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针对工业对象建模 点击:361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8-08-09 09:39:57
楼主

谈到工业建模时,经常听到有人问:你用机理方法、还是用数据方法?不客气地说,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基本上是外行——因为建模的方法,一般是原理和数据的有机融合。而工程师的水平,也就体现在融合上:能用纯粹机理和数据建模解决的问题,都是简单问题。

 

按照我的经验,用纯粹的数据建模时,最好不要多于3个自变量,如果自变量超过5个就非常困难了——除非你非常幸运地实现了解耦或者数据的精度特别高、干扰因素特别少。自变量多时,纯粹的数据建模会遭遇组合爆炸问题。这时,成功的概率如同大海捞针。

 

对于一般的工业过程,超过10个自变量是非常常见的。这时,纯粹的数据建模基本上不靠谱。但另外一个方面,无论问题涉及到多少个自变量,人类似乎总会有些办法。这听起来似乎很神秘,但确实如此。所以,数据建模一定要学会借助人的理论和经验。而对于典型的工业过程,人们总是会有一些科学理论的。同时,我也发现:基于人的经验和理论进行数据建模,总会比人的经验强一点。对创新来说,强一点就够了——然后可以持续改进。一下子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基本上是不靠谱的。

 

但是,纯粹的理论一般也不靠谱。我们注意到:科学原理很少有10个以上变量的。因为科学研究的都是本质、都是简单的东西。而在应用科学原理的时候,人们往往却会遇到10个以上自变量的情况——这是因为,科学原理中所需要的参数,往往是不能直接测量的、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冷却过程可以用热传导方程;热传导方程需要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往往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样以来,问题就复杂了。所以,纯粹的机理模型,也几乎找不到好用的地方。

 

事实上,工业界的知识,往往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实验手段获得的。理论的作用是给人以启发,少走弯路、少做实验。一个办法成功了,就记住这个办法。然后,把这个办法所用的参数尽可能地固定下来,以求得稳定的产品质量——这就是工业界真正的逻辑。


这个逻辑,对于工业建模或者数据分析,依然有效。我在前面一片文章中,称之为“不纠结于因果的知识”:我们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却不一定能计算清楚、甚至也不一定有必要计算。由于前面所说的组合爆炸问题,工业界的多数知识都是这样的。这也就是大数据方法特别重要的原因——可以获得大量“不纠结于因果的知识”。

 

机理和数据方法的综合应用,往往就是基于这种知识的:所谓的知识,其实是知道一个工作点(如特定的成分和工艺,能生产出特定钢种);工业界总想把生产过程的所有重要参数控制在这个工作点附近。但由于各种干扰粗暴在,总会出现偏离。出现偏离之后,就要设法纠偏。纠偏的时候需要找到办法:可以用机理得到一个架构,然后用实际的数据来纠正机理模型。这样,机理和数据就融合起来了。当然,人们一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调整、如何纠正机理模型?事实上,控制理论的思想就是用来纠偏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科学家会告诉你:理想情况是怎样的。而工程师的水平在于:条件不理想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办。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karking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9帖 | 14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20
  • 注册:2018年2月22日
发表于:2018-08-13 09:56:48
1楼

数据建模是现在的主流思想,一般生产线会使用单变量,模块变量。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