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别把“智能制造”玩坏了!
中国人喜欢扎堆赶潮流,而现在最大的潮流非“智能制造”莫属。
君不见,各种大会小会上,“智能制造”渐成“主角”,各种媒体上,有关“智能制造”的报道也是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氛围下,如果搞工业的不谈几句“智能制造”,恐怕连自己都有点儿不好意思。
那么,智能制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搞智能制造?搞了智能制造企业就能跃过龙门吗?
说实话,以上的问题冒泡的<智能制造>回答过,但还得请有关专家详为解释。在这里,冒泡不揣冒昧,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对“智能制造”的看法。这个角度就是:留如果大多数企业都搞了智能制造,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了讲得更清楚,我们先来看一看《无锡日报》的一篇报道:智能工厂背后的喜与忧。
文章开头写到:晚上8时,在无锡市电子仪表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数十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工作,35米长的智能手机屏幕生产线只需要1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系统,每隔三秒就能生产出一块智能手机屏幕。公司董事长张健告诉记者,新投入的自动化生产线能节省人工50%,同时,生产的精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文章中还写道:无锡电子仪表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电子产品和组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德国西门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均有长期紧密的合作。
“去年我们公司业绩还不错,做到了270亿,增长了20%,我们的产量并没有降,但是我们的销售却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分析其中的原因,张健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企业综合成本的增加,员工工资每年都在涨,其次是智能硬件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上述报道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智能制造”节省了50%的人工,同时,生产精度和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可惜,没讲具体数字)。但从该公司去年的业绩看,营收270亿,增长了20%,产量没有下降,而销售却下降了8个百分点。
结合上下文看,冒泡怀疑销售下降8个百分点为笔误,应该是利润下降了8个百分点。如果这一怀疑成立,那就说明智能制造带来的人工节省和效率提高,并没有抵消企业成本的上升以及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可能带来的价格下降。如果不是笔误,确实是产量没有下降而销售下降了8个百分点,那就说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了,而智能制造对此并不能施加什么影响。
当然,以上分析有它的不准确性,因为文章中并没有讲企业是否只用了一条智能生产线。如果全部换成智能生产线,由于人工的节省以及效率的提升,是否能带来成本大幅度的下降?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以上的报道内容中得出大概的结论:智能制造只是解决了效率的提升和精度提高的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更不能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应该说,这个结果有一定的普遍性,至少从我看到的“智能工厂”的例子,主要是解决了效率提升的问题。那么文章开头我提出的问题就来了:如果只是行业中个别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提升了效率和精度,进而带来成本和品质上的优势。那么当大多数竞争对手都搞了“智能制造”,这种优势还会有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再引申一下,如果我们的企业简单地从外企那里“合作”来智能制造,会带给我们相对于外企“智能制造”的优势吗?
提出这样的看法,不是冒泡要否定智能制造。而是想说,在智能制造这条路上,我们不能赶潮流,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要把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智能制造结合起来做。否则,除了让跨国公司多赚点钱,我们得到的,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