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看来你是个顽固不化的假专家,自称工控王,我看你什么不懂就装什么专家,数字液压你还没进门就在哪大放厥词,谁告诉你是液压缸装了直线位移传感器就叫数字液压了,美国20年前就装了直线位移传感器为什么还没搞出数字液压?你不懂可以学,不懂装懂就没有救了,在另一篇我请教怎样解决油缸的直线速度精确控制的问题,你就大放厥词不懂装懂,说我小学没毕业就来问问题,让我回家去,自称专家,今天你又在满口喷粪,我能绕你么?你白字黑子污蔑我骗取国家经费,贪污多少,请你拿出证据来,否则我将起诉你人身攻击,侵害我的名誉,我将向工控王投诉,并索取你的个人资料,如果你不道歉,我将向法院起诉和控告你,有本事亮出真名来,等着起诉吧?
回复内容:
对:ysx317 关于水电领域的桶型阀控制设备已经发货到现场了,我们的工程师也前往调试去了,怀着揣揣不安的心情等待结果吧,如果能够一次成功,哪将又是09年的开门红呢,不但能够给国家带来效益,也是公司生存发展的需要.要知道,这是从德国权威公司手中枪过来的项目,价钱只有国外的1/4左右,验收指标却比国外的水平高一倍,难哪!中国要崛起,不高起点连门都没有,自己的人封杀的厉害呢!
你那一张是出自SOLIDWORK的吧!我是学数控专业的,但是现在从事自动化行业!现在感觉还是机械方面要重一点,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根据机械设备的要求来实现自动化,工艺是通过机械来完成,而电气只是按着机械设备方面走!现在有点迷茫了。不知道从事这一行将来自己做的时候,具体做那一行。还有,我觉得垃圾处理行业将来会不错,但是如果现在做的话,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工艺基本没有资料。如果要做的话,也得要很多资金!所以不错的行业可是我却无法实现!所以现在不知道往那方面走了!而且如果要自己做的话。。要准备些什么?唉!比较迷茫。。。我也是八零后的!内容的回复:
看来你是个顽固不化的假专家,自称工控王,我看你什么不懂就装什么专家,数字液压你还没进门就在哪大放厥词,谁告诉你是液压缸装了直线位移传感器就叫数字液压了,美国20年前就装了直线位移传感器为什么还没搞出数字液压?你不懂可以学,不懂装懂就没有救了,在另一篇我请教怎样解决油缸的直线速度精确控制的问题,你就大放厥词不懂装懂,说我小学没毕业就来问问题,让我回家去,自称专家,今天你又在满口喷粪,我能绕你么?你白字黑子污蔑我骗取国家经费,贪污多少,请你拿出证据来,否则我将起诉你人身攻击,侵害我的名誉,我将向工控王投诉,并索取你的个人资料,如果你不道歉,我将向法院起诉和控告你,有本事亮出真名来,等着起诉吧?
内容的回复:to帅克:
看得出你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的人,这很好,我也不生气了,一辈子没少挨骂,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的孩子也与他差不多大呢,如果他真的认真去考察我们的成果,我想会有正确的结论的,但话又说回来,何必关心别人的看法与结论呢!但我觉得,一个人还是厚道一些好,对别人不要太刻薄,多交朋友总比多树敌人强,更何况每人都生活在社会,总有互相帮忙的时候,你说对吗!开开玩笑,可以,调节气氛,但过头就不好。
本人年轻时就是出名的快乐派,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是两项大学校代表队和国家二级运动员,冬天乒乓队,夏天游泳队,每天下午锻炼,可以不上课和不做作业,一直到大学毕业,所以是快乐着和学习着,后来到了北京总院,也是快乐着和工作着,直到现在,也是快乐着和创新着,人不要活的太累,只要你自己喜欢,干什么都快乐就好,这是我的人生哲学。
to 通讯网
感谢你认真的态度查出了漫湾电站的文章,我干了半天还没去查呢,所以要谢谢你!
另外我再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吧:
筒形阀是法国42年就申请的专利,已经60多年了,专利早过期了,中国是90年代才开始引进这个技术,因为中国没有设计经验,所以第一次就是引进的加拿大一家公司的设计技术,据说花了200万美金,就是你查出的漫湾的筒形阀技术,但筒形阀有8米直径,是靠6只油缸为动力提升,液压同步不好解决,所以在油缸的上部采用大链条串联同步,投产后效果不好,主要是机械同步结构庞大,占据空间大,安装麻烦,同步精度不高,磨损严重,维护工作量大,当同步不好时会将链条拉断,影响生产,这就是你收索到得第一代引进技术,为此,东电又引进了第二代技术,即德国最权威的力士乐公司的电液伺服同步技术,这一套技术是采用伺服阀+传感器+6联同步油马达+安全保护阀组等几十个阀组成在一个近5米长的阀台上,这个阀台近5吨重,管路就有7层,价钱数百万,这套系统也在漫湾二期投入了使用,大概是2007年的事,你可以查查,力士乐网站刚报道了。这套系统的问题是系统元件太多、过于复杂,安装调试时间很长,维护麻烦,价钱昂贵,同步精度还不是太好,正因为如此,东电才找到我们,这就是东电的第三次引进——中国自己的技术:全数字液压,我们这套系统与德国系统的对比是:重量是1/5,价钱是1/3,调试时间是1/10,安装时间节省10人月,管路只要两根,而最主要的控制精度却大大高于国外水平,是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包括引进)最高水平(专家结论),并且基本实现了免维护(纪要语言),09年8月3号邀请了国内数十名专家在德阳召开的研讨会给与了非常高的评价,如果需要和容许,我可以把会议纪要贴上来(我也是刚拿到专家意见)。
我正在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引进中国技术——实现跨越发展,谈的就是东电这个项目的3次技术引进,现在不宜先贴上来,请谅。
我们这个项目的特点不是筒形阀那个大桶,那个没有难度,而是提升和控制系统,这才是有难度的,数字技术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欢迎你怀疑一切,但不要乱打棍子,先要搞清楚了事情后再打棍子可能更好。
我们的技术已经在我们自己的网站上向国内外高手挑战多年了,还没有碰到对手(包括国外公司的中国首席技术专家),在这里,我仍然可以向世界挑战:在液压同步领域,我们可以解决任意多缸、任意行程的多缸高精度同步,世界上最权威公司不能解决的我们都可以解决,这就是中国公司的骄傲,也可以说狂妄吧。
在技术上欢迎你最严格的挑剔,但要实事求是为好。
我再补充转帖一些资料在下面:
------------------------------------------------------------------------------------------------------------------------------------------------------------------------
通过对漫湾电站水轮机筒形阀真机动水关闭特性的试验,证明漫湾电站筒形阀的设计、制造完全满足机组运行的实际要求;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消化吸收该项国外先进技术是成功的。筒形阀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我国阀门领域的一项空白。
【作者单位】: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水轮机;筒形阀;动水关闭
【分类号】:TM63
【DOI】:cnki:ISSN:1001-9006.0.1997-04-001
【正文快照】:
1 前言 漫湾电站250Mw水轮机所采用的筒形阀(如图1所示)是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加拿大多米宁公司的专利技术制造的。这种类型的进水阀门在我国是首次采用,因此筒形阀应具有何种特性才能满足电站运行的实际需要,在电站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其哪些方面的特征参数可以判定筒形阀
-----------------------------------------------------------------------------------------------------------------------------------------------------------------------
,以上就是引进的第一代加拿大的专利技术,所谓专利就是液压提升+机械同步,东方引进的第二代就是德国力士乐的伺服+同步马达技术。我们提供的全数字化液压技术是第三代技术,正好是淘汰前两代的。
to 通讯网:
我把你的所有提问转帖在下面,在对照我上面的回答,你看够清楚了吗?如果不清楚,我可以继续回答!
------------------------------------------------------------------------------------------------------------------------------------------
数字液压??真能忽悠,不过是液压缸装了直线编码器,随时测量缸位置。骗了国家多少研发经费?贪污了多少??
-----------------------------------------------------------------------------------------------------
你们这些人就是这样,一方面说自己什么都不懂,一方面又强调自己世界第一。。。。。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么?既然你连别人的都看不懂,你怎么知道你的世界第一??
----------------------------------------------------------------------------------------------------
现在这帮张口数字,闭口纳米,------你没搞个纳米数字缸?? 现在有个我知道绝对世界第一的设计还没有人干出来过,--------纳米数字缸航母弹射器,-----------美国人用的是模拟的蒸汽式的,老了,需要你来给装个油压纳米数字缸,--------这个钱老鼻子了,你要弄好了,等以后,你穿的裤衩都可以换成纯金的了。
----------------------------------------------------------------------------------------------------------------
关于纳米缸,我们没这个水平,那是干材料领域的是,或许你有这本事也未可知?不过纯金裤衩是不舒服的,劝你不要穿。
深有所感的一篇帖子转帖下面:真正搞实用研究是很难拿到经费的,许多液压领域的权威大学一年几千万的研制经费,却始终拿不出能与外国抗衡的产品,但经费年年照样拿,能否产业化谁也不关心。所以现在的研究生都叫他们的指导老师为老板,确实是有道理的。
数字液压在前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就没有申请过专门的经费,只是全部研制成功后才被国家主动纳入国家攻关项目。
转帖:
在日前举行的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与会的大学校长照着讲稿,宣读着自己学校所取得的一连串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代表们听得昏昏欲睡。当浙江沁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荣走上发言席时,他的几句话让大家一下子振奋了起来。
叶建荣的开场白就是:“我的观点比较尖锐,大学校长最不愿意听。”他的发言几乎是与大学校长针锋相对。他说:“目前,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相距甚远。这座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非打破不可。”
叶建荣举例说,5年前,有一个大学教授建议沁园集团上马一个家庭洁净水工程系统,他们听后非常振奋,立即送给对方一个万元大礼包。企业后来收购了一家公司生产相应产品,次年大规模上市,销售量一直上涨。
今年5月,企业又把这位教授请到企业“支招”,没想到他的报告与5年前如出一辙,企业工程师听后直摇头,认为按照教授的提议去做,必然落后于市场。
说到这儿,叶建荣提高嗓门告诉大家:“企业在前进,大学没有跟进,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论坛主持人介绍的一组数字也和大学校长们列举的科研成绩唱了反调,而是印证了叶建荣的观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
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有关方面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加强产学研合作,但是成效不明显。对此,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原因就在于高校的科研机制还深深地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迹——研发与产业脱钩,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绩效无关。叶建荣说:“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武平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没有写出论文的话,即便产生几千万元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也只会被认为只有应用水平,不具备理论高度,不是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下一个年度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就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眼下正在考察研究“金砖四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国科学院政策所专家张洪石说:“当前,中国高校的科研导向扭曲,甚至在国家拨付项目经费的‘温室’中‘自娱自乐’。搞科研项目都是为了出SCI论文,有了论文就评教授,评上教授就是人才。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申请项目时,第一考量的是发表论文数,因为SCI论文发表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
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该司副司长陈盈晖说:“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到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论文。”
张洪石在做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发现,某班两名博士毕业后,一个在北京某著名大学工作,每年可发SCI论文七八篇,但应用技术专利少得可怜;另一个去了某工科大学的博士恰恰相反,每年有六七项应用技术专利诞生,但鲜有SCI论文发表。
据研究分析,问题就出在科研经费投资主体与评价目标上。上述第二名博士所在高校的科研项目除纵向有国家经费投入外,大部分经费来自军工集团或项目的横向投资。中科院这位专家举例说,如飞机、卫星材料科研项目验收时,根本不会考虑你发表多少论文,而在于这种材料做成的产品能不能上天。“上不了天,发表多少论文都是纸上谈兵,难以蒙骗过关”。
“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儿完’了”
“现在大学教师最不愿意承接企业投资的科研项目,10个科研人员难有一个。”张洪石介绍,因为企业出资的科研项目拿不出成果,就交不了差。“可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就不一样,很少有人去追究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率是多少。有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就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空对空’过关,大家知道项目评审要么是给钱‘走过场’,要么是圈内人士‘自娱自乐’。今年OK了,明年包装一下项目大家再相聚。”
“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儿完’了。”中科院政策所这位专家说。
浙江振亚投股集团总经理沈国锋表示:“80%的科研经费被‘玩儿完’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他就碰到不少大学里的“江湖”教授。他们把一些还是理论层面或实验室技术状态的项目,拿来找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或补贴。这是不少大学教授致富的一种途径。实际上,这些科研项目离中试与产业化阶段还非常远,但他们的各种理论与数据资料十分全面与系统。
同一个项目在好几个省市同时得到经费资助
据沈国锋透露,在不同省、市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获取国家科研经费,也是高校包装科研项目的一种策略。因为现在国家大力鼓励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从国家到省、市、县级政府都有大量的科研项目与配套经费,比如大学一个评审验收的技术成果,在杭州是填补市内空白,但到了苏州也同样属市内首创,就可以顺理成章拿到不同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
由于地方政府科研项目评审信息缺乏共享,他就遇见过一个在江苏省获科研经费资助的项目,到了浙江省同样获得国家经费补助。不少大学教授就钻这个政策空子,“‘玩’科研经费的游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科研经费被一些利益关系人当做一种潜在的资源进行运作。握有科研经费审批权的人,授意高校、企业今年哪几个项目可以报,能拿到钱,然后从中共享利益。“把国家科研经费老是拨给自己的‘关系户’,那些真正需要得到经费资助的企业或项目却难以受惠于此。”这位浙江企业老总说。
以科技部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为例,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社会各界难以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大学确实要反思这些问题,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考虑解决问题。”
张洪石表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高校科研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不变革的话,将“涛声依旧”。他与叶建荣不约而同地建议,国家除了对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直接拨付经费外,对应用科技项目可以走市场化道路,由项目业主单位或客户企业投钱,国家给予企业相应投资额的免税支持。因为企业奉行的是“谁投资,谁当老板,谁说了算”,“高校那些‘忽悠人’的科研项目就难以再去忽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