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在DMAIC项目改善的M阶段我们会经常用到FMEA。此时对FMEA的应用与产品设计、过程设计阶段的FMEA应用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此处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很多六西格玛初学者对此不明就里,无奈只能生搬硬套,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下面就FMEA在DMAIC项目中的应用作一个简要说明:
我们知道,DMAIC项目的M阶段主要任务是查找问题的潜在要因。此时我们一般会用到鱼骨图、系统图、关联图等工具进行要因地查找。但对于比较复杂一些的问题,我们也会用到流程分析的方法,把宏观流程所涉及的关键过程分解成颗粒度比较细的微观流程,然后列举每一个微观流程(P)可能出现的问题(O),同时用反向溯源的方式查找导致问题发生的流程输入(I),即问题存在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IPO分析。
对比鱼骨图分析与IPO分析查找问题原因,两种方式有没有什么差异呢?其实,两种方式查找问题的原因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鱼骨图分析的背后逻辑是5WHY法,通过不断的问“为什么”,不断的回答并确认答案,直到找出根因--这是鱼骨图分析的做法。但是IPO分析的方式,输入(I)往往只是第一层的原因,并非一定就是我们要找的根因。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另外两个工具,一个是因果矩阵(也称CE矩阵),另一个就是FMEA了。因果矩阵的目的就是对诸多可能原因的筛选,而FMEA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根因挖掘”了。这样,IPO分析+因果矩阵+FMEA就成了我们针对比较复杂问题查找根因的一套强有力的组合工具了。
IPO分析
CE矩阵
当IPO分析找出了第一层的潜在要因,并经过CE矩阵筛选之后,接下来就要用FMEA来寻根问底,查找根因了。当然,这里FMEA除了查找根因,还有一些其它的作用,包括通过打分排序确定因子的重要程度,也能够通过对当下预防措施和探测措施的排查,找出应对的改善措施并跟踪完成。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里的“潜在失效的原因/机理”一般是通过5WHY的方式找出来的未经验证的最后一层原因。如果这个根因是显而易见的,或有直接证据且容易改善的,则可以通过快赢的方式进行改善。如果根因显而易见,但是改善有难度、有风险、成本较高或者周期较长,我们一般可直接进入I阶段制定方案进行改善。如果这一层的原因不那么显而易见,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则需要我们把这个因子放到A阶段去收集事实与数据进行验证,经验证确认以后才能进入I阶段进行改善。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