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03-30 16:52:00
55楼
前两天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转载的文章,说德国的《汉堡晚报》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进入“金钱”与“美貌”时代》,此文被国内媒体广为转载,文章很耐读,称中国的城市新富们最青睐西方品牌。西方品牌产品尽管价格昂贵,但在中国却普遍销售火爆,外国企业在中国简直到了“弯腰就能捡着黄金”的地步。
这篇文章再次展示了西方人对“中国式奢侈”欣喜与疑惑交织的心态:一个整体尚不富裕、而且有着普遍俭约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却成为价格昂贵的西方品牌产品的乐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这一现象确实非常耐人寻味。
普遍认为,该现象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有关。然而,事实上,并不只是富人,很大一部分缺乏事业基础的青年群体也日渐成为奢侈消费的主体。有调查显示:中国“奢侈族”比欧美小5岁,许多热衷于名牌产品者经济能力其实并不够,但“有的年轻人,买不起几万块的服装,也要买几千元的钱包”,以至于曾有社会学家对中国“白领”给出一个幽默的阐释:“所谓白领,就是白领工资的人,他们劳心劳力地工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辛劳所得,只用来换一个身份符号。”
这怎么看也有些反常。那些昂贵的品牌产品是给什么人用的?按常理,当然是手头宽裕“有钱没处花”的富人,成功人士用顶级穿戴饰物消费展示财力能力并无可厚非。然而,年轻都市白领们只为了一个实用性并无二致的名牌标签,就甘心成为“月光族”乃至“负翁”,怎么看也好像是中了什么“招”。
最近冒出一个“品牌暴力”的概念:同样质量商品,有品牌的可卖几千元,无品牌者只卖百余元甚至更低,这简直是对消费者的“骗局”。眼下尚难谈富裕的中国成为西方品牌产品的巨大市场,似乎与此很有关系。
据说,“你拥有什么,你便是什么”是时下一些年轻人的座右铭。其实这句话只不过是商家为推销商品而抛出的噱头,但正因这句话中所包含的理念,让许多年轻人不惜一掷千金,为一小件奢侈品牌、或为了一次“高格调”的聚会,便舍得花光手头所有的钱,甚至是透支。细勘其逻辑大抵如此:事业成功者才有消费能力,而只有消费名牌才能展现消费能力,所以,名牌满身就能代表事业成功。于是,“品牌压力”由此而成,渐成“品牌暴力”。
品牌暴力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暴力。在这种有着炫目包装的商业文化暴力下,很多年轻人已无所适从,只好跟着潮流走,进而“走”入了巨大的商业圈套之中,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许多社会交际,不再只是以才、以力、以德取人,而是特别注重以衣饰取人。
于是,许多年轻人劳心劳力地工作,只为了用名牌服饰和消费装点一个所谓的“身份符号”,为了让别人认同羡慕,许多年轻人再也不肯穿着普通的牛仔T恤出现,虽然比尔"盖茨经常也是这么穿着;再也不肯喝普通的中国绿茶,如果不喝“高级白领象征”的立顿红茶,也一定要“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再也不肯请女朋友吃普通的冰棍,而一定是“爱她,就请她吃”的哈根达斯。凡此种种,可称之为“品牌强迫症”。
这样的消费方式虽然看起来像是“得了风气之先”,很“自爱”,然而这在实质上却也可以算成另一种形式的自虐:人前风光必定人后受苦,一次奢侈消费,不知道要以压抑多少正当消费为代价。更何况,所谓“名牌”只是一种感觉,只为了一种感觉就付出比实际价值高出数十倍上百倍的价格,这种消费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理性。这看起来像“追求生活品质”,但其实却恰恰相反。
我一个好朋友,原来是做消防工程的,去年买了台最新的奔驰500跑车,整天停在盛廷苑酒店门口,每当他听到别人的赞美声时非常自豪和满足!自从他春节前代理某名酒广东总经销后,现在就开始计划买台最新款法拉利了,他就喜欢国际名牌,衣服是ARMANI(意大利)的,打火机是Dunhill 登喜路---几乎一身全是世界名牌.象这样他能消费的起,而更多的呢?
必须看到,这种消费风气,极大地提高了那些品牌企业的利润。因而如果所消费的产品全是来自于外国,那么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财富流失。是故,有人担心这种奢侈消费风气会对中国发展资本形成巨大耗损。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若从这些角度考虑,品牌消费就不只关乎个人,而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