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对空气进行压缩是需要做功的。而对空气做功的结果是这个功转化成“热量”形式的“能”进入到空气中成为空气“内能”。这部分“内能”在该空气中是以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提高,即:以气体温度的提高来体现的。由于气体分子的间距很大(远大过 r0)所以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作用合力为“引力”而且趋于其变化量微不足道的范围。故在(压强不太高、温度不太低的条件范围内)气体被压缩时不体现分子势能的变化。
当试管B向上缓慢移动时,试管B中的水银缓慢的向试管A流入,试管A上部被封起来的一定量空气被缓缓压缩。因为这个变化过程缓慢,气体的“热”稍微有一点增量就传递到A管的环境中去了,所以粗略上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过程是恒温过程。
如果这个压缩过程来得太快,实验仪器的水银柱重力势能对A管中空气做的功所转换成的热量就来不及向环境传递,我们就会发觉A管中的空气明显变热,也就失去了“等温变化”的意义!
如果是气体对外做功又是怎么回事呢?气体对外做功是需要消耗气体“内能”的。在“玻意耳实验”这个例子中,A管上部封起的空气体积增大时(因为气压不太高、温度不太低)谈不上其分子势能的变化。在绝热条件下,气体消耗“内能”就只靠降低气体的温度来实现!但这个“玻意耳实验”是A管内气体与恒温环境有良好热交换的条件下进行的。上部的空气膨胀靠吸收环境“热池”的热量来做功!请网友们注意这个“等温变化”中的消耗内能与吸热是因果关系。玻意耳的这个“等温变化”中先有膨胀气体的“降温”而后才有膨胀气体的“吸热”!
在这个“玻意耳实验”中,当B管缓慢的向下移动时,A管中的水银缓慢的向B管流入,A管上部封起的空气就缓慢的膨胀。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气体膨胀时气体是要降温的。为什么要降温?因为它对外做了功,做功需要付出能量,气体付出能量(内能)是以温度的“下降”来量度的。由于这个实验中空气体积的变化非常缓慢,且A管空气与环境“热池”有良好的“热交换”条件,所以这个消耗的“热量”很快就由环境“热池”给补充上来,从而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等温变化”的过程。
请网友们注意,“等温变化”过程的初状态与末状态,其气体的温度是相等的。气体对外做功消耗了多焦耳的内能(这里指“热量”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没有“分子势能”的份!),它就从外界环境吸收多少焦耳的“热量”来补充。
支出多少,也就收入多少。收支平衡!哪有什么结果象21楼刘老师说的“系统吸热对外做功的等温变化中‘热量密集度’是增加的”!
刘老师光注意到气体吸热,就没注意到气体做功消耗了热!事实上“玻意耳实验”的气体对外做功所需的能量完全是由系统的环境“热池”提供的,而且气体对外做多少J 的功,才向环境吸取多少J 的热,供需刚好平衡。系统的“热量密集程度”一点也没有改变!
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有两种方法:其一,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其二、做功(譬如:一万年前,古人都知道钻木取火!对于这一点就用不着刘老师怀疑现代人还不懂得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了!)
在第 1 条、第3)款中,(刘老师)“认为外界没有热量输入,气筒的气体的密集度没有变,温度(却)升高”这一事例可以用来反驳Wanggq对热现象的“通俗说法”。但这只不过是刘老师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气筒内气体所占的容积变小了,所以筒内的气体密度变高了!但这个“气体密度”不是指气体的“热量密度”,而是指单位容积内的气体质量!
“外界没有热量输入”但不等于气筒内气体的“热量”没有增加!因为外力克服气筒内气体的压力对气体做了功,这个功转化成气体内部增加的“热量”!所以应该说:这气筒内气体的“热量密度”是增大了!即,这个事例同样也说明了“气体之热量的密集程度高,就会表现出来气体的温度高”!
在第 2 条、和第 3 条的“温度很高的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散热器把系统的热量散去,冷凝为液体;这个过程,从热量的密集度说是减小的”也从侧面帮我说明了:“降低热量的密集程度就可以降低温度”!与Wanggq的“通俗说法”不谋而合!
在第4条,刘老师用一个超出我们说法的条件范围的情况来反驳Wanggq的“通俗说法”,但这种反驳是荒唐的!就好比用“熔解热”、“汽化热”去反驳“比热容”!
空调制冷剂液体在节流阀(或是节流毛细管)一边的压力还比较高,到了蒸发器里,通道空间骤然的增大且蒸发器与空调压缩机(对蒸发器这边来说它是“抽气机”)低压吸气端连着,所以蒸发器里的压力相对节流前是骤然降低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的“蒸发”(确切的说是沸腾汽化)的主要原因是压力降低,而不主要是吸热!液体汽化要从液体自身吸收大量的“汽化热”,所以制冷剂被吸去了大量的“汽化热”才导致了制冷剂自身温度的剧烈下降,制冷剂没有这个(剧烈的进一步的)温度下降,哪来什么条件去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是:“热量可以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递到较热的物体。”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冷凝器散热冷却(但非剧烈的降温)之后凝结成液体,但在节流阀或节流毛细管这边制冷剂液体的温度还是比室内空气的温度要高一些的。哪有温度高的液体去吸收温度低的空气的热量这种情况呢?!刘老师居然把制冷剂液体因压力骤降而沸腾汽化所引起的温度剧烈下降说成是“因为制冷剂液体吸收了室内空气的热量而使制冷剂温度下降到零下几十度”这不摆明是刘老师在乱说吗?!
知道有这样一个实验吗:把一杯温度在80℃左右的水放在抽气机的玻璃钟罩里,当罩里的空气被抽到一定程度时,杯里的水就开始沸腾了。这时沸腾的水是吸收了环境的热量而汽化的吗?不是!因为实验环境的气温远比80℃要低得多!一般实验室内的气温充其量在二十几摄氏度左右。温度在80℃左右的水不可能从二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中吸收热量!它是靠自身的热量沸腾汽化的。它的汽化过程用去了大量的“汽化热”,所以它的温度就明显的下降。继续的抽气让这个汽化过程继续的进行下去,只有当它的温度继续的下降到比环境的温度还要低时,那杯里的水才开始吸收环境的热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功可以变为热,热也可以变为功。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告诉我们: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刘老师只知道热与功可以转化,但不知道热转化为功需要条件,误以为只要有了热,不论有没有条件就可以把它转化为功!一般大中城市在酷热的季节都会出现严重的电力缺口,按刘老师的想法:酷热天气更不应该出现电力缺口!气候热说明空气的内能更多,这么多的热空气把它的温度降低一点点就能换来我们用不完的电力!但事实上这只是刘老师的错误认识罢了!酷热天气里大中城市出现的电荒正是因为天气太热,人们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来降温,从而才造成的电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