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海尔针对不同类别产品,打造出了一条又一条可柔性选配产品、扩展加工能力、换模响应需求的自动化生产线。
海尔的工程师们将几百个产品零件简化组合成几十个通用化和标准化的不变模块、和个性化的可变模块,并在前工序上实现智能自动化、零停线换型,在物流上实现柔性无人智能配送,在总装上长线变短线、实现高柔性定制。
从来料进料到核心零件制造,从组装成型到进水检测,从整机搬运到装箱下线,几乎全部由机器自动实现,人工参与度低,自动化程度很高。
在准确获取用户定制信息后,无人值守的智能化生产线就可根据用户定制信息进行自动检索、自动换模。而外壳智能配送线颠覆了传统的工装车运输方式,在行业首次实现全自动无人配送、点对点精准匹配。
最后,全球领先的“装配智能机器群”,通过设备高精度作业,实现生产效率及产品性能的大幅提升。
这些都是一流生产技术、设备的硬件支撑,以实现绿色、节能、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
最后,在智能工厂之外,海尔通过大数据平台、个性化定制平台、ERP等智能信息互联平台,支撑智能互联工厂实施。同时打破组织边界,将企业整个生产现场都纳入到管理网络中。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生产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对接,零库存、零浪费的精准供给。
海尔互联工厂模式的发展目标是:在内外互联、信息互联和虚实互联三大互联下,前联研发、后联用户,持续迭代,通过打通整个生态价值链,实现用户、产品、资源、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
全球超千万的用户将全面参与到海尔白色家电的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用户自己决定自己需要的产品,不仅实现产品生产销售周期减半,还将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最终满足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
而整个工厂通过信息互联、数据积累及大数据分析可实现针对不同的订单类型和数量,自动优化调整生产方式,建立起一个互联工厂生态系统。
其本质是通过“互联网+”定制,将用户碎片化需求进行整合,快速灵活地对市场反应,降低运营成本;让工厂生产由为库存生产,转为为用户创造服务。最终拓展了产品的价值空间,实现价值增长。
海尔最早的沈阳互联工厂,就做到了一条生产线从原本支持20多个型号到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节拍缩短到10秒一台,订单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成为了目前全球冰箱行业生产节拍最快、承接型号最广的工厂。
而到了去年的佛山互联工厂,一台互联洗衣机从下单到下线,最快可在2个小时完成。这样的定制速度是在整合上游供应链、让零部件实现模块化的基础上完成的,以模块配置完成迅速智造。
毫无疑问,海尔已经建成投产的几大互联工厂,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也是“工业4.0”、“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的典范。
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探索
今年10月,海尔在青岛黄岛又建成了最新的第8家互联工厂,这次生产的领域扩展到了商用中央空调,包括离心机、螺杆机、模块机、多联机、风管机等多种型号的中央空调产品。
商用与家用中央空调在现代智能家装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市场需求增长空间较大,也是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蓝海”。海尔1993年就进入商用中央空调领域,是非常资深的中央空调研制者。
近年来海尔独创的磁悬浮轴承系统,运动部件完全悬浮无摩擦运行,结构振动低,运行噪音低,不像其他机组需要减震降噪安排;产品无油运转,免除润滑油,机组能效提高8%以上;启动之前无需预热机组,而可靠性更高,运行寿命是普通机组的两倍以上,可长达30年。
作为磁悬浮中央空调的鼻祖,海尔在以革命性科技创新完成对行业发展规则的重新定义之后,也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垄断的局面,实现中国企业在空调产业从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式变革。
海尔中央空调具有全方位的领先优势——2安低电流启动,使用380伏通用动力电即可,无需像其他机组需要专门配备10千伏高压电,带来大量外围设备附加投入。配管距离可长达1100米、落差适应范围可达110米,中央机组尺寸小,重量轻,布置非常便利,在单机占地面积、静音效果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海尔中央空调拥有行业第一的运转范围,可在零下23℃的超低温中实现制热,53℃的超高温下实现制冷,供热制冷快,完全可以满足各种严酷的运行环境。IPLV(C)综合能效比达到9.5,处于世界最前沿水平。
青岛中央空调新工厂投产后,将是全行业产品质量最优、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程度最高的先进智能互联工厂。这将使得海尔中央空调如虎添翼,生产出更先进、质量更严苛的新产品,服务社会大众。
更为重要的是,不止是海尔制造本身,现在海尔互联工厂已经成为了可以推广复制的新范式、新标杆,频繁接待外界的参观访问。
海尔自身已经形成智能互联工厂一系列标准化成果,为我国其他企业开展智能互联工厂建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显著降低各相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成本和时间,为我国制造业整体升级赢得宝贵的时间。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海尔成立了智能研究院,打造面向制造业输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开放平台,将孵化互联网工业的人才和模式,向整个行业输出海尔式创新,指导行业智能互联工厂建设规划和评价。
“中国制造2025”的可观未来
海尔是“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探索者和实践者,实现了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这一具有未来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也为整个行业乃至制造业树立了成功典范。
在实现“工业4.0”的道路上,德国有西门子,美国有GE这样的龙头企业,各国都希望树立竞争新时代的顶层标杆。
可见,中国目前发展和推广“智能制造”,需要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要在10年左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升级”,推广智能工厂成为最有力的战略驱动。而海尔的互联工厂模式无疑是制定整个家电业智能制造标准的重要参考和示范引导。
它的起点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行业带动系数大,更是正深刻地改变着制造模式、流程乃至整个制造业的结构,将有力推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海尔与“中国制造2025”,闯出一条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方向的模式,我们对此满怀信心。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