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伺服产业接口互联技术之我见[原创] 点击:5251 | 回复:104



波恩

    
  • 精华:1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03帖 | 1102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6300
  • 注册:2003年6月12日
发表于:2008-07-18 10:10:37
楼主

民族伺服产业接口互联技术之我见


1. 引言:民族伺服产业星火燎原
对于国人而言,现代永磁交流伺服技术的硬件和算法瓶颈目前早已不复存在,与十几年年前相比,全数字交流伺服已不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先进技术,这可以归功于以下几点:
1)首先是近些年来以永磁交流伺服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伺服技术的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应用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伺服应用技术已然在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中取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同时以矢量控制、SVPWM和数字PID技术为基础的永磁交流伺服技术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掌握。
2)其次是国内伺服电机制造能力的空前提升,十几年前,国内只有华大电机,兰州电机厂,冶金部自动化院华腾数控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永磁伺服电机的制造能力,而且产能极为有限。随着伺服应用的普及,国内伺服电机的制造能力也得到空前提升,目前仅广州数控、华大电机、登奇电机、珠海运控等企业的年产销量之和就很可能已经突破了20万台,再加上台达、东元、苏强电机、沈阳勃孚、杭州米格、南京埃斯顿、浙江卧龙等企业,实际产能只会更大。
3)再则是DSP和MCU等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可专用于伺服控制的DSP和MCU等单芯片控制器资源,比如TI公司的2000系列DSP、ADI公司的29000系列DSP、Freescale的F56800系列DSP、Microchip公司的dsPIC32系列DSC、以及ST公司的Cortex-M3内核的ARM单片机、Renesas和NEC的32位高性能RISC单片机等等,与此同时,掌握DSP和ARM等单芯片开发技术的工程师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4)最后是以IGBT为核心的功率集成模块PIM和智能功率模块IPM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新品层出不穷,比如Eupec、Semikon、Tyco、Microsemi等公司的PIM,三菱、东芝、Fairchild等公司的IPM,加上Avago、IR、Fairchild、东芝、夏普等公司的IGBT栅极驱动光耦和高耐压栅极驱动器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推出,功率驱动技术也越来越容易实现,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普及。
上述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促就了国内伺服产业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时间里实现了从起步到全面扩展的展态势。近些年来,不甘寂寞的国内工业自动化相关企业已开始纷纷投入到伺服驱动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来,比如数控系统企业中的华中数控、广州数控、航天数控、上海开通、圣维数控、大连光洋等,电机和驱动企业中的华大电机、登奇电机、珠海运控、和利时电机、南京埃斯顿、桂林星辰、东元等,运动控制相关企业中的深圳众为兴、深圳步进等,乃至曾几何时以变频器为龙头产品的台达、普传、汇川等都已纷纷投身伺服产业。
就如十几年前的步进驱动系统和变频驱动技术的普及和开发热潮一样,国内伺服技术开发和自有品牌的伺服产品已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2.现状:民族伺服接口技术裹足不前
如前所述,以广数、华大电机为代表的民族数控和伺服厂商以其经济型(低端)战略已经成功地在中国伺服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然而在中高端伺服市场,尚没有可以在性能和功能上足以和欧美日中高端伺服产品一较高下的民族伺服产品,因此目前国内伺服产业的繁荣至多也只不过是在“后步进”时代的低端通用伺服技术泛滥的结果,民族伺服产业的内部竞争态势就“红海”和“蓝海”而言大概也只在一线之间,业内厂家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令国内伺服市场不再是国外企业的蓝海,尤其是中高端伺服市场,国人仍旧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任由大把的银子被国外中高端伺服产品毫不留情地以高价格赚走。
难道国人就只能一方面在低端伺服市场拼得你死我活、杀得头破血流,另一方面却要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毫不费力地在中高端伺服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满载而归吗?我们就不能把战火延伸到中高端伺服市场,乃至烧到外国人的老家吗?!情绪的宣泄往往和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内伺服技术是继续走低端替代之路呢?还是向中高端有所突破?这不仅仅是从事该行业的技术人员的困惑和心痛,也是该行业企业领导人的痛苦抉择。毕竟做高端不是那么容易,资金投入,技术来源,人力资源,采购供应,制造保障,市场声誉,营销成本等等都将制约走向中高端之路,因此走向中高端,虽然是伺服业界技术人员的梦想,却也是伺服业界决策人员的雷池。总之,继续走低端还是开始迈向中高端,这是国内伺服相关产业发展到今天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两难局面。
就国内伺服的接口技术而言,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几乎始终固守于脉冲串接口,其实存在着一些历史的和系统的必然因素:
1)仿制和替代的需求
国人在工业技术上的落后和缺乏创新能力是长期以来不争的事实,然而又不甘于受制于人,眼瞅着大把的利润被外国人拿走,因而当国人的技术能力和认识水平足以仿制一款进口产品时,就会纷至踏来,竞相模仿,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步进热潮,变频热潮就是很好的例证。近十年来,随着电机技术,控制算法,DSP,电力电子技术日益为国人所掌握和领会,做伺服已经不再是象牙塔中阳春白雪的研究,而是国人可以普遍为之的、有利可图之的产业,因而就做起来了。不过,由于是初级阶段,加之又多年深受近邻日本有意无意的影响,日系低端通用伺服产品早已被国人用惯了,所以本着替代日系低端通用伺服产品和抢占市场的目标,仿制也就成了必然之举。
2)市场现实和技术惯性的需求
由于日系低端通用伺服产品在国内的使用和影响已然根深蒂固,而且国人早已习惯于在步进电机时代使用脉冲接口形式,因此采用步进接口不仅简单,而且可以直接替代步进电机,提升产品档次,改善产品技术形象。我们不妨可以称这种广泛采用脉冲接口技术的简易伺服技术为“后步进时代”的低端伺服技术。以国内数控系统的演进历史来说,本来引进的FANUC3系统是以模拟接口实现全闭环控制,到了Kxx手里,却逐步演化成了步进电机接口,乃至如今的脉冲伺服接口;还有引进的FANUC6系统,变为Gxx的98x后,起初也不用脉冲接口,可是仍有用户要求使用脉冲接口,于是就只能补上个脉冲接口,只是可惜了FANUC6应有的性能。
3)技术能力使然
目前仍旧是国内伺服技术的初级阶段,因而还存在技术能力上的问题。伺服和电机本身的技术能力可能还不足以支撑一个高性能的伺服产品体系,因而即便是配上高性能的总线,也会不免显得有些多余和滑稽。而且国人对总线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也有限,况且总线化不仅仅是伺服的问题,上位的控制系统也得总线化,可是国产数控系统目前连全闭环都懒得做,广义运控系统也还远不成气候,眼下哪儿还会顾及总线问题?所以说技术能力是一个涉及系统化的问题和难题,也就是说,伺服的总线化,应与系统的总线化同步推行,方有市场价值,这个推行过程本身也将是国人技术认识水平和产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3.国外:总线化伺服接口技术战火正酣
早在国人还醉心于仿制脉冲串接口的日系低端通用伺服产品之前,欧美日的中高端伺服技术体系就已经纷纷摆脱了通过模拟接口进行高精度速度和电流控制或者结合上位控制器进行位置全闭环控制的传统模式,走上了通过同步化串行总线技术进行分布式智能驱动的道路。根据总线传输所依赖的物理介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基于RS-485和线驱动技术的串行总线技术
CANopen是相对中立的Cia组织公布的一整套协议,其中包括和运动控制有关的伺服通讯协议,在欧美中低端伺服产品应用广泛,不足之处在于基于CAN总线协议,属事件触发型总线,不具备严格的时间同步机制。其优势在于目前很多DSP和MCU上都集成有CAN总线控制器接口。
DeviceNet是以Rockwell为主要发起人的ODVA组织在CAN总线基础上开发的一套包括伺服控制的基于CIP应用层协议,与CANopen类似,由于是基于CAN总线协议,也属余事件触发型总线,不具备严格的时间同步机制,在欧美日中低端伺服产品中应用非常广泛。
Profibus DP是Siemens公司主推的Profibus总线技术中的一种类型,具备一定能力的软实时同步触发机制,尤其是其DP V2,在伺服接口技术中有较多应用,但影响力远不及Profibus本身,这可能源于其不上不下的性能和相对较高的技术复杂度和实现成本。
三菱公司特有的SSCNET II,安川公司发起的MECHATROLINK-II 等专用于伺服接口的串行总线技术也基于RS-485,而且从协议机制上都具备较好的时间同步能力,但是SSCNET II并非开放式协议,在三菱的技术体系中也主要用于基于PLC架构的广义运动控制系统,而不是面向数控应用,MECHATROLINK-II 的技术影响力则颇为有限。
Siemens公司的840和810中高端数控系统中与伺服互联有关的总线也是基于RS-485的某种实时总线技术,可能未必是纯粹的串行总线,而且也不公开,已经使用了十几年之久,也不愧为一种不为人知的经典的基于RS-485的总线技术。
研华公司特有的AMONe




koziki

  • 精华:0帖
  • 求助:2帖
  • 帖子:4帖 | 5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05
  • 注册:2010年3月04日
发表于:2010-03-27 10:03:34
81楼

说白了其实就是仿制吧,目前我们还没有这个实力和经验去开发新型的通信协议标准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3-27 11:20:52
82楼
有勇气仿,可嘉! 个人意见先期不如直接用,毕竟目前还都不收费。

koziki

  • 精华:0帖
  • 求助:2帖
  • 帖子:4帖 | 5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05
  • 注册:2010年3月04日
发表于:2010-03-27 13:18:36
83楼

英雄所见略同!我们也是打算先这样,不过就是有些技术细节不太了解,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有关powerlink的资料太少了.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3-27 21:30:46
84楼
找我在前面提过的宋先生要资料啊!据宋先生讲,powerlink目前在国内的会员制度是免费加入。

koziki

  • 精华:0帖
  • 求助:2帖
  • 帖子:4帖 | 5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05
  • 注册:2010年3月04日
发表于:2010-03-27 22:36:34
85楼

不知道波恩大哥提到的这位宋先生的联系方式是什么?可否通过私人信息各知?在此小弟先谢谢了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3-28 13:17:04
86楼
这是宋先生的博客,http://blog.gongkong.com/Index.Asp?Id=585483“koziki”可以在上面留言,以便直接取得联系。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6-21 08:53:51
87楼

西门子在前两天的北京机床展上正式推出840D SL,配套驱动一改经典的611D,变为带CLiQ接口的S120,由此可见西门子基于Cat5铜缆链接的以太网物理层的串行实时总线CLiQ已然足够成熟。

另一方面,西门子置ProfiNet IRT于一旁,在自己产品互联体系中大上CLiQ,进一步证明国际工业自动化寡头表面上搞开放式,实际上换着花样地以专有技术维系垄断价格的本质。因此国人必须有勇气和信心推自己的总线体系,而不是被鬼子的所谓开放式标准牵着鼻子转悠。

 

上周接触了瑞士的一家很有特色的伺服和数控技术领域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年销售额也就6~7千万瑞士法郎,但是人家就有完全自主开发的实时总线和基于Windows的实时内核。

 

总之,必须做!不做,就不可能会做,不会做,就是事实上的落后!

只有做,才不至于不会,只有做下去,才有机会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机会只属于践行者。

伺服新手上路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8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76
  • 注册:2010年6月21日
发表于:2010-06-22 22:59:09
88楼
to   alexqiu    本人是做直流伺服的,对交流伺服不是很了解,只知道竞争比直流伺服惨烈!据我所知直流伺服驱动器别说是canopen总线,就是通过RS232通讯由上位机编程控制的都凤毛麟角!不过通过Canopen总线通讯的直流伺服驱动器国内还真有做,而且比较成熟,用周立功的Can卡通讯完全没问题,只是函数库要自己整合。据我所知,他们不但做直流伺服驱动器还做直流伺服电机,不过都是在1KW以内,这也算是一个信号吧。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6-30 11:02:06
89楼
机床数控系统标委会和数控总线联盟自主制定的国内第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线标准已经在机床协会网站上公示征求意见了,大家可以用这个链接http://www.cmtba.org.cn/info/2010630/201063090240.shtml一睹机床数控系统总线标准的真容,如果您是(或者您周围有)相关领域专家,不妨在该标委会通知的时间范围内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xiatian_xjtu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
  • 注册:2008年11月16日
发表于:2010-07-03 17:22:20
90楼
这个标准提到集总线帧,基本原理应该是和ethercat差不多的吧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7-04 18:36:56
91楼

用集总帧并非EtherCAT的专利,据说Interbus就用集总帧,而且SERCOS的MDT也是一种集总帧,只不过SERCOS集总的不够彻底,未能把MST和AT也一并集总了。

作为一种基于以太网物理层的实时总线,集总帧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提高了有效传输利用率。

而作为实时总线,延时检测和补偿,以及从站周期的实时补偿是关键,在这一点上大家大同小异,谁也未必会比别人更高明。

xiatian_xjtu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
  • 注册:2008年11月16日
发表于:2010-07-05 09:43:23
92楼
powerlink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轮询方式会使得主站需要频繁中断,100个从站就需要询问100次,而ethercat主站只需要发一个帧出去,就可以最终收到全部从站数据,主站程序设计也变得方便。
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没有问题?
powerlink宣称使用的标准以太网其实也不是很“标准”,从站芯片必须用3-port switcher,也只有micrel等一两家有相应芯片,如果用FPGA的话,和ethercat比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另外从100Mbps的网络升级到1Gbps或10Gbps应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个人的看法,ethercat可能更适合CNC,powerlink适合印刷、包装、纺织等等实时性相对较低的场合。

波恩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279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08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10-07-05 10:18:15
93楼

认同“xiatian_xjtu”关于Powerlink和EtherCAT在集总帧与轮询的优劣对比的理解。

Powerlink从站必须使用3-port switcher的需求,个人没有深究到这么细致,早期宣传中确实提及用到Micrel的8041 2-port 以太网PHY 芯片,可以内部支持中继。

EtherCAT用于CNC相比Powerlink是更具一些优势,但并非绝佳。个人看法真想做CNC,而且有本事起量,就自己开发自己的网络协议,这是国际主流厂家的通行做法!

做技术产业和品牌,必须有底气!(只会拼价格的免谈)

bergerda

  • 精华:0帖
  • 求助:2帖
  • 帖子:4帖 | 12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01
  • 注册:2009年10月13日
发表于:2012-12-14 12:11:48
94楼
无锡那家电机厂叫啥子来着?冒听说嘛!望赐教!

watermelon123

  • 精华:0帖
  • 求助:9帖
  • 帖子:43帖 | 355回
  • 年度积分:2436
  • 历史总积分:14555
  • 注册:2011年9月09日
发表于:2012-12-22 09:54:48
95楼

非常赞同波恩的观点啊,您老可是专家级别啊!就您说的EtherCAT和CANopen我因为工作原因都有接触过。还有一个同步总线就是CANmotion。

CANmotion:是施耐德的同步运动控制总线,因为速度的关系他的同步周期(2ms4轴,8轴4ms)最大8轴同步。最大通讯速度1M。

EtherCAT:这东西是基于以太网的,欧姆龙新出的NJ系列的运动控制总线就是基于EtherCAT总线控制,最大通讯速度达到100M,很有发展前景,最大同步轴达到64轴,可控轴达192轴。并且在欧美那边都有这种应用趋势了,好像施耐德的Elou也支持。

本人以前呢都是做脉冲控制,但经过对这些运动控制总线的实际运用感觉以后趋势还是总线,随着这种总线伺服价格逐步下降硬件成本逐渐减少,以及推广的不断扩大,应该会很有市场。希望国产里面能做出好的产品,别让钱都给外国人赚了。

 

waltwu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3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12-12-25 17:21:25
96楼

埃斯顿伺服产品CAN-OPEN有很多成功应用,过去主要在欧洲欠发达地区,如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今年在国内应用是个大趋势,2013年总线是个从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EtherCAT总线埃斯顿也有应用,上位机是欧系系统或者PLC;最近一个项目和日本一个上位机(运动控制器)用EtherCAT总线,也非常成功。

waltwu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3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12-12-25 17:23:02
97楼

对的,就是楼上讲的日本欧姆龙NJ系列运动控制器。

waltwu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3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12-12-25 17:30:12
98楼
国内总线推广最大的困难是上位机、伺服的配合;技术实力特别强的公司自己的总线(FANUC,西门子等)他们有自己的上位机和下端运动控制器和伺服,一般是自己和自己玩;只是在运控控制某个领域强的公司,希望有共用的总线,比如大家推荐的EtherCAT,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一起组队抢占市场,尽管说是开放的总线,但是实际上每个还不完全一致,因此每次链接需要专业调整,而效果一般;技术弱的就不用说了吧。

wooly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1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23
  • 注册:2007年4月14日
发表于:2013-01-06 17:04:16
99楼

从技术层面讲,基于实时以太网的现场总线具有很强大的性能和优势,是高性能伺服的一个发展趋势。

但是从市场来讲,这是一个硬伤,制造业利润低,不到2千的伺服都觉得是割肉,实时以太网的硬件成本高,与之配套的主从设备都会涨价。

我觉得要做中国特色的实时现场总线,先从需求分析开始:

1、成本低。在目前的伺服的价格上,不能涨只能低,要花心思在如何降低硬件成本

2、独立性。不受制于人,如果需要靠国外特定芯片或者专利标准来支撑的话,国人没钱赚。

3、简单化。如果构建一个复杂的协议层试图解决任何问题,成本会上升,canopen、enthercat等协议功能强大,但其实束缚了厂家自主开放和投入。而简单的modbus几乎成标配了

4、适度开放。开放后参与的人多,对推广有好处,但是涉及到利益,一般公司不会开放,除非政府推动

这样的方案可能吗?看看小日本就知道了

iuv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
  • 注册:2014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4-05-25 22:26:52
100楼

总线技术还在一直发展,老大再出个新的总结啊,尤其是现在伺服在中应用的也很多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