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伺服行业今年11年。当年做日本产品的代理,挣到第一桶金,也受了几桶气。不甘苟活着,于02年着手投资开发伺服。
A:遍寻国内高校,科研院。得知国内当时就数武汉万某与许某手头的东西最好。着手联系购买软件版本。后因种种原因放弃:现今国内 不知有多少家是他们的。换个马甲就上路跑了。当时国内开发或在开发驱动的企业不敢说100%了解过,最少99%吧。软件水平跟国外相 差太远,而且人还特牛。最后咱就决定另走一条道:中外合作。
B:经过近两年的高校,科研院的奔跑,了解到武汉版的缺陷并认识一批国内在底层有一定功底的硕,博之士。于是乎开发行业专业版驱动器。项目起动之后,前后进出不下10个硕,博之士,几乎都是碰到瓶颈之时放弃:投资也白废了。一个字: 惨;两个字:真惨;不过在有 些专业行业上也有突破:如国内车床:配广数,KND,等国内中低端床行业。 还有纺织行业。 几年下来:研发;生产;销售;维修;利润算下来就持平。离日本松下还很远。
C:在国内边做中低端的同时咱全世界找合作人士:企业不行,咱找中国人。 总算于08年在美国一知名学府找一退休老华裔高手,他帮我在 那边找了几个人做。经过近一年的工作:软件;硬件;测试;小批量 总算于09/10年在半导体行业;LCD;芯片倒装机等高端领域跟松下A4系列PK 过,性能全方面超越他们。
D: 10年企业经过高速增长时,当我们研发准备停下脚步时。A5出来了。 看来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总结这多年投资这个项目:资金:860万(综合投资)听说这算少的。
耗时:近10年。 现在的产品才叫个伺服驱动器: 好歹不怕跟 松下 A4系列 的产品应用领域。
可是A5系列就更恐怖了。好在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有了批好团队。
E:开发伺服难点:
1: 软件算法:转起来容易,转起来是个产品很难,转起来是个好产品更难。
2:硬件难:在每一个关健元器件上我们都受制于人:前期咱量小,拿不到好价格,整天硬件成本比日本人高。
拿编码器来说:技术不比日本差,就是不用心,长一光,禹衡的单个做比日本性能还好:我们测过在脉冲波形毛刺现像。所以每次订货都再三叮品质,催,逼他们:这样品质还有保证:目前用了5000PCS 只有几只问题。
3:人才难: 找这方面的人才很难,找到之后留住更难,留住能静心做事的难上加难。 好几个离开后就在外面呼悠一 些想做驱动的老板(这几年变频器行业的老板最好被呼悠)。
F: 现今咱的伺服性能: 整定时间 3~4MS 。 (在配2500P/R编码器能找到的各品牌驱动器中咱都PK 过),定位波动2个码。 但是松下A5,安川5系列,三菱J3系列更恐怖了。整定时件都在1MS以内。
G:好在咱知到他们咋做的。到今天我们才知道做伺服是咋会事。今年9月新系列出来,相信不会亚于他们:因为从硬件,软件,编码器上面我们已全方面绕过日本。
期待有更多的老板投资到这类基础领域来。
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批评!自动化领域吹牛说大话是没用的:真金不怕炉与火。欢
关于产品性能我们在同等2500P/R 产品中:该测的都测了!
客户使用的上位机 PAMC,ACS ,固高
价格上没法与国产其它品牌比(听说浙江1.0KW全套伺服 :1800RMB 的程度):
性能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个领域测试。
下一步我们的产品是全智能的,核心元件全部是欧美。样机我们已在配一欧美CNC测试中。
基本反应OK。只是从样机到批量最少需半年到壹年沉淀。
该类产品只是公司在高端领域能够跟欧美品牌有机会比一下。目前在国内还不俱备量产销售的条件。
没想到咱的一点感叹有这多同行捧场:
总不枉近十年的坚持。
这多年走来,咱们没有宣传有几点:
A: 咱前几年几斤几两咱明白。有个同行说得好:趁乱世卖是卖了几万根轴,可几年下来利润持平(前期买个外面的软件,回来换个马甲上路,在边做边修改,越修改越要修改,故障率高,技术支持费用,退货,性能不行,等等种种算到头就没挣到钱)。挣个吆喝:接下来只能再呼悠更大的资金朋友进来,毕竟有点销售额在哪里,看能不能将来卖个好价钱,流行规模效益,套个基金啥的上去折腾下。
B:曾如波恩说的A4不是目标啊。咱折腾这多年,经过去年一年在8个行业测试中跟日本水平总算有得一搏。可人家又出新品
了,前途漫漫。好在在目前我们认为算是高端的领域(芯片倒装机,LCD划片机,烫金机等等)测试中,客户感觉性能比A4好
(也许是他们没调好A4吧)。客户上位机控制方式主要用 速度 ;位置模式。
C:目前咱的量不大:月出轴3~500轴。 比起那些大头们来说动不动几万轴咱是小小小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