把他自己违背客观事实的“臆想”标榜成“物理意义”。


 譬如:


 刘志斌把因自感应,电感中所引起的沿电流标定正方向的电压降IXL的物理意义,臆想成与电流标定正方向相反的“反电势E”。


  刘志斌不知道“U-E=RI”这个公式中的“反电势E”的物理意义应当是不依赖于本式中电流I 而存在的“局外电场”!所以刘志斌糊里糊涂的就将“IXL”和“E”这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划等号,相提并论。且讥讽Wang对I=U/ZI=(U-E)/R的物理关系不懂。


刘志斌荒谬的推导:I=(U-E)/RIR+E=UIR+IXL=UI(R+XL)=UIZ=U


  刘志斌企图用荒谬的推导一步一步的把网友们引入他所设下的迷魂阵:刘志斌先用“IXL”的概念偷换“E”的概念,再用“代数和”的概念偷换“几何和”的概念。于是就把“U-E=RI”跟“I=U/Z”划等号了。


  刘志斌在诡辩中,先是以“U-E=RI”讥讽和否定“I=U/Z”,激烈争辩一段时间后,又来个180°的转弯,将“U-E=RI”跟“I=U/Z划等号。这充分显露出刘志斌思维过程中的矛盾逻辑!也充分证明“刘志斌理论”的不靠谱!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7:19:58
447楼


  刘志斌对正弦电路中的“等效电感线圈”套用公式“U-E=RI”以及“I=(U-E)/R”来说明异步电动机在同步转速的电流等于零”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诡辩!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刘志斌没有弄懂交流异步电动机(在外力矩帮助下)转速提高到其同步转速,此时电动机定子电路与转子之间不发生能量的交换。因此定子相绕组就等效为一个“电感线圈”的物理原理。


  此时该“电感线圈”的等效阻抗Z是一个复数。复数Z的实部为“折算电阻R”,其虚部为“折算感抗XL”。而通常,在只需关心交流电流的有效值,而忽略其相位的前提下,我们是把这个Z当作复数的“模”即阻抗z来对待的。


  这样在计算上是简单的、同样也是正确的: Z=√(R^2+XL^2) 即,利用阻抗三角形来计算,也就是说:线圈的阻抗Z是电阻R跟感抗XL的“几何和”。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7:28:51
448楼



  U-E=RI  和 U-RI = E  这两个方程都是“有源支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刘志斌开口闭口的都说电机学不适用欧姆定律,这直流电机电枢中的“电压平衡”方程不正是说明了欧姆定律在电机学里也不例外照样是适用的吗?


  这两个方程都是由“有源支路欧姆定律” :I =U-E)/R  经移项而得到的。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9:07:32
449楼



  刘志斌是这样诡辩的:



  在刘志斌的这个诡辩里,刘志斌一步一步的把人们的认识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由  IR+E=U   推出  IR+IXL=U 的这一步,刘志斌把直流电动机转子电路中的“反电势E”的概念偷换成为交流电路中“感抗的电压降IXL”。这里的E和IXL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被刘志斌混搅以后必然会发生尖锐的矛盾!


  由   I(R+XL)=U    推出     IZ=U 的这一步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刘志斌的粉丝们看不出来吗?!


   刘志斌在这一步里做了一个错误的表达,即:Z=R+XL


  你们不知道吗?在正弦交流电路里,阻抗Z 并不等于(R+XL)!!


   正确的答案是:Z=(R^2+XL^2)   即,利用“阻抗三角形”的关系来计算


  是刘志斌找不着北,才胡乱的瞎忽悠呢!请刘志斌的粉丝们擦亮眼睛!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9:23:32
450楼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阻抗Z并不是R跟XL的"代数和",而是R跟XL"几何和"!

  



  即利用“阻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计算:


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知识!


王者-lcl

  • 精华:0帖
  • 求助:9帖
  • 帖子:62帖 | 478回
  • 年度积分:197
  • 历史总积分:34719
  • 注册:2011年9月24日
发表于:2012-12-08 19:38:34
451楼
我的天啦。。这么牛。全是公式。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19:41:38
452楼


  在外力矩帮助下,运行于同步转速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电感的"电压降IXL"已经不是刘志斌当初拿出来为电流曲线延伸至横轴"同步转速点"的明显错误作辩解的那个"反电势"的概念了!


  直流电动机转子导体切割定子磁通而感生电动势(简称“电势”),根据“电动机左手定则和发电机右手定则”可以判定该电势的方向与该电动机转子导体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因而该电势被称为“反电势”。我们很容易理解它适用于“有源支路欧姆定律I=(U-E)/R”。从这个方程可以看出:反电势E对电源电压U之激励力量有消耗作用,电源电压除去克服“反电势”之外的余力就是激励电动机转子电流的净激励作用。


  电动机转速愈高则反电势愈大。(他励式或永磁式直流电动机上)当反电势的大小等于外施电源电压时,反电势正好全部抵消电源电压的激励作用,即,转子电路中的净激励作用等于零,于是转子电流等于零。但这是直流电动机转子电路里的情况,并不是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电路里发生的情况!


  这个刘志斌在想,异步电动机转速达到同步转速时,电机定子绕组里会不会也有个能完全抵消电源电压的‘反电势’让定子电路里的电流等于零呢?于是把直流电动机转子电流问题适用的方程I=(U-E)/R张冠李戴的胡套到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的问题上了。


点击查看原图

  在正弦交流电路里,纯电感上“自感电势EL”正好与正弦电流流经电感而形成的电压降IXL大小相等,且互差180°相位角,刘志斌就荒谬的搬出这个“自感电势EL”来充当方程 I =(U-E)/R中的“反电E”!


  因为“自感电势EL”正好与正弦电流流经电感而形成的压降IXL大小相等互差180°相位角,而刘志斌又搞不懂“有源支路欧姆定律”I=(U-E)/R中“反电势”的定义是“与电流正方向相反的电势”,从而刘志斌又误将电感压降IXL当成“反电势”了!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20:04:12
453楼

  

第一、电感压降IXL是“电压”的概念,并不是“电势”的概念。更谈不上是“反电势”!

 

第二、正弦电路中,虽然电感的“自感电势EL”正好与感抗的“压降IX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自感电势EL”并不是与电流有效值 I 的正方向成“相反”的关系。即:电感的“自感电势EL”也不是“反电势”!


  所以,在正弦电路问题中求解电流有效值I时,“自感电势EL”也不能当作“有源支路欧姆定律”I=(U-E)/R式中的“反电势E”概念来运用!


  刘志斌企图用等式“I=(U-IXL)/R”来说明施以额定正弦电压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在同步转速时其定子绕组的电流有效值I=0 更是决无可能!


  刘志斌把电感的“感抗压降IXL”和直流电动机转子电路中的“反电势E”这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用“感抗压降IXL”的概念来偷换“反电势E”的概念,把“U-E=IR”写成“U-IXL=IR”从而推导出了自相矛盾的荒唐结果来:


 刘志斌臆想:异步电动机若运转于同步转速,有(U-IXL)=0,

       而I=(U-IXL)/R ,所以I=0,

       但是,I=0 必将导致IXL=0 

   反过来,IXL=0 而U≠0 则 (U-IXL)≠0  彻底否定了刘志斌当初的臆想!


  这个刘志斌把“感抗压降IXL”拿来偷换“有源支路欧姆定律I=(U-E)/R”中的“反电势E”,这“刘志斌理论”不是太荒谬了吗!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20:29:53
454楼


  在直流电动机电枢绕组中的电流、电压、反电势、电阻之间的关系就是“有源支路欧姆定律”所表达的关系!即:电流跟“电压与电势之代数和”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 请注意:前一个“正比”是以既定电阻为前提说的;后一个“反比”是以既定“电压与电势之代数和”为前提说的


I =(U-E)/R


  直流电动机电枢绕组中的“反电势E”的产生机理是绕组相对磁场有运动速度,绕组的有效边作切割气隙磁通的运动!电动机转速愈高,则“反电势E”愈高。但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平衡电动机自身机械损耗转矩,空载的电动机转速也不可能高到使 U-E=0 。


  刘志斌以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电感的“感抗压降IXL”的概念来偷换上述的“反电势E”概念,做了如下荒谬的推导:


 I=(U-E)/R

   IR+E=U

IR+IXL=U

I(R+XL)=U    


  刘志斌这一荒谬的推导,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其一、把不同的物理概念进行偷换:用直流电路中“反电势E”概念偷换了正弦电路中“感抗压降IXL”概念;其二、用直流电路问题中的“代数和”概念偷换了交流电路问题中的“几何和”概念。


  “感抗压降IXL”是“电位降”的概念,而“电势”是“电位升”的概念。因此,IXL是“电压”而根本不是“电势”,也就当然不是“反电势”!“感抗压降”的大小等于电流I与感抗

XL的乘积IXL


  在直流电路中,(U-E)、(IR+E)都是“代数和”的概念;

  在正弦电路中,总电压U不是这“电阻压降IR感抗压降IXL二者的代数和,而是二者的“几何和”应当表示成:√[(IR)^2+(IXL)^2]=U。(即“电压三角形”三边关系)


  或:I√(R^2+XL^2)=U     (即“阻抗三角形”三边关系)


  如果刘志斌要胡搅说他的“R+XL、IR+IXL,式中的‘+’号不是代数和,是复数和或者矢量和的概念”,那么,复数和的写法也不是“R+XLIR+IXL”!电阻与感抗的复数和应该写成:R+jXL,电阻压降与感抗压降的复数和应该写成:IR+jXLI (本来,复数电流的表示应当在大写字母I的头上加点.只是这网页没有数学的编辑功能.也就不强求在字母头上加点。但是,复数电抗的“虚单位”符号“j”是不可缺失的!下图中有正确的“复数和”表达形式供网友们参考)

  

  对于直流电路,假设: IR=30伏、E=40伏,则: U=IR+E=30伏+40伏=70伏;

  对于正弦电路,假设: IR=30伏、IXL=40伏,则:U=√(30^2+40^2)=50伏。


  显然: I(R+XL)I√(R^2+XL^2)


  刘志斌对这一点基础的知识还会找不着北吗?!居然用 I(R+XL)=U 来为他瞎掰的电流曲线在“同步转速点”出现“零电流”进行诡辩


  不论是 I(R+XL)=U ,还是 I√(R^2+XL^2)=U 俩等式都能毫无疑问的证明:当U≠0时,电流I决不可能为零!

  

  刘志斌把“代数和”形式的IR+E=U 推导成IR+IXL=U 和I(R+XL)=U纯粹是偷换概念,胡搅瞎套的忽悠!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20:35:43
455楼

  刘志斌的 I(R+XL)=U  方程左边的 I =0 了,则:I(R+XL)=0 怎么能够与方程右边的电源电压U(380v形成平衡?!(我们假设异步电机的额定电压是~380v)


  刘志斌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刘志斌的诡辩就是诡辩!诡辩总是有与客观事实相矛盾的地方!刘志斌对这个问题才是要找不着北啦!!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20:59:28
456楼

 

  好了!我已经兑现了让刘志斌张冠李戴的“反电势”论调无处遁形的诺言啦!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8 21:26:41
457楼

  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在外力帮助下)达到同步转速,这时异步电动机相绕组就相当于一个电感线圈!这个电感线圈的等效阻抗Z是其等效电阻和等效感抗的“几何和”:


  在这个电感线圈上施加一个正弦交流电压,则通过它的电流 I 的强度由“复数版的欧姆定律”来确定!I=U/Z  


  而不是刘志斌瞎胡说的由电源电压与反电势的差来决定。



点击查看原图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9 14:00:49
458楼


  刘志斌用“代数和”概念偷换“几何和”概念被揭露出来后,刘志斌就用诡辩来糊弄大家:R+XL、IR+IXL,式中的‘+’号不是代数和,是复数和或者矢量和的概念” 刘志斌的这一糊弄纯属是“指鹿为马”!就好比:3+4=? 其正确的答案本来是 3+4=7, 却偏3+4=5 ,并指鹿为马:这里的“+”号是复数和或者矢量和的概念,勾3、股4、弦必5,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直角三角形的简单知识嘛!




  如果要表达“3+4”是一个“复数和”,则复数的代数形式就应该分出实部和虚部。假设:甲复数的实3,虚部为0;乙复数的实部为0,虚部为j4。这里的j 为复数的虚单√-1”。则,甲乙俩复数的和,即它们的“复数”为复数“3+j4”。 最后,你还须得解决 3+j4=?这一实际问题!


  最后答案的解出还是得用到“几何和”的概念来计算。


  譬如设:复数3+j4的“模”为 r ,则:r=√(3^2+4^2)=5   (请大家注意:这里是复数“3+j4”的“模”r=5,并不是复数“3+j4”=5 )


  最后的正确答案:复数 3+j4=5e^   或:3+j4=5∠θ 其中 e为自然对数的底; j=√-1; θ=tg^(-1)4/3


  很明显,当我们只关注复数模的大小,而不需要理会复数的幅角时,直接利用 “几何和”的概念来计算要简便得多!!


  就好比,我们在异步电动机的电源线上安装一只电流表,以观察电动机的“线电流”(有效值)的大小,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会关注这“线电流”是多少安培,而并不怎么去关心该电流的相角是多大。


  有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关注电感线圈的阻抗Z的大小,而不关心阻抗Z与电阻R之间的夹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直接利用“几何和”的概念来做简便的计算,即利用“阻抗三角三边关系来计算:Z=√(R^2+XL^2)  


  还有正弦电路中电压问题亦用“几何和”的概念来简便计算:


U=√[(IR)^2+(IXL)^2]  或: U=I√(R^2+XL^2)


  即利用“电压三角形”三边关系来计算


  “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功率三角形”都是直角三形,所谓“几何和”就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a^2+b^2=c^2  来计算的。其中a、b分别是俩直角边,c是斜边。勾股定理是我国最先发现的,最初表达为:勾方+股方=弦方。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9 14:28:57
459楼


  原先刘志斌本来是用“U-E=RI”来否定和讥讽Wang运用复数版欧姆定律“I=U/Z”计算电感线圈的正弦电流的这一观点的。


  而今天午间,刘志斌却不得不承认:“在交流电路中,一个电感线圈施加正弦电压U,它的电流可用I=U/Z计算”。这说明刘志斌开始知道刘自己先前的错误了!


  但是,刘志斌明知道自己的观点错了,也要继续顽抗的诡辩!


  刘志斌继续诡辩道:“3、但是,当电感线圈的电压不变,电流I无限减小时,从电压三角形中得知,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势IXL,即反电势E与电源电压U电势平衡的关系,即IR+E=U;

  

  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下被刘志斌搅的一些概念:


1、IXL不是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势 ,而是电感在沿电流标定正方向上的电压降;

2、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势为EL,EL是因线圈自身流过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的“感生电势”与“电压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自感电势EL对线圈电流I来说,并不是“反电势”;

4、电感上的压降IXL对线圈电流,以及IXL对电源电压U来说,都不是“反电势”!

5、直流电动机适用的“I=(U-E)/R”公式中的“反电势E”与电感的电压降IXL、以及“反电势E”与电感线圈自感势EL在根本性质上都是不同的!

6、“I=(U-E)/R”公式中的“E”在电路中与电流正方向相反,所以才称为“反电势”。当电流在电源电压U的激励下逆向通过E时,电流是要克服“反电势E”而做功的,即E吸收了电源的电能并将其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


 譬如,电源给蓄电池充电时,充电电流I与蓄电池的电势E逆向,电流I与蓄电池电势E的乘积EI就是蓄电池吸收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时的功率;直流电动机上,电枢绕组因切割定子磁场而产生与电动机电流I方向相反的感生电势E。电机电流I与反电势E的乘积EI就是电能转换成机械能时的功率。


7、由自感应现象产生的感生电势叫自感电势eL 对正弦电流的一个周期来说,在第一个1/4周期里电流增大,eL与电流逆向第二个1/4周期里电流减小,eL与电流同向;第三个1/4周期里电流又增大,eL又与电流逆向;第四个1/4周期里电流再减小,eL再与电流同向。


  eL与电流逆向时,要外界做功才能使电流流过,所以线圈中电流增加的过程就是外界把能量储入线圈、在线圈中建立磁场的过程。


  eL与电流同向时相当于一个电源,对外界做功,所以线圈中电流减少的过程就是线圈把能量送还外界、线圈中磁场减弱的过程。


  总起来(宏观上)看,EL并不消耗电能,只是与电源往返的进行能量的交换。所以,宏观上EL与吸收电能的“反电势E”根本就是不同的。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12-12-09 14:53:06
460楼

(紧接楼上的内容)


刘志斌:“3、但是,当电感线圈的电压不变,电流I无限减小时,从电压三角形中得知,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势IXL,即反电势E与电源电压U电势平衡的关系,即IR+E=U;


Wanggq:  当电感线圈的电源电压(有效值)U不变(包括电压的角频率ω也不变),电流(有效值)I 无限减小,这一问题可以分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①、因刘志斌臆想的电流(有效值) I 的减小是在电压(有效值) U 不变之前提下的减小,但我们都知道:线圈的电流 I 减小,则:IXL与IR都随之缩小。但刘的前提要这U保持不变,则:IXL与IR互相垂直的关系就被刘志斌的这一“臆想”给破坏了!难道刘志斌不明白“电压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难道刘不知道在“复平面”内,感抗压降IXL是总电压U在“虚轴”上的投影“jXLI”?  而电阻压降IR却是总电压U在“实轴”上的投影。“虚轴”垂直于“实轴”,这是复数的基本知识。所以IXL与IR是有90°相位差的。


  以(原样大小的)U、(缩小的)IXL、(缩小的)IR分别为三“边”构成三角形,即为“非法”的“电压三角形”!刘志斌完全没领会到:“在复平面内IR与IXL互相垂直”这一基本的知识。


  如果电流I继续无限的减小,则必将出现一:


(缩小的)IXL+(缩小的)IR<(原样大小的)U


  从而违背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基本性质。因而无法构成刘志斌所臆想的“电压三角形”!


 ②、在电流(有效值)I减小时,刘志斌只允许IR随着I的减小而减小,而不许IXL跟随I的减小而减小,且,不但不减小,相反还要求IXL随I的减小而增大,以使IXL与IR的垂直关系得以保持不变。如果电流(有效值) I按刘志斌的臆想无限的减小,同时又必须要保持 IXL与 IR的垂直关系,则,刘志斌必须强求XL无限的增大。XL无限的增大即意味着电感线圈的阻抗Z无限增大,即线圈的阻抗Z必须得无穷大,才能满足刘志斌这 I=0 的前提下,IXL与U实现平衡的臆想!


  刘志斌在这会儿也必须得承认这I=0的前提下,IXL与U平衡的条件就是Z无穷大!所以这会儿,我们可以对于刘志斌先前对Wang的讥讽来个反唇相讥:刘志斌在想:若要保持 IR+IXL=U 成立,当I无限减小时,怎么XL必须要无限的大呢?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