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不是“替代”人而是用好人
“制造的智能化将或多或少从集中走向分化,这也要求对社会技术体系进行全新设计,将人充分地融入到这一全新的网络化生产当中。”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生产设备与结构技术研究所(IPK)所长乌尔曼认为“工业4.0”是“以人为本”的战略,因为未来亟需的是一个快速、精准、柔性、强劲、虚拟、以人为本的生产。在探索一个“可以适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的海尔集团走的是“人单合一的模式”,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机器换人”是智能制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他希望能“让员工成为创业者,而不是执行者”,在“自身工作做到极致、各司其职、各成领导”的“群龙无首”下得到“天下治也”的结果。
“要培养下一代的制造业的话,就需要更好地培养这样的制造业人才,所以这就是关于机会的一个重点词。”DELL集团副总裁CharlaSer-bent十分关注未来制造人才。在圆桌对话上,她把“机会”作为“智能制造”的概括次,而“人才”又被拿来作为“机会”的重点词。
中国“智造”路径必须是“原创”但合作必不可少
未来的中国智能制造绝不是“德国工业4.0的翻版,或者“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的翻版”,中国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与欧美等国家情况不同,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我期待中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乌尔曼说,面对各个企业水平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复杂的现实,“步子放慢,等一等落在后面的企业”是中国工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若想成功,我们必须将重点的领域进行互联互通。”乌尔曼在论坛上说,“第一是生产技术,机械工程和,二是管理,物流和工作设计。三是电气、电子和微系统工程,最后是信息通信技术,这都将助力数字技术的发展。”
就在今年6月,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和南京市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南京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8月份,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在南京江北新区建成。12月5日,研究院在宁签约第一个合作项目,并与南瑞集团达成一揽子智能制造升级协议。7日下午,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还将举行揭牌仪式。“之所以在江北新区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就是希望依靠这一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政府合作,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实现数字化生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乌尔曼把这一合作看作是“”计划和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德研究所的展示中心里,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演示,这里中国制造2025也是我们技术合作的实验平台,这里的培训中心,还将培训一批中高管理层,重点关注变化管理,以及和一线工人的互动学习。”
中国“智造”要抓好“技术”用好“战略”
在尤政看来,在中国智能制造这条路上,“核心技术”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我们中国制造2025要提供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各层次的人才”。尤政说,“我们寄希望于我们在创新上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在卓越的工程师的培养方面做出贡献,用中国的创新,用中国的质量让全世界感觉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给出了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路径”。“我们要把创新作为我们的驱动力,打好我们的基础,实现优质制造,同时,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作为侧翼,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这个十年当中,迈出从大到强坚实的一步。”面对中国企业发展现状,他建议“处在2.0企业的要赶紧补上2.0里头的事情,处在3.0企业,把技术和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到我们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上,4.0,要在一部分企业当中,让他引领制造业的发展,让所有的制造业去看到,这是一个方向。”朱森第说,“把4.0里头的技术成熟的,应用到3.0阶段的企业里头,把4.0和3.0里头成熟的技术,应用到2.0阶段的企业里头,这样我们就有可能。”
“到2020年,全球互联设备加起来会达到500亿台。”德国电工委员会(DEK)主席罗兰德·本特认为,“这将给工业界带来无限的机会。”智能时代的来临,重塑了产业导向、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改革,一条全新的凌驾原始之上的商业生态似乎正在改变与之相关的一切。智能制造是创新创业的高端“风口”,抓住趋势从内到外的转型升级,或许才是企业“凌虚御风”的正确姿势。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