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5-01-28 10:29:00
楼主
游中山陵
踏着先生的足迹而来,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近先生。
进得大门,便是先生的陵碑,高8.1米,宽4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做成,上书“总理孙先生之墓,中华国民党葬”,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是颜体。绕过陵碑,是392级石阶,一直通到先生的陵前。
拾级而上,392级的石阶,我没有停,一鼓作气走完,来到先生长眠的陵前,回头看看走过的石梯,方感受到吕延直先生的用意,每一段石阶,尤如先生生前革命的道路。先生的陵呈“钟”型,用意很明显,是警钟长鸣的意思,用来唤醒民众,完成先生生前未完的事业。1911年,武昌起义的暴发,辛亥革命正式开始,也宣告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结束,民国由此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1924年底,先生抱病应邀北上,去北京主持国民会议,1925年3月12号,因患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与北京,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后世警言。抬头看见陵墓上方的横批,“天下为公”四个字,是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写照,也耗尽了先生毕生的心血,
进入大殿,是先生的座像,是先生生前日本好友所赠,安然自得,凝望着脚下的貔貅城,也许只有此时,先生已没有了那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后忧的心情。进入内室,是先生的陵区,圆型的陵坑内,是先生长眠的汉白玉雕像,紫铜棺上,双眼微睁,笔挺的中山服,双手平放于腹前,伟人的神态我不敢去做评价,怕用词不确,亵渎先生,除了敬意我不敢去多想。我绕着圆型的陵坑转了一周,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先生,希望能有不同的感觉,可每次与先生的眼睛相遇,我都能感觉到全身的颤抖。
与朋友出来,站在殿外,遇到几个外国朋友正目不转睛的看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他们也许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方式去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他们也许会说“The world pertain to all”,但他们却无法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无法理解先生的苦心,也无法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苦难艰辛和流血牺牲。东方的红日已蓬勃升起,阴霾已经驱散,匆匆走过,进进出出,形形色色的人们,也有我,也许对这四个字已经淡忘,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走出陵外,突然觉得心情很沉重,若干年后,我们还能记住这段历史吗?还能记住那个穿着中山装,戴着帽子,拄着拐杖的老人吗?还能记住先生长眠于此的这片山吗?回过头望着青松萃柏掩映的紫荆山,我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愿青山常青,精神永存。
尚浩
草于二零零五年元月三号南京—上海列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