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单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潜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开出灿烂的鲜花,潜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一般有八步,每一步都有需要完成的实质内容,具体如下:
从理论上而言FMEA选择的风险项目一般是一个高风险的流程、安全目标、未标准化的作业标准或警讯事件。
在这个阶段FMEA团队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对研究的内容绘制流程图。小组绘制的流程图关系到风险改进措施的提出与落实,因此,流程图必须把各个系统、子系统都考虑在内,并做到精确性。
采用头脑风暴法查找流程的各个环节,系统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及失效会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确定严重度、频度、探测度的评分分值,可以采用5分、7分或10分。对每一个失效模式进行评估打分,通过计算风险值PRN进行排序,PRN= S(严重度)×O(频度)×D(探测度)。
按照风险系数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失效模式并寻找根因,一般是查找系统、子系统的内在原因。原因有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在FMEA中做根因分析时需要掌握有效根因的特征。
根据导致失效模式的原因进行流程的重新设计,新流程的目标是尽一切可能消除或降低失效的发生率,同时设计者也要认识到即使预防性设计或重新设计十分完善,失效仍将发生,应建立保护措施,减轻失效的影响。
在实施前需要明确5个问题:如何改进、何时改进、谁负责改进、在哪里实施改进以及如何将改进进行沟通?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流程、监测其有效性。通过实施新流程后,重新对其风险系数打分。有效则固化和推广。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