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航海和文艺复兴时代,一直到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全部历史脉络。从中国制造文艺复兴、工匠精神与工匠制度,以及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
第三个趋势:凝实
虚拟世界的资源重配后,必须要再次凝实,才能够完成对物理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地虚化、流动,然后再凝实的过程中,整个物理世界的系统被不断地优化。将虚拟世界再次凝实,这个过程就是未来工业的第三个趋势。
把虚拟世界直接凝实为人类的感知的技术,就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
VR(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而AR(增强现实)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同时存在。你能在一个空间里面见到虚拟的物品,甚至能见到一个虚拟的人,这些东西都能在你眼前切切实实地见到。
在未来二十年里,VR 和AR 可能会伴随凝实趋势迅速发展,也可能会被新的凝实技术所取代。
我们经常会混淆互联网和互联网公司的概念,“互联网”(光缆、无线、路由)完成的是连接功能,它们是流动的基础设施;而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另外两个趋势上发挥主要作用—它们既是虚化的入口,也是凝实的出口。这个虚实的过程都是以“人”为主,而不是“物”。
近15 年来互联网行业的急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对这两大趋势的顺应。
另一方面,把虚拟世界在“物”一侧的凝实,对于未来工业的影响要更重大一些,因为它会把所有现实世界的盈余都调动起来,完成系统的最优化。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云工厂,这些目前都是优化后的虚拟世界凝实的客观结果。
跟虚化和流动比起来,凝实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和难点,也就在于虚拟世界的凝实。这个过程实现的方式也许会有很多种,从今天来看,未来工业的凝实主要还是通过信息物理技术完成,但我们也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打破组织的边界来实现等。
凝实技术将是未来20年工业发展的最大一个机会。
第四个趋势:共识
人和人在生产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协作。这个共识在理论上只需要双方都认可就可以实现,比如两个人进行一次交易,只需要在各自的账本上增减金额就可以完成。但由于双方缺乏信任,因此通常需要一个中间人来做仲裁,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去供养这个中间人,例如银行、法院、政府等,都是这个共识的中间人。
除了人与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达成共识就更困难,需要一个运算能力很强的中心化节点来完成仲裁判断,这个成本也非常高昂。
不断地降低达成共识的成本,这就是工业发展的第四个趋势。
在工业的信息化里面,我们最初都是给一部分人开超级权限,在本地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通过这些中心化的方式来实现共识。后来云计算技术出现,通过共识的不断云化(Iaas,Pass,Sass),我们可以将本地的共识达成放到云端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共识的成本,但这仍然是中心化的方式。
而目前,区块链技术可能将大幅推动共识成本的降低,在区块链技术的体系化过程中,通过密码学保证了双方不再需要中心化的裁判,也能保证共识达成,这就将共识的成本大幅降低了。
比特币就是区块链1.0技术的一次实验,而区块链2.0 的智能合约、智能货币可能会极大地促进工业的发展,这是未来顺应趋势的重要手段。
第五个趋势:溶解
由于数据流动的需要,以及共识成本的降低,工业社会的组织也要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组织将不断溶解。
工业组织存在的目标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一个行业的交易成本越高,需要协作的越多,组织机构就越大。钢铁公司的组织比餐馆大很多,就是因为钢铁行业的平均交易成本远高于餐饮业。但是当组织不断扩大,它自身的管理成本高于它降低的协作成本时,组织就将消亡。
在溶解的趋势下,整个工业组织会从层级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变,带有中心化节点的科层组织将消失,企业将成为自由人连接协作的平台。它存在的价值不再是为少数人获得利润,而是在于给组织中的个体赋能,“合伙制”企业将消亡,“和弄制”企业将成为主流。
3D 打印将被传统工业社会分离的生产和消费重新统一起来,消费者可以自行生产需要的物品,社会的协作创造会减少,个体创造将会增加,这就导致人的个体价值持续提升,资本利得将不断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垄断资本社会将瓦解,农业社会的等级、工业社会的阶级都将消亡。
同时,类似人类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变,传统社会的溶解也会导致年长者的经验价值消减,社会对于长者的尊重将持续弱化,传统的道德观将发生重大改变。“网红”就是解构趋势孕育的新机会,有突出价值的个体(聪明、漂亮、有口才等)无须社会公认的经验和资历,也较少地依赖于他人的协作,并且不使用中心化的传播渠道,也能够完成价值创造,这个趋势在未来将越来越明显。
第六个趋势:进化
进化是未来工业发展的第五个趋势,其中突出的手段就是人工智能。
人类和人类以前的类人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有更长的婴儿期和儿童期,这意味着年轻人依赖父母的时间更长,同时长辈给后代传授生活技能的时间也相应更长。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缓慢的成熟意味着塑造过程的延长和学习能力的大大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使得人类会有意识地保护那些发明和发现。这时,文化演化也开始超越了生物演化的步伐,支配人类行为的,更多是人从社会中学会的知识,而不是个体的DNA 遗传机制。
当文化演化超过生物演化占据首要地位时,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就发端了。
所以人工智能和普通程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工智能可以自行进化。
普通程序是对人类预设知识的演进和重复,而人工智能是人类知识的集合,使用的人越多,人工智能的智慧就越高。人类最大的特点是后天学习超过先天DNA 遗传,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让机器后天的学习超过先天的程序预设,从而完成不断进化。
除了人工智能,是否还有其他实现进化的路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能够完成自进化的工业产品或者工业组织会是未来的方向。
第七个趋势:增值
互联网行业已经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连接红利消散,内容红利即将开始。
最近一年左右,网剧的火热以及乐视网的异军突起,其实就是内容红利超过连接红利的必然结果。而内容红利的兴起,意味着未来工业的微笑曲线将被弱化,产业链分工的地位将日趋平等,为整个价值链最终创造增值的环节将掌握话语权。
在互联网时代里,BAT 的本质都是人机交互接口,也是虚实世界转化的通道。人脑的运算能力有限,无法直接面对海量信息,所以需要BAT 式有品牌效应的中心节点起到过滤大部分干扰信息的作用。人们为BAT 的信息过滤行为付出的成本,就是连接红利。
但在物联网的进程中,好像一直没有形成类似BTA 的巨头,即使有一些声音很大的工业云平台,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商业利益。原因就在于机器与人不同,它的运算能力理论上是无限的,所以机器的信息过滤更加理性。
BAT 式的品牌效应无法发生作用,所以物与物的连接可能不会出现连接红利,相反可能会消减连接的价值,而直接进入内容(产品)红利阶段。
在未来工业中,所有人都要思考如何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只起到连接作用的中间环节(贸易型代理商)将消亡,起到增值作用(服务型分销商)的中间环节将被强化。精益生产、绿色制造、能效管理,这些都是为价值链创造增值的手段,未来工业的所有从业者都将聚焦关于增值的思考和创造。
第八个趋势:割裂
割裂会成为未来工业社会的第八个趋势。
农业社会的内核是异质化的静止,而工业社会是一个依赖永续的经济增长而存在的文明,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永续增长要求不断地创新,不停地催生新的行业,不断地需要新的分工。
所以工业社会的职业分工很多、很细,但是每一个职业存在的时间都很短,一个人一般也不会终身待在同一个位置上,而是必须时刻准备着从一种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
为了适应这种不断的职业变化,我们就必须要有一种大家通用的标准语言,而且所有人对这个语言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经历。
同时,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够掌握这种语言,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大一统的世俗组织—近代国家,来进行类似大学这样的通识教育,而不是农业社会中铁匠、木匠之类的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大规模生产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同质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内核。
因为生产中人与人的协作会越来越多地被物的协作所代替,所以未来工业社会的割裂性感会越来越明显,人们不会再有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偏好,甚至可能不会再有“主流社会”。
宝洁、联合利华之类的大众消费品牌近年来不断衰落,越来越多小众品牌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下的结果。
人群之间相互理解越来越困难,不会再有一种产品被所有人喜欢,跨群体品牌的价值将被小众的人格价值所取代。
未来的工业企业都必须摆脱“组织”的色彩,更多地去塑造“人格”的魅力,同时不断缩小组织结构,为每一个割裂的群体提供个性产品,才能在割裂的社会中继续生存。
在割裂的进程中,有助于推动割裂的产品也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包括锤子手机在内,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手机品牌,都是割裂趋势下的产物,它把以往小众的人汇聚在一起,通过产品凝结的归属感来减少这些人的孤立感,让他们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第九个趋势:重构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条分界线,在此以前,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是“生产不足”,从此以后,这个问题逐渐转向了“需求不足”。
尤其是在中国,过去不管我们生产什么,几乎都可以很容易地卖出去,而且所有的生产环节几乎都会在同一个工厂里进行。
而在仅仅30 多年以后,工业的信息化成为现实,工业生产的方式也从传统的作坊生产变成了全球化的分工协作。
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今天我们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这迫使所有的商家都必须给客户一个“在我这里买”的理由。
这个独特的理由就是商业模式,它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重构。
未来,工业不再是基于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而是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而跨界的本质就是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
乐视的电视与三星电视,如果从产品视角看,就只能无休止地比拼质量、性能这些参数;而基于商业模式的视角,就是“生产—销售型”企业与“内容—生态型”企业两种商业模式的竞争。
同样,亚马逊与新华书店之间,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电子商务”与“批发零售”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苹果与诺基亚,特斯拉与保时捷,工业互联网,都是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
对于未来工业,技术和产品是不能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所以企业不能再只去管理生产要素,还要学会管理经营策略。
仅仅对生产要素(机器、成本、渠道、周转率)进行优化,已经是一个过时的理论了,如今要通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
未来工业企业的整个生产体系一定是以商业模式为中心重构起来,而不再是以技术和品牌组织起来。
今天如果你仍然只把思路聚焦在如何落地“智能制造”“工业4.0”“互联网转型”这些事情上面,那就是看似抓住了时髦的概念,但其实已经是处在趋势的逆流方向上了。对商业模式的深度思考、梳理之后的重构,是所有未来工业企业每时每刻都必须顺应的趋势。
第十个趋势:未知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这些词汇无论听起来有多神气,但其实都只是我们基于过去的技术对未来的臆测而已。
而人类根据过去的经验总结出的理论,与新的时代早已无法匹配,但是众多传统的意见领袖和过去的专家们却仍然占据着主流声音的平台不肯放手。
我们今天有多少白发苍苍,做了几十年自动化或者信息化的前辈,居然自称是“工业4.0 专家”,参加论坛、展会,讲得不亦乐乎。可对于“第
四次工业革命”这样一个由概念引导的,尚未开启的新时代,怎么可能会有“专家”存在呢?这些“专家”试图把过去的理论包装成未来的方向,并依靠自身的地位获得政府的扶持,这对于真正的创新是严重的阻碍。
我们所有过去引以为傲的经验和理论的框架,在未来都会是牢牢禁锢我们视野的藩篱。
而真正的新生事物,我们在最初往往是看不起、看不懂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中国工业升级要避开经验主义的梦魇,就一定要以制造业的文艺复兴为先导。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以规划创新”的名义去插手科学技术商业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市场竞争见分晓。商业的创新是不可能被规划出来的,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却是可以促进的。
政府最应该做的,是扶持类似屠呦呦这类科学家所做的,没有明显短期经济效益的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因为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活跃,是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的。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