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控论坛
> >
职场人生
>
社会杂谈
我要发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亲身将日本技术挤出中国的一次体验
点击:
3881
| 回复:
88
ysx317
关注
私信
精华:2帖
求助:0帖
帖子:36帖 | 1018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672
注册:2004年10月31日
发表于:2006-03-10 19:58:00
楼主
记得那是在十多年前,中国跟日本的关系还算良好,因而在许多工业项目中大量引进了日本成套技术,其中冶金领域引进的最多,在冶金领域连铸项目中,有一项叫连铸机结晶器液面控制的技术,因为技术难度高,价格十分昂贵,当时宝钢引进了多套,每套高达80多万美元,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落到了笔者手里,当时我只懂机械,和液压,对自控一窍不通,连自控中的许多名词都不懂,就凭着自信和灵感,带领几个学机械和液压的年轻人,硬是用我们自己独创的技术一次成功的攻下了这个难题,当时在河南舞阳钢厂第一次投试时,保产的宝钢专家根本不相信我们这帮外行能攻下这个自控难题,可是没想到第一次投入运行其控制精度等技术指标就超过了宝钢花巨额外汇、经长期调试才成功的水平,引起全场欢呼。十多年后,现在,这个想当初从日本引进要花800多万元的高技术,已经被中国人以每套20多万元的价格供应到各大钢厂了,大量满足了国家的需要。
前几年,日本X公司又拿着他们的技术到国内来推销,还想赚中国人的大钱,首先找到国内一个大设计院宣传,他们刚介绍完他们的资料和录像,就被一个熟知内情的专家告诉他们,中国已经有了比他们好得多的廉价技术,听完中国人的介绍后,这批日本专家只好灰溜溜的收起了他们的宣传资料,再也没有敢到各大钢厂和设计院去推广他们的过时技术了。不信你们到各大钢厂去打听,除了宝钢的以外,那家钢厂还在引进日本的这个技术。这一项技术已经为国家节省了数亿元的外汇。这就是本人亲身经历的一次与外国高技术的较量,那时,本人还真是对自控一窍不通,不像现在已经知道一些自控的皮毛了,这里我要说的是:自控并不难,难的是自己的自信心,只要敢学,尤其是年轻人,什么都能学会学好的。
分享到:
收藏
邀请回答
回复楼主
举报
一路小跑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5帖 | 42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15
注册:2004年12月16日
发表于:2006-03-10 21:08:00
1楼
支持一下!
回复
引用
举报
boyonxiang
关注
私信
精华:1帖
求助:0帖
帖子:24帖 | 923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188
注册:2005年4月09日
发表于:2006-03-10 22:16:00
2楼
佩服
回复
引用
举报
jim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53帖 | 1623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3579
注册:2005年4月16日
发表于:2006-03-10 22:18:00
3楼
好的。
回复
引用
举报
佳茗
关注
私信
精华:1帖
求助:0帖
帖子:6帖 | 502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98
注册:2005年1月10日
发表于:2006-03-11 11:25:00
4楼
支持!
回复
引用
举报
乐此不疲
关注
私信
精华:3帖
求助:0帖
帖子:48帖 | 548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795
注册:2005年1月14日
发表于:2006-03-11 15:14:00
5楼
随着睡狮的觉醒,被挤出中国市场的产品将越来越多,日本的微波炉已经完全退出中国市场,手机也大部分退出中国市场,而在彩电、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节节败退!现在国际摄影、摄象的鼻祖-索尼公司的笔记本电脑的摄象头已用上了中国的芯片。
回复
引用
举报
mingle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40帖 | 33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533
注册:2004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6-03-12 15:18:00
6楼
瞎吹!自己在网上看看连铸机结晶器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就知道了。
只懂机械,和液压,对自控一窍不通,连自控中的许多名词都不懂,就这么轻松就达到国际水平?这简直对我们搞自控的是个侮辱。要说手机,现在谁买国产的啊,样子是漂亮,不过质量比国外还是差一截。有两个同事,以前都买的是康佳的手机,后来要把充电器带到公司来充电,因为电池一天都管不到。后来换成了PHILIPS的,一个星期充次电吧。我弟弟的MOTOROLA的手机都用了5年了,T189,充次电大概还可以管两天。要说彩电,SONY贵翔的那款真的是很好,不过29寸的要6000元(2004年)。海信的要3000元,不过连800X600的方式字符都看不清楚,还吹什么1080P。前几年看到一款TOSHIBA的冰箱,全黑的外壳,非常漂亮,不过要10000多块。不是别人败退,而是我们消费不起。从国外买条生产线,就说自己可以造芯片了,丢不丢人?
回复
引用
举报
峰行天下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0帖 | 48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33
注册:2005年12月15日
发表于:2006-03-12 15:33:00
7楼
自控并不难,难的是自己的自信心,只要敢学,尤其是年轻人,什么都能学会学好的。
这是我欣赏的一句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ysx317
关注
私信
精华:2帖
求助:0帖
帖子:36帖 | 1018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672
注册:2004年10月31日
发表于:2006-03-12 17:25:00
8楼
TO: mingle:
一说技术超过了日本你就心里难受,凭你那点水平你还敢代表搞自控的?我说的是连铸机结晶器液面控制而不是说结晶器,你看清楚了再发言,这个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那也是吹出来的吗!
至于不懂自控中的许多名词你认为就不能搞自控吗?那你确实是少见多怪了,对于书呆子来说学多少都干不成大事,对于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成天在哪儿骂爹骂娘、骂自己国家的人,他没有任何动力去努力工作,去创新。什么叫创新?什么叫突破?这往往不是靠懂得几个名词就能做出来的,我们前不久完成的中海油国家863核心攻关难题中的一个项目,就是机械、液压、自控、传感等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已经完成了国家验收,这可是美国封锁的项目,其水平决不在美国之下,已经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将在5月份在美国亮相参展。这又是吹牛吗!我明确的告诉你,中国有一大批爱国的高水平的知识阶层在努力工作,他们将不断推出敢向世界挑战的各种高技术,中国已经觉醒,中国的发展是谁也挡不住的。几个跳梁小丑的螳臂挡车能阻挡中国的发展速度吗!
回复
引用
举报
数控+系统
关注
私信
精华:1帖
求助:0帖
帖子:57帖 | 404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888
注册:2005年12月21日
发表于:2006-03-12 17:41:00
9楼
支持 mingle!
回复
引用
举报
自信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1帖 | 71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25
注册:2005年7月28日
发表于:2006-03-12 18:36:00
10楼
mingle说的好,我顶
回复
引用
举报
mingle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40帖 | 33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533
注册:2004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6-03-12 22:44:00
11楼
不是我一听说中国的技术超过了某国就不高兴,而是我这人对人对事比较认真,不喜欢吹牛。别人都用火车了,你还说你的马跑得快。我也是大型钢铁厂的自控人员,我们这也有很多项目申请了专利,还全国各地去展览。但我们知道就那么回事。和国外的差距我就不说了。我国每年审批的新药上万种,美国审批的只上百种,那是不是可以说,我国的新药研制能力超过美国?我并不是没有自信,但光有一腔热情有什么用。过去我们创造的超英赶美,大办钢铁,砸锅炼铁,结果炼的是废铁。不下一番苦功,就能赶这个赶那个,那真是上天都觉得不公平。往往是书读得越多,知道的东西越多,就觉得不懂的东西越多。靠点小聪明,搞了点成绩,就夸大到把日本技术赶出中国,这回又把美国技术赶出了中国。那美国和日本不知道把中国技术赶出了多少遍。我总认为有钱人穿着很普通,内行的人往往比较谦虚。做人还是低调的好。
萨达姆还不是幻想会来次人民战争,结果美军如入无人之境。平时把人当奴隶,需要卖命的时候才想起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慷慨赴死。30到40岁的人,知识丰富,经验足,是我国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将对爱国有个成熟的看法。不允许他们说话,还要他们努力工作,他们能主动去创造吗?刚出校园的学生也许比较冲动,满腔热情,对爱国的理解还在中学的课本上,好在他们的知识不多,经验不足,还成为不了技术的决定力量。等到他们30岁了,他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对爱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中国并不缺人才,而是人力资源的滥用,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用。中国觉醒之后的发展的确是无可限量,但问题是现在中国还未觉醒。
回复
引用
举报
毕庆民
关注
私信
精华:21帖
求助:5帖
帖子:584帖 | 522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10489
注册:2005年6月13日
发表于:2006-03-13 08:09:00
12楼
世界很小,我们都是一家人.
技术无国界,大家互相学习.
我华夏之现状我等无法回避,是现实.改变需要大家努力!
上层的政策是阻碍技术提升的因素.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
日本的制造业和电子业确实超前我们几十年,但不是全部!
我国现在基本是造假的王国,骗子的天下!日本也会造假,也有骗子!
我国的技术整体落后,但技术人员的水平不比国外的技术人员差,因为我们民族的整体智商很高!现状是国家造成的.
不能再说了...
回复
引用
举报
周公
关注
私信
精华:10帖
求助:0帖
帖子:119帖 | 5549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6446
注册:2002年11月26日
发表于:2006-03-13 09:19:00
13楼
吹的是不少,要说一点没有可就太绝对了。
回复
引用
举报
乐此不疲
关注
私信
精华:3帖
求助:0帖
帖子:48帖 | 548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795
注册:2005年1月14日
发表于:2006-03-13 09:30:00
14楼
我们不可能在某一天醒来,发现我们的国家,已全部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只能是一点一点地追,一步一步地赶。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应该为我们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超越而欢呼,而不是找出种种理由去抵毁他。
mingle说:“从国外买条生产线,就说自己可以造芯片了,丢不丢人?”我不知道他是孤陋寡闻呢还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请看事实!
一,2001年3月,经过17个月的开发,我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在中星微电子公司开发成功,实现了我国芯片产业研发的零突破。随后,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中星微电子又陆续开发出“星光2号到5号”,一共5代产品。在研发取得突破的同时,中星微电子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累计出口超过5000万枚。
二,2005年11月15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来自中国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第一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在美国上市。经过6年的努力,中国不但在多媒体芯片领域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到目前为止,中星微电子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已经取得500多项专利,产品覆盖了美、欧、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预计2005年销售额将超过8亿元人民币,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芯片行业领导者。
三 中星微的6年史
从几个人的小公司,成长为今天的世界知名企业,中星微电子仅仅走过了6个年头。
1999年10月,邓中翰、张辉等4人从美国硅谷回国创办中星微电子,并吸引了信息产业部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参股;
2001年3月,中星微开发出国内第一款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百万门级图像处理芯片;
2004年2月,中星微成为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MIPI)惟一的中国芯片厂商;
2004年12月,中星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占据世界计算机图像处理芯片领域市场份额第一位,超过60%;
2005年3月,中星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11月15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第一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当有些人在无病呻吟“祖国啊,你不要逼我移民!”时,当有些人在叹息“我们的制度不利于创新与超越时”,邓中翰、张辉等4人从美国硅谷回国创办中星微。
回复
引用
举报
星星上海
关注
私信
精华:1帖
求助:0帖
帖子:33帖 | 445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654
注册:2005年12月23日
发表于:2006-03-13 09:33:00
15楼
支持mingle,我最近想代理一款日本的产品,那着样本去了很多家国内的同类产品的制造厂(因日本想从国内进口配件).可国内的厂商看到样本以后没有一个说能做,晕啊.
回复
引用
举报
利刃
关注
私信
精华:2帖
求助:0帖
帖子:56帖 | 426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617
注册:2005年12月26日
发表于:2006-03-13 14:56:00
16楼
大家努力!!!一直抗外,特别是日本这个卑鄙的民族!!!!
回复
引用
举报
mingle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40帖 | 33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533
注册:2004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6-03-13 20:58:00
17楼
http://gp.stock.163.com/05/0915/16/1TN2RINU00121AS7.html
年度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发展报告
http://gp.stock.163.com 2005-09-15 16:30:04 来源: 经济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国务院于2000年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力争使我国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
近几年,凭借巨大的市场需求、较低的生产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稳定的经济发展和优越的政策扶持等众多优势条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由集成电路产业带动下的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数字化3C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孕育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市场是我们的,技术却是别人的!中国有自己的CPU,但中国每年上百万的手机消费市场上用的CPU却是英国设计的(ARM的CPU),今后中国每年的机顶盒和高清晰数字电视的市场份额也将达到上百万台,而现在的系统雏形选用的CPU都是MIPS和IBM的。中国除了投入巨资设计自己的“争气式”CPU外,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技术?中国的集成电路和国外的先进水平到底相差多远?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些都值得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决策者及政府的决策部门思考。
为全面了解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建设国家集成电路IP公共服务平台,并为政府制定未来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委托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进行了本次抽样调查。
市场开拓制约企业发展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面临的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是市场的开拓,其次是人员和资金。大多数IC设计公司在开发、预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包含市场定位、技术以及新的投资问题。
调查显示,61.8%的回复企业认为现阶段发展我国集成电路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技术水平,41.8%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大关键人才的引进力度,30.9%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29.1%的企业认为应该集中资金扶持关键项目。
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一是由于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成熟的市场运作还没有形成。例如,很多国际性大公司都拥有针对大型系统的全套的解决方案,国内的设计公司往往只能提供其中的个别功能芯片,对于周边的芯片组,则需依赖其他大公司的产品,产品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因此新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开拓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
二是整机厂商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也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薄弱的环节。国际上有许多专门衔接整机厂商和集成电路设计厂商的公司,他们一方面熟悉整机厂商的需求,向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和产品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为整机厂商提供成熟的产品方案,推荐最新的集成电路产品应用。国内缺乏类似的单位或者机构,特别在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的情况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机构可以成为联结整机厂商和设计企业的关系,对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是资金薄弱使设计企业缺乏后续动力。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寻找资金的难度加大。整机厂商是设计企业可能的新的投资来源之一。然而,目前国内的整机厂商对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信任程度还有待提高,他们对国产芯片的品质、性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交货的情况信心不足。
四是人才制约设计企业的发展。我国IC设计公司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自身的技术水平偏低。国内企业的工程师经验不足,缺少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整体水平跟国际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回复
引用
举报
mingle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40帖 | 33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533
注册:2004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6-03-13 21:06:00
18楼
加快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一)鼓励和引导新产品的研发
协助、引导企业进行市场的选择、产品的前瞻性研究、寻找市场空隙,支持有价值、有前瞻性、有潜力的IC设计公司寻找资金来源。
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领域,而射频、模拟的高端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这部分技术在产品架构中属于高附加值的。尤其是我国手机、便携机等移动设备市场发展迅猛的今天,发展本国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技术,进行该方面产品的研究,对于我国民间消费、军事、航天事业具有深刻的作用。
组织相关产业领域的SoC/IP产品的研发,引导产业走向,为产业的理性发展奠定基础;联合产业内相关行业的企业,成立相关嵌入式实验室,成立产业联盟,促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形成。
(二)抓住SoC发展的契机,大力推广IP核技术
目前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芯片系统已经逐渐朝SoC发展。SoC是一个微小型系统,它的出现将整个电子整机的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中。由于SoC是面向特定用户的、能最大满足嵌入式系统要求的芯片,因而可以提高整机系统的性能,同时也可以降低功率消耗和芯片的面积,以及缩短上市时间,尤其适合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如手持设备、信息家电等,因此全球各个主要科技国家都积极地投入研究。
SoC的发展将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密度、灵活的网络联接、轻便的移动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等需求。实现SoC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从ASSP走向SoC,一种是将CPU、DSP放进PLD或FPGA中支持用户实现SoC。不管采用哪种做法,必须解决的课题是发展IP或取得IP使用权。
回复
引用
举报
mingle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40帖 | 33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533
注册:2004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6-03-13 21:13:00
19楼
(三)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各地公共服务平台已有资源,
回复
引用
举报
mingle
关注
私信
精华:0帖
求助:0帖
帖子:40帖 | 337回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533
注册:2004年4月29日
发表于:2006-03-13 21:16:00
20楼
拒(被屏蔽)绝(被屏蔽)盗(被屏蔽)版(被屏蔽)工(被屏蔽)具
自从我国加入WTO,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正逐步的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也陆续出炉。使用(被屏蔽)盗(被屏蔽)版(被屏蔽)工(被屏蔽)具,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声誉,阻碍国外先进技术向中国的输入,而且对于使用(被屏蔽)盗(被屏蔽)版(被屏蔽)软件的公司来说,缺乏技术支持,影响产品的面市的时间。目前国内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区域性公共服务设计平台,包括各种EDA设计平台、相应的硬件设施,有些还拥有IP核,SoC开发平台等资源,广大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只需支付低廉的租金就可以使用到先进的设计工具,利用平台的硬件设施,从而还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技术服务支持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已有资源,合法的降低设计成本的投入,缩短产品的Time-to-Market。
(四)推动设计企业和代工厂互动
一般而言,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初期,芯片代工厂与设计服务团队的支持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目前又以中小型规模的IC设计企业为主,有经验的设计服务部门所提供的IP核、设计工具以及设计环境搭建技巧,都将有助于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因此目前国内超过半数以上的设计企业选择将产品在境外代工。然而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境外代工企业往往沟通较为不便,很难做到实时调整产品计划,而且由于境外代工企业通常对批量的要求较高,这对以通信领域芯片为主要设计对象的企业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比起消费类芯片,这类芯片的批量通常较小,无法达到境外代工企业的要求,而这类芯片对工艺水平的要求又较高,此外境外代工的高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实际上导致上述问题的最大症结在于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而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市场环境绝非朝夕之功。另外由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强劲复苏,全球芯片代工产能全面吃紧。在优先大客户的原则下,中国内地的许多设计企业不得不推迟产品上市日程。
(五)推动设计企业、整机厂商互动,完善产业链
虽然目前中国拥有巨大的IC需求市场,但是本地IC设计企业还是面临市场问题的瓶颈,设计企业和整机厂商之间缺乏互动,整机厂商对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信任度有待提高。目前,国内设计企业的能力已经很大程度的提高,某些产品已经进入国际竞争市场,而国产IC的成本低,价格上具有优势。所以增强设计企业和整机厂商的互动,逐步增进他们之间的信任度,随着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的合作的深入,设计企业的业务可以逐步扩展,从而效益上保证了自身的发展的延续性,而这一点,也是整机厂商所乐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后续服务和升级延续性。
(六)组织中立,公益性的平台性机构,协助企业推广产品
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人员规模大部分都不大,组织各条产品链上的中立、公益、专业性的平台性机构,协助企业推广产品,从而企业可以将人力投入到连续性的产品升级研发中,保证其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专业性的机构,从市场中可以搜集各种产品信息,产业走向,为企业的市场定位,提供信息支持。
(七)加强合作,加快培养全方位高级人才
人才是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制约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高速发展将是人才的短缺,人才的自身素质也是IP使用和交易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要建立一套全方位的人才培训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内外社会资源,帮助或者协助企业培养工程师、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复合人才。通过定期的组织行业、地区交流,技术、管理培训,为中国IC设计业培养不同层次的IC人才,增强国内IC行业的技术水平。
回复
引用
举报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给自动化行业应聘者的建议
[6935]
工控人在各地的生活成本有多...
[11454]
原创:工控书法论坛
[12563]
工控陕西老乡聚会了!!
[6391]
给中年工程师的真诚忠告!
[10514]
工控行业究竟工资有多高
[5619]
来动动脑筋
[4905]
客户问你怎么会有我的电话--...
[13249]
这是真的吗?-人社部第四批取...
[8368]
为什么说自动化是万金油!(谁...
[7367]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