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宝钢办了离职手续。
办公室里的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同事们还是那么熟悉,时间似乎凝滞了。在办公室小李的帮助下,各种手续很快做完了。准备离开时,口袋中手机却发生了两次奇怪的误操作:莫名其妙地拨打了办公室的电话,头像还换成了我在宝钢时的工作照——这似乎太神奇了:误操作换头像这还是第一次,难道手机也依依不舍?
误操作换的头像
我和张小平的情况相反。宝钢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和机会:工作三年,获得了宝钢首次颁发的最高荣誉奖;成为宝钢最早拿年薪的5位技术人员之一;全国总工会代表;央企青联委员;首批首席研究员、终生技术业务专家、最快速度晋升教授级高工.......而我离开时,受到了挽留而没有受到阻挠。
宝钢是个好单位。20多年期我来这里工作时,最大的体会就是这里的风气正。不像过去接触到的单位,人和人之间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即便是竞争,首先也是通过业务的成绩来实现。今天收拾私人材料时,还看到了当年谢企华总经理、葛红林副总经理在我的一份报告上的批示。这个报告是我对公司创新战略的一点想法。那时,我去宝钢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他们并没有像任正非那样,在新员工的建议上批示“有病治病、没病辞退”,而是给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并要求全公司主管(科长)以上的人员阅读。宝钢的很多高级领导没有一点架子,不仅认证地听取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的声音,还喜欢开玩笑。记得有一天,集团老总就对我说:“小郭,听说你找了个漂亮的女朋友啊”? 这些事情,都让我非常有归属感。
昨天下午,我去探望了退休多年的老领导。他对我说:“发现和培养你们这几位人才,是我在宝钢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而我在宝钢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遇到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和好友。他们的学识,在宝钢之外是很难找到的。
我做央企青联委员期间就意识到:宝钢有各种不足,但它或许是中国最好的国企。其实,我很早就有离开的打算。一位我非常尊重的宝钢前辈、“宝钢功勋人物”之一曾经很坦诚地对我说:你已经不适合这里的工作,但离开宝钢后,在体制内没有更好的地方。
无论从管理到技术,宝钢都是中国顶级的优秀企业。但是,老宝钢的领导和员工,包括黎明先生这样优秀的企业家和曾乐先生这样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一位评上院士。前几年,宝钢两位副总找了几位专家讨论:宝钢为什么没有院士?我说了一个原因,让大家眼睛一亮:我们有底线、不浮夸。宝钢的这种求实精神,会一直让我感到骄傲。
那么,为什么要离开呢?我要听从内心的呼唤。
对我来说,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欣赏的人文环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90年浙大数学系毕业后,系里给了我读研究生的指标。但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都不适合在数学系读研,想去化工系。数学系主任鲁世杰老师知道以后对我说:你写一份推荐信,让系办盖个章,可能对你有好处。94年我从化工系硕士毕业后,希望做点更有挑战性的研究,想去读控制的博士。我当时有门课的成绩差几分、不够免试资格。副导师王丽君老师就想出各种办法,帮我争取到了。97年博士毕业后,导师吴铁军老师希望我能留校,但他还是给我写了到宝钢来的推荐信。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路子都是对的。
这次离开宝钢,其实也有些依依不舍。
记得十多年前,人事部常让我给新进员工讲心得。那时我常常告诉他们:外部的名誉和地位,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是,自己能力的增长,却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我来到宝钢20多年,担任了15年的首席研究员。现在的很多工作,是我15甚至20年前就会做的。而我特别想做的一些工作,是与考核机制冲突的。
所以,思前想后好几年,最终还是下了决心。
21年前我选择宝钢的时候,宝钢给出的工资是几家企业中最少的。现在离开宝钢的时候,挣钱也不见得比宝钢多多少。我离开宝钢后,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更大一些。和年轻人讲一下我的经验和教训、实践和思考,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少走一些弯路。我想,只要自己对社会有价值、有独特的价值,也就不必担心太多,出来闯荡一下还是值得的。反之,如果总是靠自己的老资格在宝钢混日子,岂不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科技界的既得利益者?如果连走出来的勇气和自信都没有,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研究创新呢?
50岁,开始步入老年了;但换个角度,后半生才刚刚开始。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