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疗健康行业,重点关注这5大领域
1、 生物技术(BT)
我们认为,生物技术接下来会沿着两条主线发展,一条是基因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基因早筛、基因靶向药都是很好的方向;另一条是蛋白工程,它在未来的应用场景有很多,创新生物药主要就是各种抗体药物。
目前生物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滞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未经处理的大数据往往是没有价值的,能否将海量的数据转变成医生、患者和药厂等单位可应用可操作的产品,这将是个严峻的挑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美国可以看到有像PATIENT LIKE ME、23andME、美国国家肿瘤数据库等一批从事生物医疗大数据的公司,他们的创立时间都是2014年以后,而估值都已超过10亿美金。我相信,未来这些从事生物医疗大数据的公司将迎来很好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IVD(体外诊断设备)和POCT(即时诊断)是近年来医疗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全球增速在10%左右,在中国对增速更是超过20%。两者目前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我们认为未来它们将向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的方向靠拢。
2、 生物大数据
生物大数据服务于生物技术发展,帮助医生、患者、专业机构、保险公司、公共卫生部门看懂生物数据,将生物数据变成可视化产品,也很有价值。目前生物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滞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未经处理的大数据往往是没有价值的,这将导致许多生物医学技术成果无法转变为精准医学的有效应用。
3、 生物医药
在医药行业,我们比较看好生物药。化学药要再发现一些高成药性的结构式已经很不容易了,相对而言,去年全球销量前十名的药物,有7个是生物药。我们很看好未来中国新药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靶向、肿瘤药物,一些针对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大病种治疗的新药。
4、 医疗器械
在医疗器械行业,我们看好的具体领域包括:
① 微创类器械。能用微创手术解决的,就不会再用切开手术。
② 神经调控。神经调控对全球都是难题,哪一家能突破就有很大的市场机遇。
③ 再生医学。相当于生物技术与创新型器械的结合,比如人工打印细胞甚至是活体组织、器官,有望未来5-10年进入临床。
④ 细胞技术。虽然“魏则西事件”给细胞治疗带来阴影,但不可否认的是,细胞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方向,一定会得到更多临床应用。
⑤ 医疗机器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都有很大市场,关键是如何让成本更低,更轻量化,更便携化,电池续航更长,与人体的欢动性更好,操作更加简单。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医疗机器人就能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5、 医疗服务
在这一领域,我们更看好有真正模式创新的公司。医生集团这两年很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制内的医生集团,由于不是All-in(全力以赴)的,也不需要商业模式,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另一类是完全脱离体制的医生集团,比如张强医生集团本生就是一种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全脱离体制的医生们集合在一起,用完全不同于公立医院的方式,让医生这个核心资源社会价值最大化。
移动医疗的布局,抓住这四个象限
移动医疗是这两年非常热的话题,关于这一领域的布局,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和市场上的热点并不一致。在我看来,值得投资的移动医疗要能被画进这四个象限中的任意一个,并且要往深里走,要能产生现金流。
细分领域切入
抓住医疗资源核心(至少在未来5-10年,医疗资源的核心还是好医院好医生)
重度垂直
能产生现金流(能够解决用户的刚需,产生黏性,让用户/医院愿意付费)
我们看到现在市场上很多热点的移动医疗公司,估值很高、知名度很大,但活得很艰难,就算天天烧钱,坐拥几千万用户也产生不了现金流,原因就是它们不符合上面的几点,即没有抓住医疗资源核心,未能解决刚需,不能产生粘性,因此没人愿意付费。
而围绕这四个想象开展事业的公司皆有不俗表现:例如扁鹊飞救,它从三甲医院这个核心资源切入,医院和患者都愿意付费,俨然已成为全国胸痛中心的领跑者。
再如华夏病理网,它抓住的是病理医生这个稀缺资源,中国的病理医生人数,如果按照美国的人口配比应该有10万以上,但真实数据是仅1万不到,其中的90%在华夏病理。掌握了这种稀缺资源,就一定有机会改变现有病理服务的市场和业态。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