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周 辩 题
正方: 干一行,爱一行
VS
反方: 爱一行,干一行
一、参赛说明
1、参赛者首先选择正反或反方辩题中一个,不能同时辩驳两个辩题。辩题要突出中心大意,言简意赅。
2、参赛者需遵守友谊第一,交流第二的原则。不能有人身攻击,更不能有攻击国家政策的言论。
3、正方或反方都是一个团体参赛,每一个成员即可以发表自己观点,也可以对自己一方人员观点的陈述做补充。
4、辩论内容可以适当引用古今论点,但拒绝全盘复制。一经发现,取消评奖资格。
5、欢迎相互监督,更希望加强自律。
二、奖励措施
每周辩题结束后,从所有参赛者中择优奖励。
1、一等奖2名(正反方各取一名),每人奖励30MP (可兑现)。
2、二等奖4名(正反方各取2名),每人奖励2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10MP)。
3、三等奖10名(正反方各取5名),每人奖励1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5MP)。
4、优秀参赛者若干名(视参赛人数而定),每人奖励50积分。
三、评判标准
1、辩论角度准确,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辩词论据紧扣主题,充实有力,逻辑合理。
2、辩论表达清楚,辩论技巧运用得当。
3、准确把握辩题内涵和外延,对所持立场能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点鲜明,对本方难点能有效处理和化解;对辩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在广度上展开,在深度上推进,整个辩论过程条理清晰,能给人以层层递推的美感。
4、凡违背“参赛说明项”中注意点的,予以做扣分处理。
四、其他说明
跟帖请先清晰的阐明您的观点,然后按照您的观点展开辩论。本帖不欢迎模棱两可的意见,请勿冒充评委,否则删帖处理。
楼主最近还看过
支持正方观点 干一行 爱一行
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一种精神态度,尤其是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且人心浮躁的今天,职业敬仰精神越来越显得突出了,例如铁人王进喜之于油田事业,巨星成龙之于演艺事业,志先科技葛冬冬之于网络推广事业,边防军人之于国防事业,白衣天使之于医疗事业,广大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之于自己的岗位行业一样,一个人只有在一个行业领域,只有不断的热爱,钻研,进取,这样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好,做的更具特色。更具专业水准。
干一行爱一行,是说明人的敬业和负责的精神;爱一行才能干一行,则说明了个人兴趣对干好工作的重要性。干工作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人的兴趣同工作的内容的相吻合,很多事业有成就的人,特别是在科研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的人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更多时候,个人的兴趣同工作内容是不相匹配的,这个时候是不是因为兴趣不一致就不干这个工作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一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二是兴趣和工作的匹配从来都不是如人所愿,我们更多的时候要服从组织的需要,个人服从全局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以负责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实践当中不断培养对这一行的工作兴趣,最终实现爱一行干好一行!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是一种优秀的职业品质,是所有的职业人士都应遵从的基本价值观。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的4种表现:珍惜工作、尊重职业、坚守事业、忠诚企业。
综上所述 支持正方观点 干一行 爱一行
支持正方: 干一行,爱一行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是一种优秀的职业品质是所有的职业人士都应遵从的基本价值观。
爱一行,干一行则是一种理想主义,这当然不错,但现实生活中未必能够实现。如我爱医生这一行,但我却未必能干成。
从职业道德来分析“干一行爱一行”是职业道德中一个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要求,是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在每一个具体岗位上,不论平凡与否、高低与否、贵贱与否、都应忠于职守、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具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得去做好每项工作,这—是一种良好的人生忞度。
当我们干了这一行,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那我们就会收到工作本身的乐趣,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关心,慢慢爱上了这个行业。
支持:干一行,爱一行
50年前,一场意外事故,雷锋不幸倒地牺牲,但雷锋精神闪亮矗立。人们一提起雷锋,就想到他的奉献精神,比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现如今,只要有人干了好事,人们就会把他们赞为“活雷锋”。雷锋已被完全符号化,是好人的象征,隐喻着奉献、良善以及纯粹等等优秀品质。
其实,雷锋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雷锋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雷锋是一名士兵,驾驶员是雷锋的本职工作,而做好事只是其“业余爱好”。人们往往盯住一个存善心、行善举的雷锋,而往往忽略了一个工作称职、有着极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雷锋。
从雷锋的工作表现看,他尽职尽力,表现突出。比如入伍不久,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被记二等功一次。后来担任四班班长,在其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在其短暂的从军生涯,雷锋多次立功,多次受团、营嘉奖。很显然,雷锋以他的恪尽职守诠释了何谓职业道德。
在那个时代,雷锋的内心深处也许没有职业道德这样的字眼,但他对职业道德有颇为形象的表达。“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些名言提到的螺丝钉,后被赞为螺丝钉精神,即像螺丝钉一样爱岗敬业。雷锋这些朴素的表达,深刻地诠释了职业道德的真义。
雷锋的岗位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不把工作当成负担,而是当做了一种快乐,有快乐、全心投入,才能深入其中,积极创新。据报道,雷锋当年驾驶的卡车很破旧,是连队出了名的“耗油大王”,但经过他精心维修保养,竟成为节油标兵车。
今天,谈论“干一行爱一行”仿佛有些奢侈,不少人是爱一行才干一行,无论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其核心都有一个字——“干”。换言之,都应该干好本职工作。如果你是农民,种好地是本职工作;如果你是工人,务好工是本职工作;如果你是商人,合法经营、诚信发展是本职工作。岗位再平凡,只要努力做好,就能使岗位不平凡,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平凡英雄不正是如此吗?从水电维修工徐虎,到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再到鞍钢工人郭明义……要是说他们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倒也没有,他们更没有可歌可泣的伟业,他们只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阳光纯粹,长年累月地敢于做一个螺丝钉,于是他们被人仰望、受人尊敬。
遗憾的是,当前不少行业遭遇了危机,一大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比如有的大学老师不把心思放在教书育人上,经商成了其第一职业,教书反倒成了业余,成了应付学生和学校的点缀;再比如不少医生丧失职业道德,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公开批评一些医务人员“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了”,并称“如今中国的医生差的不是技术,而是医德,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些人即便不拿雷锋当标杆,也应该尊重生命。
雷锋精神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神话,也不是陈腐僵化的道德教条,对大多数人来说,像雷锋一样“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固然有些艰难,像他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似乎也不容易,但葆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并不困难,如果连职业道德都不具备,谈何安身立命,又谈何实现自身价值?
支持反方:爱一行,干一行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的雷锋螺丝钉精神是计划经济下的要求。计划经济下人们的工作一般国家计划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国家需要高于一切,一切个人行为均要求以国家大局为重,大学毕业要绝对服从分配,哪怕是自己不想也不愿去的地方。这样做导致大家工作热情差,消极怠工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政府大力宣传要“干一行,爱一行”,结果导致“干一行、爱一行”好像深入人心,殊不知违背个人意愿谈奉献有违人的天性。
现阶段市场经济,充分尊重人的个人意愿,为大家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号召快乐中工作,为大家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平台提供了社会基础。干一行,首先要爱这一行,有了“爱”,才有激情;有了“爱”,才有动力;有了“爱”,才能事半功倍出成绩。
支持:干一行,爱一行
咋看两者区别不大,都是做到既爱又干的结果,但是出发点确实不同的。
干一行,爱一行
仔细想来,可能我们开始之初并不喜欢这个行当,但是走了这个行当,就爱这个行当了。这是朴实的观念,毕竟要干自己本身就喜欢的行业,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爱一行,干一行
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们要干我们所喜欢的行业,第二层是 “爱一行,干一行”就是说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无论是那一层意思,都是要求要喜爱再干。
总的看来,我持朴实观念,更看好“干一行,爱一行”,360行中,自己喜欢的不是很多,擅长的就更少,只能自己“委屈”一下,干哪行,就爱哪行吧!
支持反方观点:爱一行,干一行
我很赞成大家干一行,爱一行,但实际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多,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那么他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即使有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他也很难把工作做到极致,并且如果他及其不喜欢,他不但不会爱自己的工作,他可能还会感到很痛苦。相反,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他自己兴趣所在,他很热爱这个职业,那么兴趣使然他也会全身心的投入,那么他就能够把他的工作做到最好,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某项工作中,他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他的思维、创意都会得到很好地发挥。基于以上原因,我支持反方,爱一行,干一行。
支持反方:爱一行,干一行
人是一个感情动物,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或事物,总是愿意去做;对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大愿意理会。工作也是一样,选择了某个行业,这个行业你非常喜欢,那就有无尽的动力,无穷的乐趣,再大的困难也不算是困难了,而是乐趣。这样才能更大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干的更好。许多活生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某些大科学家,在自己的领域卓有成就,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却非常的无知。这就说明了,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反之,如果你不爱一行,那你对这个行业就会感觉处处困难重重,处处被动。即使有少数毅力非常顽强的人,坚持努力,看到曙光,但终难达到最好的境界,以至于抱憾终身。
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行业,然后努力去做,这样才是成功的最好的模式。
所以,本人支持这个观点。
支持反方:爱一行,干一行
看到这个论题,我忍不住进来,怀着忐忑的心,觉得这里兴许可以给我这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社会菜鸟一丝希望。然而,看了前面的帖,我大失所望。因为,居然这么多人是支持“干一行之后,才爱这行的”。此时,我还有一点心痛。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幻想着自己未来要做个什么家,什么家,比如说科学家。其实,我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我敢打赌,那时候我的同桌,或者做我后面的那个人以及他的同桌,也不懂得什么是科学家。但是,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纯真”的九年义务。高中了,大家都在谈论着高考,甚至从高一就开始了。这又是何等黑暗的三年啊。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大学,浮躁的大学生活和复杂的社会冲击着我们本来就不坚定的“纯真”,于是,大学就这样每天在内心的无止境的挣扎着度过了。
出来社会了,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道自己要到何处去了。
于是,我们在家人,朋友和生活的逼迫下,考公务员、创业(几乎没有成功概率)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些人很幸运,他们得到了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而且公司的福利和环境也很好,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也爱这个行业,也非常愿意继续工作下去。大部分人,他们都在各种工作中徘徊,抱怨老板,抱怨父母,抱怨天地……然后青春逝去,他们将一无所有,只是在生活的逼迫下,继续爬下去……
说了这么多,好像离题了,没办法,高中作文总是这样凑字数的,坏习惯。我们言归正传吧。
假如你去采访一百个人,问他们为什么辞职的时候,他们会和你说各种原因,但90个会说“也不是完全钱的问题”。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跳槽呢?占比重最大的肯定是,“工作没有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不爱这行,受不了这一行了。但他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又因为,他们的最大资本是这行的经验,所以,他们只能在同一个行业的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这是社会中跳槽的普遍现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恶性循环”呢?
放眼社会,各种工作种类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在都市里,每个人都在各种不同的岗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建设社会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回报,然后,慢慢的,慢慢的死去(残酷的现实)。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各种资源配置应该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让这个社会最好的发展。经济学,专业词称呼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我们是人类,有自己的思想的动物。上帝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让自己短暂的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而不是单纯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如果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生活得痛苦,我们宁愿不发展社会。难道不是这样吗?每个人的青壮年时期,都是非常宝贵的。这个时期里,我们对社会和人生刚有了自己的认识(区别去小孩的无知),又精力充沛(区别于老人的体弱),我们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认真地生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不喜欢”工作“二字)。
————人文角度的观点
支持正方: 干一行,爱一行
1.了解其内涵才能真正的爱上一行,如果仅仅只是看到它的表面就说是爱一行,那最后只能是自己后悔啊!我想不会有人否认:只有我们身临其境时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一个行业吧!?只有真正的做过什么,才能明白一个行业中充满的乐趣,才能真正的去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爱着这个行业,如果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爱什么行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确定是否爱一个行业,第一要务就是先干这一行。
2.现在的市场经济都是要让商品的特性满足社会需求,在进入一个行业时,不仅要看爱与不爱,更要看的是能不能干。爱一行干一行的理想主义固然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可以实现。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别!“罗曼· 罗兰有句名言: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 ”
3.“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说过:适者生存。只有适应于社会需求,紧跟社会步伐,才能生存下去,我们不妨用清醒的眼光看看,现在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家局势已经不同于以往,人才的输出量远大于人才的需求量,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职位都会有诸多人去争抢,如果你不选择去适应,不选择干一行,爱一行,让自己从这难能可贵的工作中寻找让自己喜欢的东西,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那么,就会有人随时接替你成为这个岗位的主人,到时候,你还能含着苦果还说要选择你爱的行业才干吗?
支持爱一行干一行
其实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是不错的,干一行爱一行鼓励大家坐住了,类似于宗教里的忍,为下一辈子的积德,但是如果想成功就要爱一行干一行的。
如果干一行爱一行的话,李嘉诚现在还应该在压胶花,李彦宏还在编程,孙楠还在工地上,杨魏玲花还在推销电器……
其实,成功多要不务专业,就是不务的这个专业要他自己爱好,然后再去从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干了,爱了,只能做一个称职的人,而成功往往要不按常规,不能按照干一行爱一行来进行!
被迫的爱无奈的爱大多是平凡,除非你干的这一行正好是你潜意识里的爱好,有点碰运气;而爱一行干一行则不同了,是已经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出击,这样成功的机率就相应的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