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gq
电动机的“星 / 三角启动”过程,有的电工同行有这样的认识:电机绕组“星接”阶段是电机的“启动过程”;电机绕组“角接”阶段是电机的“运行过程”。
请网友们考虑:以上的观点是否正确?要讲出理论根据来。
楼主最近还看过
刘志斌
3、大家看看额定转矩的负载,怎么能用Y接的1/3的额定启动转矩起动起来!?
刘老师一贯的“张冠李戴”!
两块染色的面积大小比较,说明了刘老师关于冲床、剪板机之类的机械设备上合理配置的,额定角接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在“星 / 三角启动”过程中,所宣称的:把星三角切换时间设置得足够长,只用星形接法完全能够完成启动的全过程。无异于向我们宣称:他能够推翻《物理学》中的“功-能原理”!也无异于他在向科技界宣称“永动机可以被制造出来”!
引用 刘志斌 的:
刘志斌的这个3、的内容,正好证明他自己一直的都认为:星 / 三角启动过程始终是在1条33%额定电压所对应的机械特性曲线上进行并实现其“完成”的!
通常,合理配置的异步电动机的“星 / 三角启动”的机械特性曲线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其对应的“电流-转速”函数图象是这样的:
“A”点横纵坐标之积正好是那块“橙色”面积;而“B”点横纵坐标之积正好是那块“绿色”面积。
正是由后期的角形接法把“星 / 三角启动”的电机工作状态拉到了“额定工作点”-----“B”点!
“星 / 三角启动”虽然有第2次电流冲击,但它与“全压直接启动”的1次电流冲击(直接启动仅有1次电流冲击)小很多!这就是“星 / 三角启动”相对“全压直接启动”所表现出的优点。(不否认“星 / 三角启动”方法有缺点!)
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把电动机接回“额定的角接”,虽然要负出“接受多1次电流冲击”的代价,但是,以一个较“直接启动的电流冲击”小得多的代价却换来了转矩增大到3倍的益处还是很合算的!
合理的“星 / 三角启动”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电压幅度,不同的电压幅度又对应不同高度所在的“机械特性曲线”:
“星 / 三角启动”中的星角切换时机是根据不同的负载情况选择不同的“时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定在某个转速或某个“转差率”!
若负载较轻,则:切换点移后(朝“转差率”较小方向移):
若负载较重,则:切换点移前(朝“转差率”较大方向移):
1、下来我讨论一下wanggq的A、B点的问题:
1)举例说全压机械特性曲线的最大转矩是60Nm,负载的额定转矩是20Nm;
2)而Y接降压1/√3,所以机械特性曲线的最大转矩下降1/3,为20Nm;
3)“星 / 三角启动”只适宜空载或轻载启动,设负载为轻载转矩为5Nm;
4)那么这个负载不管是Y接启动后还是全压启动后,稳定运行的转矩就是5Nm,从转矩看是一个点;
5)既然启动后都运行在稳定运行区,虽然Y接启动后转速低一些,但转速相差不大,从转速看是两个离的很近的点,可以看成一个点;
6)如图:
2、也就是说对于确定的负载,启动后几乎是一个点,特别是从转矩看,只能是一个转矩5Nm,不能是两个转矩;
3、看看楼主的图:
同一个负载,怎么出现两个转矩?全压启动后的负载转矩大于降压启动后的负载转矩2倍?
1、从这个机械特性曲线图上标的数字看,这个电机可以“星 / 三角启动”阻力矩为15Nm的负载没有问题:
1)Y接时,电机用大于15Nm的启动力矩,拖动负载加速,直到经过最大转矩20Nm,进入稳定运行区,以15Nm的平衡力矩运行;
2)当电机启动运行到稳定运行区,及时角接全压运行;
3)启动后、切换后,电机运行在机械特性曲线上同一个点上,而不是楼主画的两个点上;
4)全压启动的和减压启动过程的力矩不同,在两条曲线上,负载的加速度不同、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同,一个启动的快,一个启动的慢,但是启动后的状态是趋于一个点,而不是两个点;
2、楼主画的两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图,并不表示能量,其实两个启动过程需要的有效能量是相同的,只是时间不同、功率不同而已;
3、而楼主误以为自己画的两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图,表示能量大小不同,面积大的表示负载启动需要的能量大,而面积小的表示电机启动用的能量小,所以“理直气壮”的反问别人“制造了永动机”;
1、楼主的图,表明楼主对这些知识只是“一知半解”;
2、错误漏洞百出的原因是无理辩三分的心态在作祟,大家眼增大,看着楼主下一招能玩个什么把戏来!?
1、这就是我们在前边134~138楼讨论的电流曲线上的两个切换点①、②,在机械特性曲线上的位置;
2、楼主说的“接力启动的”切换点在临界转差率之前的点①处,而我说的电机经过最大转矩拖动电机进入稳定区后电机电流明显降低后的切换点②处;
3、楼主说切换点选在②处,时间长会烧电机,大家观察看看,①、②点之间电机的转矩正当最大,加速度最大,有可能时间长烧电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