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 PLC 市场:传统与新兴交织,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点击:21 | 回复:0



虫洞资源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帖 | 0回
  • 年度积分:56
  • 历史总积分:56
  • 注册:2025年8月19日
发表于:2025-09-02 10:02:02
楼主
在工业自动化的庞大体系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占据着核心地位,堪称工业设备的 “大脑”,负责精准控制与协调各类生产流程。步入 2025 年,中国 PLC 市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技术快速革新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诸多新态势与新特征。深入剖析这一市场,对相关企业制定战略、投资者布局方向以及产业政策的合理规划,都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一、市场规模:稳健增长,增速可观

近年来,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迅猛发展,为 PLC 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2024 年,中国 PLC 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176.6 亿元,同比增长 14.45%,彰显出市场的蓬勃活力。进入 2025 年,这一增长趋势得以延续。从需求端来看,多个行业对 PLC 的需求持续攀升。在新能源领域,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量保持稳定增长。以风电为例,2025 年上半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显著,这直接带动了 PLC 在变流器、储能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因为这些设备需要 PLC 进行精准的控制与监测,以保障电能的稳定转换与存储。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随着电网智能化改造的加速推进,对具备高可靠性、高精度控制能力的 PLC 需求大增。电网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系统等,都离不开 PLC 的支持,其能够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控制,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效率。
再看市政工程领域,污水处理项目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多。为了满足环保标准,污水处理厂需要对处理流程进行精确控制,PLC 能够根据水质、水量等参数,自动调节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据相关数据预测,2025 - 2027 年期间,PLC 整体市场规模将保持正增长,复合年增长率有望维持在一定水平,到 2027 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得益于现有行业需求的稳定释放,还受益于新兴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对 PLC 的需求正逐步显现,为市场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竞争格局:外资主导,国产加速追赶

长期以来,我国 PLC 市场被欧美品牌和日系品牌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在中大型 PLC 市场,由于其工艺复杂,对产品安全性和抗干扰性等要求极高,西门子、罗克韦尔等欧美品牌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占据了垄断市场地位。例如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这些外资品牌的中大型 PLC 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其产品能够满足这些行业对高精度控制、高稳定性运行的严苛要求。然而,近年来国产品牌发展势头迅猛。在小型 PLC 市场,国产品牌凭借高性价比、灵活的业务模式以及针对特定行业开发定制化机型的能力,实现了行业渗透率的显著提升。以汇川技术、信捷电气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在小型 PLC 市场已占据一定份额。它们通过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开发出价格亲民、功能实用的小型 PLC 产品,并提供快速响应的本地化服务,赢得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在中大型 PLC 市场,虽然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但国产品牌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中控技术在石化、电力行业成功实施了多个标杆项目,逐渐在该领域站稳脚跟,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随着国产厂商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国产化的大力支持,预计未来几年,国产中大型 PLC 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在关键领域实现对外资品牌的逐步替代。

三、驱动因素: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

(一)政策推动国产化进程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为 PLC 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工信部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关键工业控制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 40% 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促使本土 PLC 厂商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满足国内市场对国产化设备的需求。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补贴政策,进一步向本土供应商倾斜。例如,部分地区对采用国产 PLC 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国产 PLC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国产 PLC 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二)新兴行业需求爆发

新能源、半导体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 PLC 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各大车企纷纷加大产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上,从电池模组的组装、电机的制造到整车的总装,都需要大量的 PLC 进行精准控制,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半导体制造行业,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光刻、蚀刻、封装等关键工序,对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PLC 作为核心控制设备,能够保证这些工序的精确运行,其需求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大幅增长。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也离不开 PLC 的支持,PLC 负责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动作顺序等进行精确控制,实现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作业。这些新兴行业对 PLC 的性能、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 PLC 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

四、技术趋势:智能化、开放化、集成化

(一)智能化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PLC 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智能 PLC 能够通过内置的智能算法,对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例如,通过分析设备的运行数据,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护,避免生产中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能耗优化方面,智能 PLC 能够根据生产工艺的实时需求,动态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同时,智能 PLC 还具备自适应控制能力,能够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策略,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二)开放化兼容

为了打破传统工业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交互,PLC 在开放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如今的 PLC 能够兼容 EtherCAT、Profinet 等主流工业以太网协议,方便与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连接与通信。在一个自动化生产线上,PLC 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协议,实时获取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如温度、压力、位置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机器人和其他执行机构进行精确控制,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协同运作。这种开放化兼容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和灵活性,为企业构建智能化工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集成化发展

PLC 的集成化趋势愈发明显,一方面,它与伺服电机驱动等功能实现一体化集成。这种一体化设计减少了设备之间的连接线缆,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故障点,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集成化的设备在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更加便捷,能够有效缩短项目的实施周期。另一方面,PLC 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集成也在不断深化。通过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PLC 可以实现设备数据的远程传输与监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诊断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

五、应用领域拓展:新兴领域成增长新引擎

(一)新能源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在新能源领域,除了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外,氢能装备制造和新型储能系统对 PLC 的需求增速尤为显著。在氢能装备制造中,氢气的制取、储存和运输过程都需要精确控制,PLC 能够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稳定运行。例如,在水电解制氢过程中,PLC 可以根据氢气产量、纯度等指标,精确控制电解槽的工作参数,提高制氢效率。在新型储能系统方面,随着国家对储能产业的大力支持,各类储能项目纷纷上马。储能系统中的能量管理、电池均衡控制等关键环节,对 PLC 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PLC 能够根据电网的需求和电池的状态,快速、准确地调节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保障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预计在 2025 - 2030 年间,氢能装备制造与新型储能系统相关的 PLC 市场规模将实现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较高水平。

(二)智能交通领域潜力巨大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PLC 在该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在城市轨道交通中,PLC 用于控制列车的运行、车站的自动售票系统、门禁系统等。它能够确保列车按照预定的时刻表精准运行,实现车站设备的自动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乘客的出行体验。在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中,PLC 可以根据车位的占用情况,自动控制道闸的开关,引导车辆快速找到停车位,同时实现对车辆信息的自动记录和收费管理。随着智能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PLC 在该领域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释放,成为 PLC 市场新的增长点。

(三)环保领域应用逐渐深入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提升,PLC 在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领域的应用持续增长。在污水处理厂,PLC 通过对各种处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实现对污水的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处理流程的精确管理。根据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PLC 能够及时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在废气处理方面,PLC 可用于控制废气处理设备的运行,如脱硫、脱硝、除尘等设备,实现对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领域对 PLC 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推动 PLC 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2025 年的中国 PLC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为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国产厂商仍需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企业还需紧密关注新兴行业需求,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方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