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MAIC流程的指引下,团队成员对六西格玛的改善流程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从BR2锁扣产品试制至今,BR2锁扣在装配过程中出现销子脱落,造成锁扣不解锁,甚至锁扣解体,导致产品功能性的缺失, 平均脱落比例为15%,占所有不良比例的86.1%。
团队从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入手,结合销子脱落现象,将销子的推出力定义为衡量销子脱落的关键指标。后续所有环节,均以销子推出力为研究方法和项目输出,确定的具体指标为:销子推出力需不低于100牛顿。
团队对销子推出力的现状进行了测量系统分析,确保后续收集到的数据更加精确,从而减少因测量系统误差而带来的影响。由于推出力属于破坏性试验,采用量具研究的嵌套方差分析,测量系统波动小于30%,且分辨率大于5,说明测量系统符合要求。
团队对销子推出力的现状进行了过程控制研究和过程能力分析,过程控制无异常,但过程能力的PPK值仅为0.4,更进一步锁定改善点——提高销子推出力的过程能力,即提高销子推出力的PPK值。
团队结合产品结构和加工工艺,研究生产环节中各个工位对销子推出力的影响,从而锁定关键工位是OP10销子外壳压铆工位和OP40压铆工位。
由于OP10和OP40这两个工位对销子的加工方向相反,团队对两个工位加工后的销子推出力进行了抽样检验,并运用双样本T检验,从而确定OP10工位对销子推出力存在正面影响,而OP40工位对销子推出力存在负面影响。团队的改善方向细化为提高OP10工位的销子推出力,同时减小OP40工位的反向影响。
在团队成员收集到的15个潜在因子中,“设备误操作”“员工未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等6个潜在因子属于不符合标准化作业。团队成员在确认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情况后,排除了上述6个潜在因子的影响。
针对其余9个可量化衡量的潜在因子,团队成员根据潜在因子的特性,对连续型数据因子和离散型数据因子,分别进行一般线性模型、T检验和回归分析,以及根据各种方法得到检验P值。
团队成员确定关键因子后,进行DOE试验,寻找出三种因子的最佳组合方案。
结合三种因子所存在的具体状态,分别对三种因子进行水平设定。OP10压铆工装角度设置“36°、45°、60°”三个水平状态,OP40压铆工装压铆面积设置“大、小”两个水平状态(以工装R 角6.25mm和R角6.75mm作为区分),销子端面工艺圆角设置“有、无”两个水平状态。
团队成员根据三种因子的水平设定,进行一般全因子设计,并得出三种因子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其中,OP40压铆工装压铆面积小,销子推出力大;销子端面无工艺圆角,销子推出力大;但是OP10压铆工装角度在试验区间呈现近似二次函数的曲线,并与另外两个因子存在交互影响,需要进行响应曲面分析。
团队成员对OP10压铆工装角度进行响应优化,拟合出最佳角度为48.89°,考虑到机加工难度和成本,将最佳角度定义为50°。
经过上述试验设计,三种因子的最优组合方案确定为:OP10压铆工装角度为50°,OP40压铆工装截面积小(工装R角6.75mm),销子端面取消工艺圆角。
团队成员将三种关键因子的最优组合应用于生产后,销子推出力的过程能力PPK值上升至1.73,销子脱落现象未再出现,年节约材料报废成本及人工成本61万元。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