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覌点---存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业界在2011年对工业升级的提法,简称为工业4.0。这个概念在2014年走热,并在2015年红遍了中国大地。这股热浪,至今只有更加高涨。
工业4.0拉来CPS(cyber-physical-system赛博物理系统)作为理论支撑,的确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点。因为CPS具有迷幻的数字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性特征,具有无限宽广的范畴,拥有广泛的可解读的题材和概念,这也是工业4.0能够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
然而美国工业界似乎并不买账。美国国家级战略先进合作伙伴计划AMP、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都是美国工业再振兴的一部分,但都不曾有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所涉及到GPT的痕迹。近日,奥巴马为智能制造创新院剪彩,凸显了智能制造的价值。这是美国总统在两年前亲临数字制造创新院现场之后,再次为工业站台力挺,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不在其中的语境。
GE提出来工业互联网,着重的是“旋转的力量”和物联网的力量。在GE看来,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大数据的先进分析,才是挖掘工业财富的关键。
如果真的是一次工业革命,那么业界的显性认知应该是共同的。然而当下各个国家显然有各个国家的诉求,中国制造2025解决的是中国制造升级的问题,日本要解决的老龄化生产力和互联网相对落后的问题。
显然,对于新工业的升级概念,各方认知并不相同。
1、最没有内涵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像是被臆造出来的。
2、说者犹疑,听者笃定
其实就工业升级的版本而言,美国GE公司比较清醒地意识了这个问题。最早的时候,它也提到了工业革命的演进版本:第一次工业浪潮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浪潮是互联网,第三次工业浪潮是工业互联网。这应该是对德国工业4.0的一种应激式的反应吧。
3、工业4.0“被需要”
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即使这是德国人造的营销概念,这依然不妨碍我们对工业4.0的喜爱。因为它开启了中国业内业外的人士对于工业的兴趣,甚至有一点狂热。工业泡沫——如果有的话——不是可怕的事情,泡沫不足才是可怕的事情。
工业4.0为什么重要?第一,它描述了一种制造的范式,人们开始深刻地思考制造的柔性、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映射问题,它与大数据形成的热浪是一个绝妙的呼应;第二,它开启了一种版本的思维模式,中国开始近距离地审视工业阶段论中的各种被混在一起、被遗漏的基础问题。它极大地激发了进化论的热情,这对中国工业绝对是好事。
然而它也开启了一个数字游戏的习惯:4.0成为一个工业直尺的基准点,人们似乎要开始在4.0前后进行标定。清华大学建立起来的4.5研究院,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算是一种高明的选择;而日本今年提出来到超级智能社会5.0,则更像是牌局中被对手激发的情绪冲动。
作为高端制造装备供应商和优质产品的代表,瑞士也是工业4.0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瑞士国内制造界对工业4.0持有积极的态度。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三步走的战略,2050年我们才能希望进入制造业强国前列。
工业4.0是什么?它并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同义词。
工业4.0就是一个断代孤史,它并没有一个严谨的过去,也未必是大家共同的未来。
工业4.0就是一门生意。
工业4.0就是一个新闻事件。
工业4.0就是一个技术营销术语。
工业4.0就是德国制造的一面旗。
理解了这些,我们照样聚敛起足够的敬畏,研究它,学习它,但不要等着“他们的”工业4.0来救“我们的”制造业。“工业4.0”只是德国工业标签的一种,还有一个标签叫做“德国制造”。
我们跟德国,并不曾面对同样一个路径,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思考,适合中国的制造升级到底怎么做。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