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观察---长征七号是不是工业4.0? 点击:168 | 回复:1



wayaj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6-08-28 13:23:53
楼主

    最近,关于工业4.0、智能制造的争论特别多:长征七号是不是工业4.0? 工业4.0是不是一场革命?钢铁行业首先要追求个性化生产吗?我觉得,产生这些争论的原因,部分是对理论的本质理解不深、容易陷入邯郸学步。

  为了阐明本质,首先用最简短的方式给工业4.0工厂下一个定义:

  理想的工业4.0就是: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经济性地生产定制化产品。

  这里,冒泡在自动化上加了一个(),意思是理想的状况应该是自动化生产线。与常见说法不同的是,我的这个概念不是用互联网、CPS等技术要素来定义的,很可能会引起争议。为此,需要说明一下。我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工业4.0的工厂应该以自动化流水线(工业3.0)为基础。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对上一次工业革命继承基础上的延伸:工业1.0是机器生产,工业2.0是机器生产基础上的流水线;工业3.0是流水线基础上的自动化流水线。按照这个逻辑,工业4.0应该是工业3.0的自然延伸、集成基础上的延伸,所以应该以自动化流水线为基础。

  这种认识可能引发的争议,是把“工业4.0”的外延缩小了;工业4.0的主流企业可能非常少:未必采用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方式,甚至也未必采用自动化流水线。

  把“工业4.0”的外延缩小是不是有道理呢?我们还是要看看现状:即便是在工业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不是所有的工业企业都用自动化流水线(工业3.0)组织生产。这些情况包括:特殊的产品(如科研设备、高档奢侈品)、体积特别大或特别重要的产品(特别是工程项目,如工厂的生产线、飞船、大坝等)。这些行业没有发展到工业3.0的阶段,恐怕未必适合延伸到工业4.0。另外,还有些3.0的行业未必需要升级到工业4.0,如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在零部件层面,更加重视标准化而不是个性化。

如果上述观点是成立的,则无论长征七号火箭的数字化设计水平再高,都不能算是以“工业4.0”的方式生产的。当然,其很多技术显然属于智能制造的范畴。

  长期以来,定制化和自动化流水线两种方式是共存的,却很少结合在一起。工业4.0的目标,是试图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导致两者难以结合的矛盾在于:流水线本身的成本是靠批量生产来摊薄的。所以,要实现工业4.0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大量的定制化需求、能够生产定制化产品的自动化流水线。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性、超越工业3.0。

  这样看来,转型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网络化、数字化的作用是提高了工业4.0的经济性。这一点至少体现在如下四点:

  首先,互联网扩大定制化的市场。如果没有互联网,个性化需求的收集就很困难,本质是增加了成本。

  其次,数字化保证了定制化生产的交货期。

  第三,信息集成和CPS解决了定制化的生产组织问题。

  第四,数字化、网络化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的维修维护问题。

在中国,工业4.0还有一个“异类”,这就是红领制衣。这个企业是在手工流水线而不是自动化流水线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同时具备工业2.0和工业4.0的双重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例子也可以看作“工业3.5”。

  在冒泡看来,工业3.0的极限应该是无人的自动化流水线。笔者认为:工业4.0的起步可以从手工流水线加个性化定制,终点是在无人的、全自动流水线上生产定制化产品。

  至于智能制造,在看来,可以用技术要素来定义: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样一来,智能制造的范畴比工业4.0要大得多,影响的行业也多得多。

  技术进步是以经济上的成功为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下,成功的路子有若干条,其共性是充分利用ICT技术,发现经济增长点。 




楼主最近还看过



潇湘琴话

  • 精华:1帖
  • 求助:0帖
  • 帖子:27帖 | 216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8492
  • 注册:2003年7月22日
发表于:2016-08-28 13:55:16
1楼

怎么理解都行,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以结果论目的,以目的做定义,什么都可以是,什么都可以不是。假如有一个公司商业有ERP、制造全自动化、实现生产数据的共享。亲亲,请告诉我,是否已经是工业4.0?其实讨论这些真的没意义,“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经济性地生产定制化产品。”,是大工业的要求,在工业革命时就开始实现,到现在仍然在继续。“经济性”在十八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要求肯定不一样,请问什么是经济性?按照这个定义,在工业革命时就已经实现“工业4.0”了。呵呵!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