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的底层思维 点击:578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01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3-06-30 14:27:21
楼主

我讲数字化转型或智能制造时,经常讲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可以做为逻辑思维的出发点,也就是所谓的“底层逻辑”。有了这些底层逻辑,就可以避免被那些“纸上谈兵”的专家误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1、学会抓机会。很多人搞数字化的时候,总要讲些所谓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但在我看来,许多数字化技术用到的原理、思想和观念往往都是非常成熟的、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这些陈旧的方法之所以能够用来产生新技术,主要是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等客观因素发生了改变。人的主观作用是发现和抓住这些客观的机会,并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这样,就可以用简单、传统方法完成创新了。

2、学会变通。创新过程中,经常遭遇客观现实与主观需求的矛盾。比如要求花匠“养花不出烂叶子”。在这个段子里,“花会生烂叶子”是客观现实、“不出现烂叶子”是主观要求。当客观现实与主观要求产生矛盾时,不妨把主观要求变通一下。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前十分钟到办公室,看到烂叶子就剪掉,让别人看不到烂叶子”。这种思路,是创新常见的做法。我们推进数字化,往往不等于推进机器决策,而是推进人机协同决策。这就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

3、理解计算机的优势和劣势。推进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与人相比,计算机反应快、人反应慢;计算机不会算错、人会犯错;计算机没有私心,人有私心;计算机不会打盹、人会打盹;人类生命安全代价大,机器损坏代价小......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主要是用人类可以理解的方法,让机器去做。故而往往不需要过于复杂的算法。如果能够利用计算机的这些优势,实现决策的“又好又快”,也就容易创造价值了。

理解计算机的短处。理解计算机的短处,就是要发挥人的长处。计算机灵活处理意外突发问题的能力不如人类,信息来源也有相对的局限性。机器不容易完成的工作,可以让人来完成,或者机器帮助人来完成。所以,我们强调智能化、数字化,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机器代人,更多地是人机协同。因为这样做的技术可行性往往更好。比如推进“远程化”。

4、追求大概率的成功。当我们赞叹一个方法巧妙时,往往意味着这个方法只适合于特殊场景、不能广泛推广;也往往意味着这个方法是在条件不理想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在工业领域,一些真正好的方法往往是“笨办法”;计算机也适合用“笨办法”硬算。我们推崇的方法,应该是大概率成功的方法,故而尽量采用简单的笨办法,摒弃对巧妙方法的痴迷。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为“笨办法”的应用创造条件。比如,数据建模时,不要把学习方法搞得太复杂,而是要努力提高数据的质量。“养花不出烂叶子”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简单易行的方法。

总体上看,要做实事,一般不要迷信新的东西、巧的东西。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