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2
IIoT带来的效益
谁有能力留在企业内部?
IIoT目前实现的主要价值,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
IIoT通过打通设备、产线和运营,实现提质增效,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能力。
不过,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升。
IIoT还有潜在的二阶效应和更高层次的影响。
查理·芒格讲过的一个故事,把这个二阶效应说得很透。
“以前我和巴菲特做过纺织品生意,生产的是低端的纺织品。有一天,有个人对沃伦说,现在发明了一种新的纺织机,我们认为它的效率是旧纺织机的两倍。巴菲特说:天哪,我希望这种新机器没这么厉害~~因为如果它确实这么厉害的话,我就要把工厂关掉了。他并不是在开玩笑。因为,更好的机器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但最终受益的是购买纺织品的人,厂家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芒格和巴菲特经营的纺织厂,没有能力把生产效率带来的收益留在企业内部。
大多数时候,在各类先进技术面前,我们常常会聚焦于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并将它等同于企业即将完全分享的“蛋糕”,却忘了从商业经营的角度进行“二阶效应”分析,分析由此可能带来的商品过剩、激烈竞争等因素会使得这块“蛋糕”最终落入消费者或者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手中。
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抓住“订单”、“质量”和“交期”等核心要素,解决关键痛点、细化应用场景,帮助企业提升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就能带来经济效益。然而,各类先进技术,往往都伴随着潜在的二阶效应。对于IIoT而言,企业的商业经营能力决定其能否驾驭IIoT带来的提升,将效益留在企业内部。
就像前段时间,在“互联网+”炒作热潮中,无论是何种行业、何种公司,只要“触网”,提高传统行业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效率,似乎就已经站上了“人生巅峰”,吃到了互联网的“万亿蛋糕”。甚至就连一些专业机构,也忘记了互联网行业的“马太效应”,用户天然会向腾讯、阿里等巨头集中,而没有独特“护城河”的传统企业,就算+上互联网,也不能挽救其在行业竞争中的孱弱能力,于是市场份额也只会被大量侵蚀。
退潮之后,传统企业转型成功者有之,数目寥寥。
工业互联网的江湖之中,一名名选手骨骼清奇身姿矫健,“对着工业企业家里的牛,大谈特谈这匹马的病该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