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说的编码器ABZ的问题,我赞同!
说的伺服电机问题,我也赞同!
但是它们两个没有必然的联系,编码器随着技术发展,精度会越来越高;伺服电机做的精度也会越来越高。
但是电子齿轮比不是专门为解决PLC输出频率低与伺服电机转速频率高而设计的!
PLC是可以通过伺服驱动器来控制伺服电机,PC也可以通过伺服驱动器控制伺服电机一样,所以没有必要受老刘头影响一扯到伺服就谈到PLC!
确实是,想通过PLC输出的脉冲频率控制伺服电机,是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但是伺服驱动器输了提供脉冲控制外,还有别的方式例如RS232或者RS485,模拟量输入,没有齿轮比一样可是实现!需要833.333KHz,直接232送过去就行了!你伺服需要多大频率,PLC都能给多大的!
当然,有了齿轮比,也没有坏处!就是多了一种选择,我在现场的时候,不匹配多数还是调的齿轮比!
还有一点,关于PLC输出频率脉冲,说明书上写的最高,都是理想状态,说是提供2个或者4个200KHZ 高速频率输出,实际没有,尤其当同时带2个或者更多的高速脉冲输出的时候,最高频率缩水很厉害!当然要是只是需要一个高速脉冲,我就没有必要非要买个PLC了!
PLC多数还是它的控制逻辑和稳定!脉冲输出不是它的特长!
楼主说:“我们在设伺服控制器参数的时候就可以将电子齿轮比的分子永远设为10000,电子齿轮比的分母设为PLC控制伺服转一圈所希望的脉冲数。假设电子齿轮比为10。那么通过这种方式转换以后就可以很直观的描述出分子为10000,分母为1000,PLC每发出1000个脉冲伺服电机旋转一圈。”
1、根据楼主的观点,电子齿轮比10=编码器周反馈脉冲数10000/指令位移脉冲数1000;
2、我把这个关系还原:
指令位移脉冲数1000=编码器周反馈脉冲数10000/电子齿轮比10
3、这样我得到一个结论,编码器周反馈脉冲数 缩小 电子齿轮比10倍,变成编码器周反馈脉冲为1000;
4、这时用户需要伺服转动10转,输入位移指令脉冲10000个;
5、伺服转动一周,编码器转一周输出1000个脉冲,从指令脉冲10000中减去1000还剩9000;
6、伺服转动10周,编码器转10周输出10000个脉冲,从指令脉冲10000减去10000等于零时,PLC计数器发出停机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