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5岁一边读书一边走村串巷卖火柴,而如今他已拥有分布于3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百家宜家商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金字招牌,成为家居行业的天下第一家;拥有7万名员工和过百亿美元个人资产……
他也曾多次凭借数百亿美元的身家登上全球富豪榜前列,甚至一度成为媒体笔下超越比尔•盖茨的“世界首富”。
但这样的一个“世界首富”却始终过着节俭生活!他就是宜家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
「正文」
200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330亿美元位列第4;
200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310亿美元位列第7;
200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20亿美元位列第5;
201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30亿美元位列第11;
2011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60亿美元位列第162。
1、“卖火柴的小男孩”
1926年,坎普拉德出生于瑞典南部的埃姆瑞特,虽然他的父亲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农场,但这儿并不是他们的老家,他的祖父母都是来自德国的移民。
坎普拉德的祖父曾是贵族出身,来到瑞典后,因经不起长期贫困生活的打击,在绝望中饮弹自尽。他的父亲也没有太多商业头脑,农场经营得不尽如人意。
而坎普拉德的祖母和母亲却很能干,两度令家族绝处逢生,摆脱了困境。坎普拉德的母亲出身商业之家,他的外祖父尼尔森曾是埃姆瑞特最大的商场和五金店老板。祖母和母亲脚踏实地、坚韧不拔与艰苦朴素的品质,以及她们与生俱来的商业和管理才能,深深地影响了坎普拉德。
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又或许是继承了一定的祖辈经商基因,坎普拉德年幼时就有了非常强烈的赚钱想法,更重要的是,他还有着超乎寻常的赚钱天赋。
坎普拉德曾说,他从不认为赚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且在他看来,赚钱还是一种“生活中的幸福”。
坎普拉德最为人所称道的赚钱故事,并不是后来创办宜家,而是他5岁时一段卖火柴的经历。
5岁的一天上午,坎普拉德开始了他的“第一桩买卖”。
一个小伙伴想要让他陪着去买火柴,伙伴一直在抱怨,去商店的路途很远,他说宁愿用自己的零花钱搭上一些,即使贵点,也不要走这么远的路去买火柴。坎普拉德记得自己的家里有多余的火柴,就和小伙伴说自己可以和他做这笔买卖。下午他们就成交了,多赚来了一些零花钱。
交易的成功使坎普拉德尝到了冒险和兜售快乐的滋味,以及说服他人的满足感。那次也使坎普拉德明白一个道理:风险和机遇并存。
长大一些后,他开始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那时他已经体会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以极低的价格大批量购入商品,即使以便宜定价零售出去,也依然有利可图。这时卖东西已经变成了他的嗜好,他并不缺钱花,但却从赚钱中感到了无穷的乐趣和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坎普拉德更加懂得了“需求”的重要性,所以每次上门卖火柴的时候,他都会主动询问对方还有什么需要,然后记录下来,再根据这些需求进货,从圣诞装饰品、皮夹,到树种子、圆珠笔、铅笔……他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只要有需求有订单,他什么都卖,而且还风雨无阻地送货。
11岁那年,他从一家种子店贩卖树种到一家农场,赚了一笔钱,将妈妈给他的那辆旧自行车扔掉,买了辆新自行车和一台打字机,那是他一生中第一笔“大买卖”。
坎普拉德说,从年幼时开始,他就有着强烈的挣钱愿望,打定主意今后要做个商人,这与他父亲费多尔有关。费多尔受过系统的林业教育,他有很多设想,但总是因为缺钱而无法实现。
坎普拉德回忆说,小时候他经常跟父亲在林中散步。10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指着一片林地对他说:“我想在这里修一条路,但这要花很多钱。”从那时起坎普拉德就想,以后要挣好多钱,帮助父亲实现他的计划。
2、17岁创办宜家
一转眼的功夫,坎普拉德就长到了17岁。1943年,他考上了哥德堡商学院。由于不想因为学习放弃生意,所以进入商学院之前,坎普拉德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却得到了叔叔的支持。
拿着父亲奖励他学业的一小笔钱,在叔叔的帮助下,仍未成年的坎普拉德成功地注册了“IKEA”公司,也就是宜家。
1947年,坎普拉德必须服兵役,但他又不想放弃他的生意,于是征得上级同意,不必每天晚上待在兵营,他在一个独户人家的地下室租了一块地方并把它布置成可以睡觉的地方,不久他还有了一部自己的电话。
那时宜家是一家卖钢笔、画框、钱夹等廉价商品的邮购公司。在当时,凡是坎普拉德认为可以低价吸引顾客的商品,宜家都出售。虽然整个公司只有坎普拉德一个人,但他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公司的第一笔大买卖是经营来自英国的钢笔。当时坎普拉德在学院图书馆看报纸,一个小豆腐块大的广告信息吸引了他,是关于英国的一个钢笔商在瑞典寻求代理的消息。坎普拉德思考了一番,衡量了各方面的利弊,毅然决然地的决定一个人承担下这个任务。于是他马上给英国的制造商写信,并成为那种钢笔的瑞典代理商。
渐渐地,宜家在生意上颇有成就,坎普拉德也结识了很多生意伙伴,学会了砍价等做生意的技巧,经商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丰富。
到了1946年,宜家凭借“低价营销”打出了名气,人气也越来越旺。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坎普拉德在1948年雇佣了第一位职员,结束了一直以来单打独斗的局面。
3、曲折前行的宜家
生意越做越大,如何才能迅速打破原有的圈子实现扩张呢?经过观察,坎普拉德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利用当地乳品公司现成的庞大收奶车网络和渠道,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邮购销售网络,每天随着收奶车一起,将印好商品信息的邮购目录送往各处的农户家中,人们只需填好所需产品的名称和数量回馈给宜家,宜家就能在指定时间送货上门。
这个策略让宜家的销售市场瞬间扩大了好几倍,销售额也蹭蹭上涨。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邮购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四起,随之而来的是假货和次品丛生,这个行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怎么办?一张家具广告引起了坎普拉德的注意。“附近有许多小家具商,我为什么不试试经营家具呢?”那段时期的瑞典经济繁荣,新建了百万套的公寓,人们对于廉价装修的需求非常大,这一切都让坎普拉德看到了家具市场的巨大潜力。
1951年,坎普拉德决定停止其他产品的销售,主攻低价家具的生产和销售,现在意义上的宜家在那时正式出现。
至此,坎普拉德也从一名“杂货商”,变成了专门从事低价家具经营的经销商。宜家家居时代就此开启。
然而,宜家的家居之路并不顺遂,还差点被“灭顶”。
当时瑞典国内家具市场被制造与零售商卡特尔垄断,它们靠彼此间的订货合同排斥新的竞争对手。为了对付国内各类家具展对宜家产品的封杀,坎普拉德寻找了一家被废弃的旧厂房,并把它改造成第一个宜家仓库兼展厅,从此第一间“宜家专卖店”正式诞生。
他还另辟蹊径,开创了融制造商和零售商于一体的经营方式。此举大大降低了家居产品的价格,深受消费者欢迎。
坎普拉德的专卖店生意日益红火,这使它的竞争对手们恼羞成怒,他们联手挤压、限制宜家。
面对四面受敌、艰难异常的处境,坎普拉德不但没有轻言放弃,反而越挫越勇,他想了很多办法迂回反击,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在交易会上公布令竞争对手难以想象的特别价格。
自此,宜家在坎普拉德不屈不挠的带领下步步扩张,任何竞争对手都已不能让他却步,相反的,瑞典狭小的空间已再也装不下坎普拉德的雄心。
1963年,坎普拉德在挪威奥斯陆开了第一个瑞典以外的分店,而后业务很快发展到丹麦和瑞士。1974年宜家又开辟了它在全球最大的德国家具市场,之后进入加拿大、荷兰。1985年和1987年,宜家成功打入美国和英国市场。
20世纪90年代,宜家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进一步巩固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家具销售商,同时还开辟了捷克、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亚欧市场。
根据最新统计,宜家2016财年的净利润达到了42亿欧元,总销售额达342亿欧元,比2015年319亿欧元增长了7.1%,比2006年的174亿欧元翻了将近一番。
4、“抠门”的大富豪
宜家王国的版图越来越大,可这么多年来它究竟攒下了多少财富,谁也不清楚。
坎普拉德前些年常以两三百亿美元的身家登上各大富豪榜,2004年,瑞典最大的财经杂志《商业周刊》还曾发布一条引起轰动的消息,称宜家的价值和英瓦尔•坎普拉德的身家一直都被低估了,坎普拉德的个人资产实际已接近526亿美元,超过了当时拥有466亿美元身家的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消息一发布,让坎普拉德这个习惯低调的老人很是紧张,他多次声明说,“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一直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
而在今年刚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坎普拉德的名字甚至已不见踪影,而他的净身家,依然是个谜。
如今,91岁的坎普拉德早已将宜家集团交给三个儿子接管,自己则住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一个小镇安享晚年,附近居民总能看到他去折扣店,买露天市场收摊时的便宜菜……
“我在荷兰理发花了22欧元,超出了我的预算,通常情况下,我一般会争取在去发展中国家出差的机会来理发,上次是在越南。”
如此行为,如此话语,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世界级的富豪。
精打细算,的确是这个老人尊崇了一辈子的信念和行事准则。因为他会“算”,所以有了宜家的出现,因为会“算”,所以宜家有着独特的经营和运营模式,也有了数十年来的稳步发展……
坎普拉德说,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宜家依然能够如现在般自如运转,依然能够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