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制造进入转型关键期,加速积累是中国制造业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唯一路径。因此,提升质量、打造品牌非常重要。推广智能制造,必须始终依靠创新驱动,将传感器推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图日渐清晰: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用30年时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全球第一方阵,这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始终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呼之欲出,其“点将”的10大领域不仅已成为股市关注的热点,也令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升级的方向更为清晰。
“互联网+”
加什么 怎么加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这不是把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发挥“乘”法的效果,让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来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互联网+”要想加的行业必须要数字化,要有基础信息系统,才能被“加进来”。
目前,我国物联网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先,移动互联网应用站在世界前列,以4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正重塑世界行业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发优势为智能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两者的融合却远远不够。
创新驱动
创什么 怎么创
业界公认,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中国要用10年的时间进入第二方阵,并用30年争取迈入第一方阵。”
内部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制造业,要追赶上同在升级的“德国工业4.0”,可谓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中来自三资企业占比较高,真正自主创新的较少。”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更为关注终端产品,而忽视了制造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领域的创新力和保障力,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
对此,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指出,要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变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