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控人的聪明与笨! 点击:6953 | 回复:172



波恩

    
  • 精华:1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03帖 | 1102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6300
  • 注册:2003年6月12日
发表于:2007-03-26 20:53:00
楼主
今天看见本论坛(运控)上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网友的回帖,讨论中国的数控和机床发展问题,其中说道“中國人太聰明 但聰明反被聰明誤 搞技術的人ㄧ定要笨 做事要踏實 沒有捷徑”,我着实觉得说得好!值得咱们的数控同仁在当前权钱至上的浮燥氛围中冷静地品味思考,其味颇似“六四”后,某大学校长劝导大家妥善面对时政的一句话:“感情要粗糙一点!”。 前些日子看过一篇《电子工程专辑》的调查文章,讨论美,日,欧,印,中各国电子工程师想做老板的比例,欧洲最低,好像不足15%,日本次之,也不到20%,美国也不高,20%多有限的几个点,印度较多,多于36%,中国最多,大于60%。 其实当老板谈何容易,大家毕竟是只见过贼吃肉,没见过贼挨打呀!平日里临渊羡鱼,恐怕真做起来就难免叶公好龙了。 有一回遇到一个台湾老板,经营机床制冷器(空调),与其吃饭时笑问:你的手下就不想“造反”做老板吗?他笑着说:好呀!谁真的想做老板,可以告诉我,我送他去学企业管理,学过的回来都再不想自己做老板了,因为通过学习,他们知道真作老板有多累,多烦,还是做技术简单自在。 咱们的技术人员往往喜欢抱着一点可怜的技术不撒手,满心以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就靠咱手头这点宝贝了,所以就会孳生出许多的念头,浮躁也就在所难免了。 今日有感而发,书此拙文,仅表一家之言,大家有兴趣的可不吝批评补正。



波恩

  • 精华:1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03帖 | 1102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6300
  • 注册:2003年6月12日
发表于:2007-04-18 10:58:00
81楼
前些日子听一位业内老总提起机床协会吴柏林会长的一席话,觉得很值得回味,原话不详,大意如下:国内的那家数控企业敢站起来说,自己的技术是沉淀在公司里的,而不是积攒在个别牛人的脑袋里。
    这不仅再次令我回想起关于笨与不笨的话题,聪明的公司会让技术沉淀在公司里,可惜照吴会长的看法,恐怕国内数控企业没有那个能算是够聪明,为什么呢?是制度,文化使然?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其中还是难免人的因素吧!这里还是想与数控人共勉两句话,一句是“当笨则笨是金”,另一句是“吃亏是福”。等牛人们到弥留之际才发现自己积攒在脑袋里的那么多好东西都还没有发挥作用的话,才真正是笨到家,亏到底了。


麦克疯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1帖 | 85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157
  • 注册:2001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07-04-18 12:50:00
82楼
积跬步而至千里。不知搂主为数控事业正在做些什么工作?

笨鳥慢飛

  • 精华:3帖
  • 求助:3帖
  • 帖子:15帖 | 254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928
  • 注册:2005年10月16日
发表于:2007-04-18 16:23:00
83楼
人的一生都有許多的"貴人" 當你的貴人靠近你時 你知道嗎? 
人的一生有許多"機會" 但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合理的學習叫訓練 不合理的教育叫磨練 當各位網友真正有感受 “当笨则笨是金”,另一句是“吃亏是福”。的涵義 那就是有準備的人
貴人 機會就在不遠處 

踏沙行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24帖 | 92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24
  • 注册:2007年1月04日
发表于:2007-04-18 17:24:00
84楼
哎,其实象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不想那么浮躁,可是面对飞涨的房价\物价\,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生存压力大也还好.在生活成本加剧的同时,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压力也是与日剧增...
呵呵,其实浮躁也是被逼的啊.....
能一毕业就踏下心,潜心技术研究十几年,又顶住生活压力的,不多.

笨鳥慢飛

  • 精华:3帖
  • 求助:3帖
  • 帖子:15帖 | 254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928
  • 注册:2005年10月16日
发表于:2007-04-18 18:57:00
85楼
樊工
二十年前笨鳥就是這樣走過來 
有壓力才會動力 換換心情 把吃苦當吃補
工作要有激情 生活才會充實快樂 要有作為就必須比他人多一份韌性 才能將技術深耕 
給自己找理由找藉口 五年後再回頭看今日 也許只多些滄桑感歎 

海纳千川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4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6
  • 注册:2005年8月04日
发表于:2007-04-18 22:00:00
86楼
对于做技术,本人还真有点痴迷!
但做技术到底能为我带来怎样的生活,还不是很明了!
反正现在还年轻,先踏踏实实的做几年吧,自己一直这样告诫自己!

踏沙行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24帖 | 92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24
  • 注册:2007年1月04日
发表于:2007-04-18 22:07:00
87楼
to:笨鸟

谢谢支持!道理我一直都明白,听您一番话,我更加坚定信心,不再犹豫了.呵呵,趁着现在有机会可以多接触行业和产品信息,再多留心深入些,相信将来会有回报!想想,自己还年轻,还有时间,只要不虚度..
谢谢了

海纳千川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帖 | 4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6
  • 注册:2005年8月04日
发表于:2007-04-18 22:08:00
88楼

笨鳥慢飛

  • 精华:3帖
  • 求助:3帖
  • 帖子:15帖 | 254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928
  • 注册:2005年10月16日
发表于:2007-04-18 22:58:00
89楼
海納千川
技術是有價的 但須週遭的人評估 來認可 不是自己說了就算
三年前笨鳥問過老東家 他也在上海 他願意花多少薪水請笨鳥工作
月薪 N萬RMB
兩年前笨鳥問內資老板 他願意付笨鳥多少薪水 答案遠超過老東家
為什麼 
絕不是笨鳥是台灣人就可以享受此待遇
而是 笨鳥可以創造效益 以自己的技術來創造效益
當有人這樣介紹你 "你的問題只有海納千穿可以幫你解決" 你就不再迷惘

宇宙飞船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118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31
  • 注册:2007年3月12日
发表于:2007-04-19 09:43:00
90楼
我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心里面滋味可不好受呀

唐勇

  • 精华:9帖
  • 求助:0帖
  • 帖子:277帖 | 140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376
  • 注册:2003年6月13日
发表于:2007-04-19 12:53:00
91楼
在中国搞工控的大多数工资收入一般,不足以买房买车,衣食无忧。

不错!

szbobo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14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96
  • 注册:2004年4月19日
发表于:2007-04-19 16:45:00
92楼
" 笨鳥慢飛 "真笨,呵呵呵...佩服佩服
很深很深...我要慢慢的揣摩,细细的品位...谢谢前辈

通讯网

  • 精华:11帖
  • 求助:1帖
  • 帖子:431帖 | 1026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4711
  • 注册:2004年7月09日
发表于:2007-04-19 20:13:00
93楼
托普

通讯网

  • 精华:11帖
  • 求助:1帖
  • 帖子:431帖 | 1026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4711
  • 注册:2004年7月09日
发表于:2007-04-19 20:16:00
94楼
 司法官论托普的“倒掉” (转,深刻揭示软件公司经营之路)
 《程序员》特别策划:论托普的“倒掉”

 

论托普的“倒掉”
特别策划 本刊记者 熊建国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鲁迅

背景:
做软件起家的托普,不仅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拥有一系列上市公司,而且不断在国内跑马圈地:托普在国内圈了12000亩土地,开了27个大大小小的软件园。
如今,托普集团面临债务和违规担保等各项诉讼,已是官司缠身,已经建成的园区大多门可罗雀,一些因为资金问题,不少都成了半拉子工程。因为工程款没能及时支付,导致拖欠民工工资,托普软件园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至此,托普问题浮出水面。
随着“软件泡沫”的破灭,中国一些主要的软件企业却开始纷纷陷入危机。在最新公布的中国软件业100强中,前十强中除了华为、中兴、上海西门子、熊猫电子等奇硬无比的“伪软件企业”外,其他与软件和服务相关的公司中,托普集团、神州数码、东软集团和北大方正集团等公司业绩纷纷下滑,全面发出告急的信号,与媒体上的软件热形成鲜明对照。

一 引子:
托普软件,这颗号称西南IT业的“明珠”,如今完全黯淡下来,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幸福的企业是相似的,不幸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托普一步一步走上了当年蓝田的老路,所不同的是,蓝田拉的是“生物高科技”的大旗,而托普则披着“软件技术”的虎皮!

托普最新的2004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中指出:
“主营业务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88.88%是由于公司现有的部分业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下降;为适应市场形势和需求,公司对业务、资产开始进行调整和整合,采取主动收缩计算机配件、贸易业务等措施,致使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利润总额下降1,065.89%主要是主营业务利润大幅下降;期间费用大幅上升、投资收益大幅减少影响。期间费用上升是由于计提坏帐准备所致;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1046 万是由于参股公司当期净利润大幅减少所致;补贴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41.66%是由于2004 年一季度收到的补贴款项减少所致。”


证券代码:000583 证券名称:托普软件(tprj)
 

需要说明的是,在托普集团的鼎盛时期,托普软件的股价一度达到40多元。
托普的软件大厦,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垮掉了呢?带着种种的疑问,记者走访了托普集团的当事人,包括高层技术人员和普通的程序员,揭示了托普软件内部真实的情景,通过托普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困局。.
  

二  起家
托普集团创始人宋如华依靠5000元发家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1992年7月18日留校(电子科技大学)当了7年教师的宋如华和另外两个青年教师拿着5000元创办了托普公司,主要做电脑销售和电子工控项目,并开发了证券交易的电子显示屏。
 
图片:宋如华
(宋如华:196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2003年排胡润IT富豪50强第6位;2004年辞去托普软件董事长并赠送他人1800万股托普科技股权,退出托普科技。)

宋如华真正在软件业的第一桶金是1994年 抓住了“金税工程”的机会。

当时成都某区税务局局长从托普买了几台电脑,在安装的时候,托普的员工偶然在桌子上看到了一份文件,是省税务局转发的,里面提到了关于实施“金税工程”的政策。宋如华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机会来了,于是马上跟区税务局签订了相关合同,回去后在电子科大找了几个大学生来做兼职,迅速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就用 Foxbase开发出了一套税务系统,得到了大约三百多万的软件开发费。

发展到此,托普沾到了软件的边,宋如华第一次尝到了软件的妙味,他后来感慨说:“做软件比卖电脑赚得多。如果你单卖电脑,486、586,什么配置什么报价都很清楚,如果我给你编软件,价格是由我来定,客户跟我商量。客户对技术上的东西也不是太懂,技术含金量就上来了,当时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开始做软件。”

 

三 软件
 1 辉煌
托普从94年开始,在软件方面不断发展。1996年的东软之行,宋如华见到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沈阳东大软件园,大受启发,回来后就在成都建立了托普的第一个软件园---西部软件园。建立软件园是中国软件企业的特色,但却好处无穷,正如宋当年的说法,“既可以稳定人才,贴近客户,增强企业信用度,还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西部软件园的建立,使托普马上看到了效益:企业形象得到大幅上升,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软件产品的销售也快速增长。一直到1997年年底,托普软件在西南地区已颇为有名。

赶上国内各行业第一次信息化浪潮的巨大需求,托普的软件业务开始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托普的税务软件,按照当年高层管理人员许建平的说法,“全国差不多20%-30%的县份都在使用我们的软件,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真正进入了软件领域。”
1998年,宋如华涉足资本市场。1998年4月,托普借川长征之壳登陆深市,随即将川长征更名为“托普软件”,将主业调整到计算机软件、网络集成等高科技项目。2000年再借“金狮股份”之壳进入沪市,以托普经营的网站“炎黄在线”作为新公司的名称。

到2000年初,托普年产值达到数亿元,成为全国性的知名软件集团。

此外,还在各地方电视台做节目宣传托普软件园,并不断强调托普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渴求。记者找到辽宁电视台当年做的一期节目《追梦软件园》,有这样一句当时让很多年轻人心动的解说词--“在托普,20几岁的年轻人开着自己的车上班,已不足为奇”。

 


(辽宁电视台节目《追梦软件园》当年采访程序员李玉青时的原画面。)
 
托普的领导还经常讲述着一些光明正大的道理,让大家先努力工作,后考虑挣钱。这些大学教师出身的领导甚至还提出过很多让人耳目一新、令人振奋不已的说法和观点,例如在新员工培训的时候,一位老总就说过这样一些话。

“托普,就像一列奔驰的火车,你如果想让他转变方向,那么,你就要先爬上来,然后一节一节的爬到火车头,这样才能使其转变方向。不可能你一上来就在火车头!”
 “托普是知识分子的家,他是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知识分子一同致富的群体!”
……
通过这样不断重复,试图树立托普就是知识分子的家的形象。

       快速发展的业务,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了大量人才加盟。
第一批大规模技术人员加盟托普大都是在2000年前后。2000年对中国的IT企业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包括华为,联想在内的许多IT企业都在急剧扩张,托普当然也不甘落后了。
就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这次招聘人员的整体水平普遍较高,托普也给予了这些员工相当不错的待遇,同等水平普遍高于当时当地的市场水平。几年后的今天,就以上问题所做的采访中,很多昔日的托普员工都持赞赏态度。

  背景资料
我是这样来托普……


李玉青:我是2000年2月进入托普的。只有一个原因,感觉托普是一家很大的、正在发展中的集团公司。
白慧东(青润):2000年底进入托普。之前供职的公司股权变动,想要换个环境。正好有托普的朋友推荐,并承诺了相当的待遇、较好的工作条件(诸如弹性工作制之类),加上当时托普的外在形象不错,公司正处于上升的势头,所以就选择了加入。
李亮(Holly-Linux部门主管):2000 年 10 月进入托普,属于朋友邀请。当时托普准备在上海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在与宋如华总裁见面的时候,他谈到准备大投入做研发,做软件。这对我很有吸引力。
张永强( LDAP项目经理):2000年年底加入拓普集团中央研究院上海研发中心。当时拓普要在上海成立一个基于LINUX等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研究中心,我对这个技术方向比较感兴趣,同时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去了托普,他们告诉我,老板宋如华确实想在技术上做事情,这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我从北京赶赴上海,加入托普工作。

托普的人才
白慧东:当时,周围的技术人员来源很多。刚毕业的大多来自重点院校,另外,从中兴、华为等公司到托普来工作的人也有很多。
这里面的确有相当一批的高手,例如M++的负责人当时就已经是有八年GIS系统开发经验的老程序员。同时他对新技术架构的理解能力很强,是一个C++高手,2000年他曾经发现的Borland VisiBroker中的内存泄漏问题让Borland公司的人都很惊讶。
Holly lee:大部分都是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托普, 并且是从成都来到上海的. 技术水平应该说与行业平均技术水平处于一致的层次. 还有一些从本地挖来的人员, 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当年对公司给予我的待遇基本感到满意.
张永强:当年周围的技术人员有国外归来的博士,全国各地招聘的技术人员,研究院上海研发中心刚成立的时候,从成都调过来的技术人员中新毕业的比较多,我个人认为总体的技术水平还是蛮高的。公司给开发人员的待遇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一个公司应该给员工一个成长的空间,如果上来就是高工资,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在托普集团,技术人员是有等级制度的,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考评制度,保证技术人员无论是职级还是薪金水平都会有个平稳的发展。

2 迷失

从1998年托普成功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开始,一些变化正在悄悄发生,逐渐使得软件和技术最终沦为了资本的工具。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托普到底做了哪些软件。通过记者的采访和托普软件网站上自己的介绍,托普前前后后的软件产品涉及多个行业:

 
 
(托普集团软件列表)


从上面的列表我们可以看出,除少数一些研究项目以外,同中国的大多数软件公司一样,托普基本上没有做什么通用软件,基本上是针对各行业的定制软件。有这么多的软件产品,涉及到如此多的行业,其中吃透任何一个行业应用,做成产品,在市场上也应该能够生存啊?为什么托普软件最终会全面溃败呢?
      
  当时的托普又是怎样做的呢?

李玉青:是的,托普基本上就没有通用软件,全是定制,靠人靠关系去拉项目,洽谈项目时,基本上没有售前工程师参与,项目实施后问题重重,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脱节。一个项目做完就完,大批的程序员都是在忙于各种项目,这些项目完成以后,程序员就没用了,所以就会出现3月一次换血的说法。可以说,托普并没有安心真正做软件,他所谓的软件就是把很多个小作坊集中在一个大市场里面,每个实验室就可以当成一个小公司,各自为战,形不成力量,自然无法和别人竞争。

记者:您当年在托普公司主要参与(负责)了哪些软件项目的开发呢?这些软件的市场反馈如何?当年以及现在客户使用情况怎样?您能够说出一些今天依然在使用托普的软件的比较大的客户么?

李亮:参与了 Alpha 平台上的 Linux distribution,大容量邮件系统,以及浙江温岭的一个教育系统项目的开发。后者是面对特定目标客户的项目,Alpha 平台上的 Linux 系统更多地是作为公司技术实力的一种展示,在目前国内这种环境下也不可能有多少用户。大容量邮件系统据我所知在威海有客户使用。


张永强:我所在的研究院部门当年主要基于Linux等开放源码软件做一些研究工作,包括LDAP Server和嵌入式Linux.

      
背景资料:何谓Top Linux?

  TopLinux是上海研究院做的,它主要是取自中科院的一个Linux内核,在托普进行了汉化和贴牌后形成的产品。但是,国内能够修改Linux内核的人本来就不多。所以,各家的Linux产品也都是大同小异的,这点并不奇怪。主要的工作是基于ALPHA处理器的一个LINUX操作系统的发布版。因为拓普当年和韩国的一家做ALPHA兼容服务器的厂商合作,想在ALPHA上做出LINUX的操作系统,然后利用拓普集团在软件集成方面的能力进行市场推进的工作。在前期,拓普曾经和INTEL等厂商合作做过IA64架构的LINUX操作系统的研究,这个项目因为IA64架构进入市场还有一段时间,而且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没有进行市场推广。这次研发的ALPHA架构的LINUX操作系统因为COMPAQ和HP的合并,停了全部ALPHA的产品线,这个项目最终没有进行推广,的确是很遗憾的事情。

 
白慧东:我到托普后,直接进入的是中央研究院。由于托普当时还没有人使用Java进行项目开发,而我在前一家公司的时候一直是作这个方向开发的,于是我被要求启动一项纯粹的学术应用性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对EJB体系结构和框架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提出其应用的可行性论证(那两年正是国内对J2EE和微软体系进行抉择的两年,2001年初微软的.NET也刚刚推出beta2版本)。这时候,托普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好感,那就是,一家公司能够拿出钱来做一些纯粹的技术研究而不考虑短期的收益,说明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规划,这是很难得的。但是,后来才发现,托普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的“样板工程”)。

另外,还有一些在项目开发过程当中发生的,值得深思的故事。

白慧东:我后来还参与了以下比较重要的项目:

托普集团ERP系统第一期工程:这是我到上海研究院后做的第一个工程。
这个项目持续了三个月,是全程封闭的高强度项目,由于是给董事长和全体同事使用的系统,因此由上海研究院和炎黄在线同时开发,然后评比后再决定哪个产品上线使用。
为了这个项目,我三个月只回过我住的地方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夜晚。连五一节都没有休息,全部都在加班。
项目开发完成时限结束时,我们提供了厚达两百多页的开发文档,而炎黄在线仅仅提供了一份几十页的开发文档。
在项目刚刚开发完成对全集团公开试用的两个星期里,我们曾经无数次的摧毁掉炎黄在线的系统。除了第一次进入的时候采用的是非正当手段到他们服务器上巡视了一遍(利用了tomcat的一个漏洞),后来我们使用的都是正当的手段--因为炎黄在线所开发的系统的权限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个最底层的员工都可以直接任命整个集团的董事长和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删除修改任何一级的组织机构。我们几乎每一到两个小时都要让炎黄在线的系统全部重做一次。最后,炎黄在线的人不得不将我们研究院所有人的账号和IP都封掉了,而且通过领导层面直接对我们警告,后来院长对我们的行为也是哭笑不得。而我们的系统却始终运行状态良好,甚至在这两周内不需要我们做任何的维护工作。
最后,托普宣布采用炎黄在线的产品。一个一起拼命完成了这个系统的技术人员私下里对我说,这个结果在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了,因为炎黄在线是上市公司,这样做可以让炎黄在线的股价得到提升。
结果这个系统一直到最后也没有人真正用起来。这也让上海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心冷了。在我离开托普后,院里另外的几个水平较高的也陆续离开了研究院,后来也就都辞职了。

南京地税:
这个项目当时据称是宋老板复仇解气的一个项目。据知情人事透漏,此前在国家税务总局,几个大的税务软件开发商在进行市场划分的时候,神州数码的老总对宋如华说,我们神州数码做总部和各个省,你们托普做下面的地市就行了。而在这个项目的前期竞标过程中,托普动用了成都研究院的主力人员,将神州数码挤出了圈外,进入了最后的角逐。所以,当时宋如华亲自驾车到南京来签下了这个项目的前期合同,并指示这个项目一定要做好。

南京市地税局对这个项目也很看重。他们拿出了五百多万专门让两个厂家做需求和前期。由于托普成都研究院的负责人过于看重工程过程的规范性,忘记了这是一个客户定制项目,盲目的按照所谓的CMM3的规范一步一步地走,最终仅仅完成了需求的全部内容和少量的设计。因为时间紧,按照完整过程来走人手显得严重不足,于是抽调我过来参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但是,当我带着六个上海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到了南京后,由于客户放提出实现原型的紧迫要求,又安排我们做实用性原型的开发,最初仅仅给了我7天的时间来做原型。
而另外一家竞争厂家是一个不大的北京公司,因为他们刚开始就直接投入大量人力进来做系统的实施,而没有做所谓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最终,在原型上对客户的贴近,使得客户选择了这家公司,而放弃了托普。
这家北京公司为了赶制这个项目,从深圳等地临时招聘了一批人,月薪全部都在万元以上,一共投入了四十人左右。托普这边陆陆续续投入的人力达到了百人,而这是托普最精干的力量,但是由于托普固有的激励机制的贫乏,参与开发的人员干到最后都已经十分疲惫,效率明显降低。失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这样一个连托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的项目,最后为什么还是以失败告终呢?
记者了解到,托普当年的软件项目管理水平从制度上看并不低,基本上软件管理制度和流程上的东西都有了,有着十分严格的软件开发规程和审核过程,有详细的文档要求, 有详细的项目审批过程, 有明确的项目时间计划。同时还有测试部门对软件项目进行测试、验收,而且托普测试上还做得非常出色,其测试中心有三四十个人,基本上都是高级程序员级别,其测试流程也是十分规范的。

 主要原因是因为集团规模发展过快,管理水平跟不上,人才资源也跟不上,很多软件管理规范最后都流于形式了,正如张永强说的,“我觉得托普的软件项目管理还是比较有水准的。但是后来因为集团规模扩张太快,各地项目研发立项繁多,而项目监管的力度没有跟上集团扩张的步伐,软件项目失败居多,我个人的看法这也是企业快速扩张带来的恶果之一。

XX市长途汽车管理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托普在当地投资开设软件园,以投资换市场,并顺利获得了当地信息化的一些项目。由于人手不足,开发人员就在当地招聘,长途汽车站的管理项目实施完成后,居然发现每天的售票帐目都无法做平,直接影响长途汽车站员工的考核和收入,帐不平员工就得自己掏钱补上。这样的结果,导致托普在当地也就不可能获得更多的项目了。


当年处在一线开发的程序员李玉青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管理水平并不高,实际上很多需求说明书写好了以后就丢在旁边了,详细设计更不用说了,基本都是做样子的。我参与的项目,我个人觉得很不满意。当然和我当时的水平也有关系。因为上的技术平台、使用的开发工具都是全新的,几乎没有适应的过程就开始编码,质量可想而知。”

托普的“核心技术”


托普是国内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上给自己的软件产品M++ Builder做广告的企业,不过恐怕这个产品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记者: 您认为托普在软件方面,是否有什么核心技术呢?比如Top linux,M++ Builder,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软件?

白慧东:托普在软件方面的确没有什么核心技术。说实话,国内的软件厂商有几家有核心技术的?而且,大多数的所谓的核心技术都是在自欺欺人而已。国内软件业的技术水平低是有目共睹的,软件产品方面没有哪家真正有所谓的高精尖技术或者核心技术。国内的软件厂商本来拼得就是成本和业务!

李玉青:托普真正的核心产品是电子显示屏和税务系统,电子显示屏的产品最后也全部外包给了台湾企业,而税务系统主要依靠订单,缺乏全国性的项目,很难成为一个类似于用友的系统软件,这两块都谈不上有什么核心技术。

李亮:基本上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里, 关键技术几乎都是在公司里几个技术骨干手里。这些人如果离开, 公司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核心技术可言。

张永强: M++ Builder这个项目我比较关心,我看过M++Builder的研发文档和测试版,设计理念在当年还是比较新的,目标是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类的软件,而且开始高层还是很重视,宋如华亲自参加项目协调会,寄予厚望,希望在这个方向上能够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后来却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了融资工具,这个就不是我能讨论的了。事实上当年北京有一家小公司也在这个方向上发展产品,现在企业就发展得很好。

通讯网

  • 精华:11帖
  • 求助:1帖
  • 帖子:431帖 | 1026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4711
  • 注册:2004年7月09日
发表于:2007-04-19 20:19:00
95楼
背景资料:M++ Builder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软件?
       M++Builder是成都中央研究院原组件实验室的产品。后来,成都中央研究院拆除各个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发中心,一个是技术研发中心,一个是产品研发中心。我刚到托普的时候,就是在组件实验室,然后进入了技术研发中心。这个产品实际上是一个数据抽取的中间件,当时应该算是很不错的数据抽取工具。本来在这个产品之上还有一系列的辅助工具待开发,但是,托普始终没有提供资源进行后续工作,而是在前期对其进行了夸大,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应后,就将其主要研发人员抽出来到处做市场前期支持。当时有很多客户都对这个试验室的主任也就是M++的创始人很感兴趣,于是,有些客户甚至为了想见一见他而将项目交给了托普。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创始人也看到了该产品的一些弱点,同时看到J2EE等架构的优点后,一番犹豫,之后彻底放弃了这个产品,转身进入市场,去追逐直接的利润而做事了。

关于托普的研究院:
2000年9月,托普中央研究院正式在成都成立。2001年5月,由贺国华带队在上海网罗了几位高手后成立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2002年初,中央研究院撤销,成立上海研究院和成都研究院。据悉,2000年前托普也曾成立过一个中央研究院,但因为没有收益而被关闭。
 

托普的圈地运动:

在“软件圈地”运动中,托普深黯各级地方政府好大喜功以及某些地方领导追求 “政绩工程”的心态。通过投资软件园的意向获取地方政府的信赖,取得较低的地价和一些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包括要求提供政府软件项目,获得当地优惠贷款,甚至直接购买托普的信息化系统软件。
据不完全统计,托普在全国各地建造软件园、信息产业园所占用的土地超过1.2万亩,这些土地均以优惠价格从当地政府获得。例如,在上海南汇,政府出让给托普的地价为10万元/亩,而商业用地的地价则至少40万元/亩。在浙江嘉善,托普获得的毛地价格仅3万元/亩,而如果作为商业用地,同期价格也要10万元/ 亩。
一个曾经与托普公司洽谈过有关在本地设立软件园 项目贷款有关事宜银行的员工表示:“我们派专人去该公司总部考察过。但是以我个人在银行多年的工作经验,听了他们有关项目开发、软件园的建设的介绍以后,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利用各地政府急于充实开发区投资总额和高科技的幌子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如今,许多软件园都成了半拉子工程,孤零零地躺在哪儿,人烟渺无!
在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资本运作”的背后,大家当然可以看出,真正吃亏的谁?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托普在圈地挣钱的运动中是如何操作的么?

白慧东:他们在一个地方构建起了所谓的软件园,做几个产品后,拿到一些项目,将其完成了。
通过这些实际的项目和产品获得一些资金的积累。然后,以本地化经营和市场拓展的手段到一些省市签下建设软件园的合同或者协议,通过低价将土地使用权占有,然后建设一部分楼房后,将一些软件开发人员搬迁过来做开发。这样,由于软件人员自身的形象较好,这块土地的地价自然上升。
地价上升后,将土地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然后,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买一块土地,继续同样的操作。于是,资金越来越多,但是,整个托普却除了总裁办以外没有人可以直接操控这些资金。所有的资金使用都经过层层审批,最终由总裁签字或者授权后才可以使用。
现金到手后,这些还是属于下级的子公司,即使作为董事会主席和总裁也不能直接使用的。于是,托普借用中央研究院研发出来的产品转让给下级子公司的方式,将现金直接集中到董事会所直接管理的范围内。
经过这样的反复循环,一切都得到了解决。托普内部的低价生产高价卖出的方式就这样转移了大量的资金。

托普内部有一些做法和规定可以说明上面提到的圈地挣钱的事情,如:
软件开发费用核算:M++ Builder的开发费用实际投入大约为八十多万(广告宣传费用除外),但是,托普集团却以四千多万的价格将这个未完成的产品转让给了托普软件,使得托普软件的大量资金转移到托普集团的直接掌控中。

实际上到这里的时候,托普的运作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资本化道路必须走,资本运作必须有。但是,托普在资金快速积累的时候,却没有沉下去,没有静下心来做产品。以当时托普雄厚的资金做铺垫,加上外在的形象还比较好,内部的确有一批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是完全可以做出很多产品的。而且,那两年正是软件业的低谷期,这个时期人员相对来说是最稳定的,对待遇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所有托普的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都认为:托普是完全可以做出产品,并且做出好产品的。但是,托普却没有这样做!于是,在机会最好的时候,放弃了真正提升自己的机会。

比如,托普内部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政策破坏了托普的研发能力。如:
专项研究经费的使用:托普集团中央研究院的软件研发费用从2001年开始实行更严格的核算制度。当时主管研究院的许院长(留德博士)对所有的项目严加审核,因为上面对他的绩效考核是根据年底他手中的研发经费的金额数。数量增加了,说明他经营管理得好,数量减少了,要扣他的年终工资(他是年薪)。所以,在 2001年上半年整个研究院除了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的项目立起来外(这个项目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而不是托普),其他的自研性项目都被压下去了,其他立项的项目大都是由各法人公司出资的项目。这种措施使得整个研究院的实际研发能力被严重破坏。


四 离开(技术人员的命运) 
  当年,由于托普的“第一桶金”的获得是如此容易,使得托普留下了市场重于技术的观点。      所有托普新员工进入公司前都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和军训,其中每个人都必须记得的一个托普法则就是:“不管客户说什么,先答应下来,具体问题回来再谈”, 这样的方式,为软件的开发和后期的验收都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所以每年托普给员工的新年贺词中都是这样写的:管理人员、市场人员、……、技术人员、……

随着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托普一步一步背离了软件和技术,走上了一条资本铺设的不归路。
   宋如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种一棵树一年可以买5万元,而养活一个技术人员给我带来什么?”

   白慧东:说实话,我现在所在的设计院中从事电信某行业项目的开发,其中最初的十二个人中有十一个都是来自托普的研究院。2002年底我主笔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和技术规范。2003年一年我们按照这个规范开发的软件产品为设计院拿到了一千七百多万的合同额,产品直接在中国电信南方十二个省公司投入使用,集团公司则最早选择了我们的产品。同时该产品在中国网通的三个省级公司投入使用。这个产品从软件开发到市场推广,都是以我们十二个人为主的。试问,我们这些不挣钱的技术人员是不是离开了托普才能够开始真正的挣钱呢?

薪金制度的划分:托普的薪金制度为按等级划分,每个级别内有若干档位,如下表所示
级别 薪金范围  
系统分析员A 10000-  
系统分析员B 7800-10000 印象中没有,最多只有一两个 
系统分析员C 6000-8000 大概最多的时候有十三四个 
高级程序员A 4800-6500 估计有三四十个 
高级程序员B 3700-5000 估计有六七十个 
高级程序员C 2500-4000 比较多,一般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人都定在这个级别 
程序员A 1500-2600 大部分都是程序员A和程序员B 
程序员B 1200-1600 刚毕业的学生一般是这个级别 
编码员 800-1200  

每一个级别分为三到六档,每档为200-600元,级别越高每档的差额越大。托普给了每个人一个美好的梦,在自己的级别内将得到档位的调整,即使不能升级只要表现好也可以得到调档。实际上,得到调档的人寥寥无几。几乎所有的人拿到的都是自己薪金的最低档位。托普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个系统分析员,而且几乎都在C级。
级别考核与工资:托普承诺通过每半年评一次级,但是,它采用了两种手段来降低薪金:
第一、限制每次参加评级的人的资格,评级通过人数的比例;
第二、评级通过后并不立即执行升级后的薪资,往往会拖延上三到六个月才开始执行--借口往往是:这次评级人数太少,评上的人要让没评上的人心理平衡一下,所以,评上了,工资也暂时不涨。
年薪制的大面积推广:在2002年8月开始实行4000元(成都地区为4000元,上海为4800元)以上的员工全部调整为年薪,每个月只拿最多80%,月薪越高的扣留的年终保障金比例越高,有很多收入较高者会扣留60%以上,年终根据绩效评定拿年终工资。
结果是:按照托普规定:每个部门的领导的年终绩效得分为部门人员得分的平均值!那年,宋如华在年底给自己打了80分。下面的人哪里敢多打分数,所以几乎全部都是80分以下的得分。托普一下子就从自己的员工手中节约了一大笔薪金开支。
托普的EO制:2001年第三季度开始,托普规定:只要挣到50万,就可以让成立一个部门。只要能挣到100万,就可以设立一名EO。EO上面是SEO。一个EO下面至少有三个部门主管,一个SEO下面至少有三个EO。一个EO完成了任务可以提成多少万来自由支配。一个SEO完成任务后可以提成多少万来自由支配。
于是,大量的部门被裁减合并,很多人员开始被辞退。托普开始了大量积累资金而减少开支的时期。很多EO和SEO在挣了钱以后,将所有的钱放入到自己的口袋中,只分配给自己手下很少的一点。于是托普的技术人员开始大量离开,因为没有一个部门愿意保留技术人员,需要技术支持的时候,就到中央研究院来找人,大家都不愿意养无用的人。
托普开始了所有事情都按挣钱多少来计数的时代。

托普的辞职待岗制度:每一个被部门辞退的人,都直接到人力资源部报道,每天都要报道一次,这样才能领到待岗津贴300元/月。连续3个月没有部门愿意录用的,正式辞退。
可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这样停留3个月而只拿300元/月的最低生活补助。这样你就只能主动辞职。主动辞职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辞退,所以,公司不需要给你发一个月的工资补贴你的损失。可以说就算要补贴一个月的损失,那就看看合同上的条款吧。
托普的报酬:托普的合同关于薪资一栏不签你的实际收入,
托普的合同条款:“。。。。。。

xuliang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4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
  • 注册:2006年2月08日
发表于:2007-04-19 20:39:00
96楼

xuliang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4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
  • 注册:2006年2月08日
发表于:2007-04-19 20:40:00
97楼
有道理?

@Q

  • 精华:7帖
  • 求助:0帖
  • 帖子:42帖 | 219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414
  • 注册:2003年2月20日
发表于:2007-04-19 22:30:00
98楼
有的工控人因为有高学历,就想着应该拿高工资--那些新毕业的或工作不久的大学生硕士生就是那么想的。

有的工控人因为手上有技术或过去有业绩,就想着应该拿高工资,或觉得可以当老板--这种想法似乎没错吧?

问题是,你该不该拿高工资,或你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应该是由你能不能为东家创造高附加值,或你能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高附加值决定的。

很久以前我是一家研究所里的课题负责人,研究开发的是当时还比较先进的VFD、PDP显示器,我们的课题号称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某某标准,可放到市场竞争中,却输得一塌糊涂。后来我不干了,已经改行做传感器销售了,却还有乡镇企业的老板,慕名拿着钱上门请我,去帮忙做过去我看不上的档次很低的VCD荧光显示器。我过去的课题号称达到某某先进水平,却不值钱;我过去看不上的技术,却能为乡镇企业带来效益,乡镇企业的老板自愿拿钱来请我。

所以,不管你学历有多高,不管你技术水平有多高,关键是你能不能为社会为企业创造出效益。而要能真正创造出效益,是要扎扎实实一步步做起的,这就是我扔掉了原来的显示器技术,扎进市场后才体会到的。

九久科技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5帖 | 2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83
  • 注册:2004年5月22日
发表于:2007-04-20 14:38:00
99楼
顶!!!!1

张辉1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70
  • 注册:2007年3月14日
发表于:2007-04-20 22:32:00
100楼
要做到谈何容易啊,说起来也对,关键是对这个事业赶兴趣不,把他作为人生的乐趣就没有想太多,.如果你觉得钱才是最重要的,那就做老板吧,我想中国大部分人都这样,谁叫咱们穷怕了呢
!!!!!!!!!!11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