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这个话题太大了!
简单地讲,伺服的精度受制于电机、反馈和控制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误差都会影响伺服系统的最终精度,国内伺服和国外伺服的精度差异也同样源于电机特性、反馈精度和控制精度等各个方面。而且伺服参数的选取也直接影响伺服的静态和动态精度。
就伺服的工作模式而言,有:
电流的控制精度,过零畸变程度,整圈范围内输出力矩的平稳性,一致性,抗电源电压波动能力等。
速度的控制精度,低速平稳性,带载稳定性,指令响应特性,负载响应特性,抗冲击负载能力等。
位置的定位精度,随动误差,指令的响应特性,负载响应特性,抗冲击负载能力等。
抛砖引玉,不一而足,请大家继续补充。
我觉得精度的问题, 不能单纯的去拿硬件比, 例如编码器多少位等。
日系、欧美的伺服驱动器所用的器件, 国内厂商都可以买到, 甚至国内厂商用的器件比他们还要好, 但是做出来的产品为什么不行呢?
精度并不是一个玄的东西, 也并不是指标越高就精度越高,关键是要有重复的一致性!
举个例子:
伺服在运转的过程中, 突然加上额定的负载, 转速肯定会跌落, 并且需要调整时间, 这个在自控原理里面叫扰动响应。
从设计上看,这个转速跌落越小、调整时间越短, 抗扰动能力就越好, 速度控制精度就越高。
国外的产品可以做到, 调整好参数后就可以在负载扰动下准确知道这个转速跌落量和调整时间数值。而上位系统就可以根据驱动器的参数设置值对这些扰动进行补偿, 从而达到在不同扰动下都有较高的控制精度。
国内的就不好说了, 调个参数后你都根本不知道负载扰动下转速跌落量和调整时间数值的关系, 并且在不同的负载扰动下这些数值是相互无关的。
这就很悲剧, 即便你测过在额定转速下突然加上额度扭矩负载时的转速跌落量和调整时间,并且这个数值远远高于国外产品;但是在其他速度下、其他扰动负载时,根本不知道扰动跟转速跌落量和调整时间的关系,上位系统根本没法进行统一的补偿,最终达不到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