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离不开机电设计人员的相互配合互相协作,缺一不可!俗话说机电不分家,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机电的暂时分离,一个一个小插曲接连不断,这一分不要紧,项目延期,公司追究责任时面临扯皮推卸责任,电气人员有可能因为这事吃尽苦头甚至还背了锅,那么怎么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如何防范类似的背锅事件。
看看论坛某网友的亲身经历吐槽
一个出口日本的项目,电气人员到了日本安装调试现场才发现电动机与电控柜严重不匹配,45KW的电动机配了30KW的变频器,当初机械选的是22KW的电机,不知是什么时候改了,也没有通知电气,导致目前项目出现烂尾。项目设计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自己否定自己,早干什么去了。国内还好说点,大不了买个45KW(55KW也可以)从新更换一下。在国外想买一个变频器,语言不通。真的很难,再说价格不菲!仔细看了下55KW(同品牌)尺寸有点大,宽和高厚度都影响周边,厚度导致电控柜门关不了。最后只有再购买一个电控柜,只安装变频器,外加一断路器。无奈只能和公司打申请从国内购买发货,其中曲折不言表!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欢迎吐槽!不吐不爽!
参与奖励:
最佳吐槽奖: 2名 奖励小米炫彩背包
参与奖 若干 奖励50论坛积分
楼主最近还看过
一般情况下,还是机械占主要地位,我也做过两年的机械和电气一手抓,说实在的机械的难度大一些,而且后期更改麻烦,不同于电气,一般设计出来后期都不会大改,背锅倒是没有过,我的方法是,类似电机一类动力配件都由机械出BOM表,包括变频,伺服,步进驱动器,我只固定品牌和建议型号,采购根据机械BOM表购买,我的电气BOM表上只作描述,不作详细参数。最终方案由机械设计师定,他需要什么功能,我就做什么功能,他要什么样的画面我就做什么画面,包括触摸屏的按键设计。这样并不显得电气有多低下,而是最终方案确实是由机械设计师和老板以及客户沟通,设备署名也是他,没有必要过多的争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写程序。
问题:气缸收缩拉起挡板,伸出落下挡板。不知机械选型问题还是气缸质量问题,气缸收缩拉起挡板到位,PLC停止输出信号,气源切断。保持此状态时间长了,气缸在挡板重力的作用下会缓慢伸出导致挡板下滑,这个在工艺上是很危险的事情。
分析:问题明显是气缸不能保持锁定位置,属气缸选型或者质量问题。但现场有10多台这样的气缸(行程均在1米以上),更换成本巨大,于是电气被要求“背锅”。
处理:工艺要求挡板默认在落下位置,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能在拉起位置。经过分析,PLC程序逻辑中增加逻辑,在挡板拉起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挡板拉起位置信号消失(上限位下降沿)就马上输出挡板上拉信号让气缸再次将挡板拉起到位。
机械电气坐在一起分析、协商,最终制定了以上表面看好像电气“背锅”的方案。按照既定方案增加控制逻辑后,现场测试,完全解决了问题。
结论:工业控制历来是机械电气紧密结合,工作中有时确实难以厘清各自的分工,本着简单高效快捷的原则,机电相互代对方“背锅”不失为处理工业现场问题的一种选择方案。
本人上次发过一个机电设计沟通不到位,最后有电工背锅的事情,已经被楼主开篇点题所引用。因疫情问题事情还没有处理。
不过55KW变频器已经采购到位,下一步准备更换!
同样是日本客户,因现场管理不到位引发的电控柜运行过程多故障,最后也是电工背锅了。
具体可以参考帖子:一个电控柜被雨水洗礼过后的自白
http://bbs.gongkong.com/D/202003/824357_1.shtml
设备运行以来,已经70%以上主要配件,邮寄给客户。但是客户不懂电气,每次都电话联系电工师傅。有时候还电话打到有关售后领导。说什么电控柜质量问题!!
但是同样的电控柜已经在全球多个加工点,正常运行。
当然客户也部分接受,现场管理不到位,导致电控柜被“洗澡”,导致电气元件进水。
不过因为每次故障,现场客户又没有电工。只好每次骚扰电工。不过能解决的我们尽力而为,一切为了服务客户为宗旨!
事情得不到彻底解决,背锅就一直持续。
带疫情结束后,估计要飞向现场,进行一次彻底检查。改换的部件彻底更换!
讨论了这么多,其实懂的人都明白了,大家都承认一台设备里,基本上机械是主角,电气是配角。这个在分钱的时候已经体现出来了。但是担责任的时候,也应该保持一致,拿钱越多,责任也越大。总是搞背黑锅我来,领赏你去,这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啊。是我我就不伺候这种歪风,一回让,二回闹,三回摞挑子不干。此外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希望大家也有这个勇气,改善待遇,自身要硬一些才行。
另外,再吐槽一国内这些搞机械设计的,有几个不是拿来主义,山寨进口机械混一辈子呢?有几个是真正从顶层原理开始自行研究,自主设计出来的呢。大部分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改动过后漏洞百出,要电气来填坑。我就发现很多机械设计的人,对设备的原理理解程度,还不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