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周 辩 题
正方: 干一行,爱一行
VS
反方: 爱一行,干一行
一、参赛说明
1、参赛者首先选择正反或反方辩题中一个,不能同时辩驳两个辩题。辩题要突出中心大意,言简意赅。
2、参赛者需遵守友谊第一,交流第二的原则。不能有人身攻击,更不能有攻击国家政策的言论。
3、正方或反方都是一个团体参赛,每一个成员即可以发表自己观点,也可以对自己一方人员观点的陈述做补充。
4、辩论内容可以适当引用古今论点,但拒绝全盘复制。一经发现,取消评奖资格。
5、欢迎相互监督,更希望加强自律。
二、奖励措施
每周辩题结束后,从所有参赛者中择优奖励。
1、一等奖2名(正反方各取一名),每人奖励30MP (可兑现)。
2、二等奖4名(正反方各取2名),每人奖励2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10MP)。
3、三等奖10名(正反方各取5名),每人奖励1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5MP)。
4、优秀参赛者若干名(视参赛人数而定),每人奖励50积分。
三、评判标准
1、辩论角度准确,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辩词论据紧扣主题,充实有力,逻辑合理。
2、辩论表达清楚,辩论技巧运用得当。
3、准确把握辩题内涵和外延,对所持立场能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点鲜明,对本方难点能有效处理和化解;对辩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在广度上展开,在深度上推进,整个辩论过程条理清晰,能给人以层层递推的美感。
4、凡违背“参赛说明项”中注意点的,予以做扣分处理。
四、其他说明
跟帖请先清晰的阐明您的观点,然后按照您的观点展开辩论。本帖不欢迎模棱两可的意见,请勿冒充评委,否则删帖处理。
楼主最近还看过
支持反方论点:爱一行,干一行。
受二王帖子的启发突然来了灵感,呵呵呵。。。二王的回帖内容虽然有点恶俗,但是其原汁原味的表达说明了事物的本质,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既然油二王帖子有感而发,那就从人类最正常的家庭组建来说,二王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在中国的家庭组建中就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和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组织安排,在这里不说包办婚姻的悲剧和组织安排把女方当成论功行赏的奖励,但看男女双方来说就是严重的不平等,本来一个家庭的男女应该处于一个大体的平衡状态中也就是两者地位是平等的,可是封建社会的女性和组织安排的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没有任何的自由,只有被动的去适应,虽然两者能够维持家庭白头到老,但这种维持不是人<此处内容被屏蔽>情的自由寻求,而是在权势和男性强权下的屈服性生存。人类的爱情原本是平等的、主动地而不是强迫的被动的,同样人类的生活工作也是如此。
曾几何时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工作包分配,并且把其当做改变人生命运上大学的最大动力,因为上完大学政府就会安排你一个工作,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在城里上班的工人而脱离了农村户口吃上公家饭。于是每个农村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通过包分配来改变自己后代乃至这个家族的命运。中国这种工作方式可谓是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的延续,在工作中人们遵循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传统方式,努力的去适应现用的工作,哪怕对这个工作没有一丝兴趣,甚至从内心发出强烈的厌恶心情。人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好好地工作,尽最大努力的去适应,去喜欢上这个工作,虽然这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更多的人是工作的奴隶和被动者,他们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工作是他们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很多人在这样的体制下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得不到展现的机会被埋没一生,循规蹈矩的干完一辈子工作也对其产生不了任何的激情。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自主招生的推进,这种包分配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政府包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的自主就业模式,虽然这种方式的转变让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父辈们产生了恐慌,但随着这种转变的不断推进,人们不但适应了而且更加喜爱这种自由择业的爱一行,干一行的巨大转变。这种模式的转变人们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不再是工作的奴隶和用人单位的弱势劳动者,企业不但可以挑选自己,自己更可以挑选企业,因此就业者可以凭着自己的优势特长和爱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因为人们从事的工作是自己的爱好,因此工作更加积极,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这样的工作自身的素质技能进步更快,激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人得兴趣和爱好是容易发生转移的,所以当发现自己喜爱的工作产生厌倦或者有了更好的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那么就辞职在从事新的工作,这就是现在被中国人已经接受的跳槽。虽然跳槽会对企业本身产生短时间的冲击但也能够吸收新的血液,这种血液再造的不断循环过程要比没有兴趣混日子的员工工作效率高很多,因此这种工作模式是两者双赢。员工由企业的动者变成生产力的主动者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合理回归。
大自然的生存遵循的是自然——完事不可强求,同样作为个体生存的最基本手段——工作,也要遵循自然的法则,爱一行,干一行。一个人只有对对方产生感觉才能谈恋爱,然后才是结婚成家,这是世界万物的通行,不然就是霸王硬上弓,不但不会愉悦,而且还有牢狱之灾。“干一行,爱一行”的强权被动制度终会被“爱一行,干一行”的顺其自然的和谐之道所取代。
支持正方: 干一行,爱一行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要与周遭的一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年幼无知少不更事进而长大成人,人成长轨迹的每一步,无不打下受外在因素制约的印记。不是吗?如果把婴儿独自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没有了母亲的哺育和外界食物的供给,它脆弱的生命必将夭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不再是单个的自己,他是社会组成的细胞,社会体系的一份子,人人都受制于社会,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他将寸步难行。这从而说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人又不可随心所欲,他的所思所想所做都必须以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前提,遵循事物的游戏规则,背道而驰就注定要失败。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与我们提倡的“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是唯物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干一行爱一行”强调“干”于先,“爱”在后,凡事以“干”为先决条件,然后再培养兴趣。在这六字组合的一句话中,“干”与“爱”两个关键字的顺序不同,凸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不管是对工作先“干”后“爱”也好,还是先“爱”后“干”也罢,均包含对工作的选择和“干”、“爱”谁主谁次关系确立两层意思。我认为,“干一行爱一行”是我们对待工作最理性的思考和明智的选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之辈,普通的摔在人堆里就找不到。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都要审时度势,以客观条件为依据,注重实际,进而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纯理想的的事物是罕见的,它只能保留在我们的希望之中。当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时,择业就只是我们谋生的一种手段。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即便是自己不满意但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会欣然接受。此时,没有比因找到“饭碗”能独立自强于社会更令人自豪了。这与其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不如说是一种理性选择,因为生存毕竟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需求。倘若这种需求得不到保障,实现远大的理想、宏伟的蓝图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奢谈。试想,当一个人整日为找工作东奔西走挑肥拣瘦而毫无收获,靠父母养活过着寄生虫般生活,长此以往,他能活得有尊严吗?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由此可见,只有脚踏实地立足于本职工作,衣食无忧,工作顺利,哪怕这一职业是被动选择,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是的,我们确实很平凡,但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如同夫妻间的感情可以“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后建立一样,人的兴趣也可以事后培养。当然,这有赖于我们对本职工作的持久坚持。只有保持了工作的稳定性,既把它当作个人经济来源,又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媒介,常怀“为自己工作”的朴实之心,你就会对工作日久生情,视它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由当初的应付干活到最后的自觉参与,渐渐热爱这份工作。这是一个实现从“要我工作”到“我要工作”质的飞跃过程。
“干一行爱一行”的事例数不胜。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这一精神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并将以它独特的人格魅力长存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