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
太多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
迈着急匆匆的步伐
在流转不停的时光隧道里
变换着自己的
身份、眼光和方向
很少有人想象过这样一种生活——
几十年始终如一日平凡地劳动
几十年如一日地
奋斗、坚守、付出
他们的双手
留下了劳动镌刻的老茧
岁月一滴不落地记录着他们的汗水
也丝毫不差地见证着他们的幸福
1
“我是他们的摆渡人”
重庆大足区响水滩水库
是青坪村小的孩子们上学的“天堑”
却不是他们人生的“天堑”
晨起薄雾、日落夕阳
这里总能看见一条
小小的木船来回穿梭
从此
宽阔的河面不再危险
反而为水库平添了朝气和诗意
撑船的人叫李从书
从水库那头的李家坝子
到水库这头的陈家坝子
他一撑就撑了将近10年
风雨无阻
那些年
李从书因生活的点滴收获而幸福
因见证着他人的欣欣向荣而快乐
他说,
“只要干得动,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摆渡人
愿你桃李芬芳
孩子们终能闯出令你欣慰的天地!
2
和汗水相伴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李幼松
一个平凡的产业工人
他在宁夏大坝电厂
负责检查输煤设备运行情况
这一干
就是十多年
夏天
他要冒着近40摄氏度的室外高温
守着1500米长的输煤带
巡检各类设备
冬天
气温低到零下20摄氏度
但在巡检一线的他
却常常累得头上冒汗
在车间
地下气暖最高气温
甚至有160多度
稍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
……
这些年
我们不知道他湿了多少次脊背
又有多少次
脸花得始终洗不干净
他的艰苦奋斗
也终于换来了回报
他获得了全国劳模的荣誉
事业的发展也正在蒸蒸日上
幼松幼松
幼年一棵松
永远在扎根、永远在奋斗
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看见自己每一天的成长
就是幸福
3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
河北省井陉县
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人
命运让贾海霞早早地
不能望见这个世界
和他同岁的贾文其
也因变故没有了双臂
生活中的致命一击
没有难倒他们两个
相识便是他们的幸运
让他们腰杆更加笔挺
2002年
为了增加一些收入
两人商量决定承包村里
50多亩的河滩植树造林
就这样,两人
你以我为眼
我以你为手
这一干就是10多年
累计植树上万棵
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
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
密林上是蓝天
澄澈得就像两位老人的心一样
照片里
他们互相看着彼此
守护着友谊和那片绿色
幸福就在他们的笑容里
身体上的残疾和生活上的贫苦
并非是对幸福生活的全部否定
4
“和大山抢孩子的未来”
无数个寂静寒冷的长夜
一位老师仍在笔耕不辍
这里的星星时常铺满天空
这里的孩子时常在想象着
北京、上海...
那些广阔的天地
他叫李永年
是青海东部山沟沟里
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他一个月代课工资2000元
要给大女儿1500元
他还有两个在念小学的小女儿
在乡村教书
已经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
但他仍坚持在这里
和大山争夺学生们的未来
在国歌声中开启每一天
一天上7节课
照顾孩子们吃中午饭
晚上批改作业
再准备第二天的课
20年来
这份在大山里的作息时间表
始终没有变过
他说
自己从不后悔
教书是他的命中注定
今天
看见一个个孩子走出大山
他感觉很幸福
孩子
即使不能像老师一样把一生扎在这里
也要记得做一个他那样
坚韧、勇敢、博爱的人
5
天路·邮差·三十载
太行深处
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
“太行天路”的崎岖山路
壁立千仞、怪石嶙峋
其实都容易克服
最难忍受的
是一个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孤独
他叫杨银科
30年来
无论风霜雪雨
这个瘦小的身躯
背着沉重的邮包
始终在太行山
崎岖的小路上艰难行走
从山顶到山脚
又从山脚到山顶
背烂了几十个邮包
穿烂了不知道多少双鞋
哪怕风雪再大
他都会及时地
将信件、包裹和报刊送到那个
期盼的眼神面前
乡亲们的信任
就是他的幸福
你是连接闭塞和广阔的那道彩虹
更是这个村子里
几许牵挂的期望
6
“我在金陵做最后的修笔人”
南京许多高校
都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修笔摊
迷你小锤、磨盘、刻刀、钢笔尖
......
一个个老物件见证了
这座城市的笔尖时光
他是73岁的胡旭年
做修钢笔这一行当
一干就是30多年
午后的春光很灿烂
青春的校园里
胡师傅的流动修笔摊前
除了时刻陪伴着他的墨水香气
还有一群活泼的年轻人
“我也许是南京
最后一个会修钢笔的人了
我想建一个钢笔医院
在繁华喧闹中
让这门手艺坚持下来”
闹中取静的那份淡定
流传手艺的那份光荣
就是老人的幸福
昔日的繁华需要有人去记得
工匠的精神总要有人来传承
……
幸福在哪里?
它在辛勤的工作中
它在艰苦的劳动里
幸福
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就在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中
那些年
他们或筚路蓝缕
或孑然一身
有时甚至落魄潦倒
但心中的那份执念
就是从不熄灭的星火
筑梦踏实
他们让年轮镌刻着付出
让光阴流转着汗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劳动者最光荣
祝辛勤勇敢的人们节日快乐!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