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除了娱乐,已经没有其他行业。不过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娱乐不会至死,娱乐只会重生。
——兔哥
今天又是周二,兔哥扯淡的日子,我们先来看几个数字。
2013-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开始奇迹般的崛起,平均增速为37.45%。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
2016年1-2月,中国电影票房两个月就突破112亿元,其中2月份票房近69亿元,首次超过北美市场成为全球第一。
1.除了娱乐业,已经没有其他行业
向毛主席保证,一年前,兔哥根本不知道什么叫IP,但今天它却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的商业现象,因为IP实在太火了。
上周我应邀去参加了一个影视制作和投资大咖们的小型闭门会议,分享一些自己对于影视IP行业的思考。
等会,兔子,你不是做工业互联网的吗?怎么改行搞电影了!
其实兔哥去参加这个影视会议,并不是因为我想涉足这个行业,影视行业再火爆,《欢乐颂》也不会找我去替王凯演的(兔哥整八次容估计都不行……)。
突然注意到影视圈,是因为我最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社会正在悄然开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它正在蔓延到整个中国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政治、文化、经济、教育…… 当然,也包含我们最传统的制造业,而影视行业的繁荣,其实只是这次变革的前奏。
这场变革,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泛娱乐化。
今天你会发现,不管是电影电视这种正宗的娱乐产业,还是以前一些跟娱乐完全不沾边的行业,都开始呈现出一种剧烈的泛娱乐化倾向。
从正宗娱乐产业来看,这两年最火爆的影视节目,比如《盗墓笔记》、《极限挑战》、《奇葩说》、《火星情报局》……这些纯娱乐属性的节目,在网上的观看量都轻松超过一亿次。
而以往那些艺术性为主,娱乐性为辅的影视节目,尤其是类似《走向共和》、《康熙王朝》这类历史正剧,几乎已经在中国荧幕绝迹了。
有趣的是,即使是以前完全不属于娱乐业的产业里,这个变化趋势也很明显。
学界的泛娱乐化
《财经郎眼》、《吴晓波频道》、《晓松奇谈》,这些火爆的节目后背的本质其实都是娱乐,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学术。以前青灯古佛的专家学者,如今每天都在忙着跑会、演讲、带着企业家出国旅游,这其实更娱乐圈明星走穴是一样的,每一场论坛,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娱乐秀。大家比的,不再是学术水平,而是谁更危言耸听,谁更吸引眼球。
媒体的泛娱乐化
今天不管是新媒体、省级卫视,还是传统报纸,都免不了经常卖个萌逗个比。甚至连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有时也无厘头的来个“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从董明珠到魏泽西,从快播到优衣库,每一次公共事件都是一次集体狂欢,你翻开今天的媒体,会发现所有的信息都在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无一例外。
连最最传统的制造业,也开始剧烈的泛娱乐化
关注雷军、董明珠、任志强这些人的新闻时,真的是在跟他们学习经商技巧吗?你只是在看他们今天又说了哪些尖锐出格的话,看格力小米的十亿元豪赌到底谁赢了,这跟00后去追逐TF Boys这类偶像组合其实是一样的,你只是在娱乐。
把华为的文章转了无数次,再加上几句“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之类的评论,真的是在深入研究华为的管理制度吗?你只是关心任正非在机场有没有排队,这跟狗仔队追拍明星其实一样的,你只是在娱乐。
天天看着各种“专家”忽悠工业4.0,呼吁工匠精神,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真的是在思考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吗?你只是不断寻找以前没听说过的新奇角度,然后欣欣然有满足感,然后第二天就全忘了……这跟听评单田芳的评书没什么区别,其实“工业4.0”就是当下工业圈最大的一个IP,它的衍生产品无数,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你只是在娱乐。
每周二在这里看兔哥扯淡,洋洋洒洒几千字纵观古今中外,你以为我是在跟你做灵魂上的交流吗?不是,兔哥从第一天开始的定位就很明确,我其实就是个在制造业混娱乐圈的,我迎合的一直都是这个泛娱乐化的趋势,所以我才会成为中国工业圈的第一个“网红”。我只是在用传播技巧变着法的让你感觉到获得新知识的满足,但其实你自己什么都没有思考过,你只是在娱乐!
模糊
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的行为方式也变了。我们的官员和企业家,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工程师,大家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更吸引眼球。
今天的中国,除了娱乐业,已经没有其他行业。
2.娱乐是偶然,也是必然
至于这个泛娱乐化的成因,我倒不认为是道德沦丧,主要还是技术发展和社会特性造成的。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到时人类交流的方式改变了
在古代,信息的传递必须要依靠交通来完成,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传递给你一个“会猎与江东”的信息,一定是期望一个“我们在江东见面”的结果,信息与行动总是相匹配的。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从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交通”和“通讯”被分离开来,空间不再是信息传播的障碍。我们用互联网把北京和西雅图两个地方连接在一起,使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为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
等等,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北京和西雅图之间可能并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信息需要交流!
互联网使信息能够脱离对应的行动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它对社会行动的实际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不是新奇而有趣。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开始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互联网把过剩的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没有实际用处但却能进行买卖的商品。这些信息将不再需要我们采取任何对应的行动,它们只供我们娱乐就好。
比如你天天都在看新闻,感觉自己很关心时事,那么如果我问你:
对于解决叙利亚冲突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
对于医疗改革和莆田系的治理你有什么计划?
对于解决中国经济下行、失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你有何高见?
对于台海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日本右翼崛起问题、朝鲜核问题、同性恋遭受的歧视、工匠精神的缺失,你准备怎么解决?
我可以替你回答——其实你什么也不打算做。
当然,你也可以像兔哥一样做自媒体嘛,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过主流媒体会先把你的意见淹没在相似的意见中,然后把这些意见的集合变成……还能是什么呢?……另一则新闻。
这样,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下一个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所以结果就是,我们不要费脑子去管行动的事了,我们娱乐一下自己就好了。
其次,电视和网络视频的产生,把信息内容呈现方式改变了
在过去,信息的远距离呈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文字。
公众人物被人熟悉,不是因为他们的颜值高,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演讲能力好,只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字深刻优美。因为那个年代,李白杜甫即使走在大街上,也没有人会认出他们是谁,所以科举才会只考文章,因为它太重要了。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读者在看的时候,是没有多少美感或归属感的,作者在读者心中也是很难建立起具象的魅力人格体的。而且在读书的时候,你基本是一个人独自面对文字,你的反应是孤立的,不会受到群体的感染和影响,所以你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去思考。
这些技术特性都导致文字的作者必须要逻辑严谨,言之有物,经得起读者的反复思考和推敲,一点糊弄不得。(这么看来,兔哥光是写文字还是挺吃亏的,不好糊弄,所以我决定很快把每周扯淡改成录视频节目,欢迎有兴趣的找兔哥合作~哎,不植入点广告真不是我性格啊……)
但是当电视和网络视频产生,这个情况就被根本上颠覆了,因为信息的呈现方式变了。
“电视”和“视频”都是用来“看”的,它们致力于为人类提供视觉的快感。所以理性的讨论不可能出现在视频画面中,因为在理性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什么好看的。思考是严肃逻辑,而电视和视频需要的是表演艺术,表演艺术真正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
在这种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下,娱乐就成了必然选择。
第三,就是中国历史阶段的特殊性
这个从文化产业来看就非常明显。
在过去,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艺术”,娱乐的功能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底层。我们熟悉的《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冰山上的来客》都是这类作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意识形态不断的淡化,按照正常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会在资本的介入下,变成艺术主导下的娱乐,意识形态放到底层。
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审查制度,这个处于底层的意识形态时不时会冒出来给你一拳,一些踩线的作品可能随时会被毙掉,这样投资人的钱就打了水漂。而且这个审查标准是由人来主观掌握的,浮动空间比较大,不好估量,所以为了确保投资安全,资本就更喜欢支持偶像剧、搞笑剧、综艺节目这种离艺术形态越远越好的作品。比如《盗墓笔记》、《奔跑吧兄弟》、《太子妃升职记》(即使太子妃这种纯娱乐类节目有时都会遇到广电的封杀,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面对的意识形态压力)。
在资本的催动下,当今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变成了“娱乐主导下的艺术”。这就使中国的泛娱乐化倾向格外的剧烈,用一个极短的时间,就从文化产业蔓延到了整个社会,甚至制造业。
不过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意识形态和艺术其实并不是非常矛盾的,前苏联和美国好莱坞众多伟大的电影都很好的把意识形态和艺术融合在了一起。但是娱乐与艺术却是存在根本矛盾的,我们看到众多中国导演每天纠结于拍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学者纠结做屠呦呦还是郎咸平,制造业纠结于闷头改进工艺还是追炒工业4.0,都是来自于这个中国社会泛娱乐化的内生矛盾。
3.口红效应
说到这里,如果你认为今天兔哥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制造业的泛娱乐化,感慨人心不古,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怎么可能!我就是制造业里混娱乐圈的啊!
对社会现状做道德审判,从来不是兔哥的逻辑,我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既然泛娱乐化是一种趋势,它就不是我们呼吁几声能逆转的,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在这个制造业泛娱乐化的趋势下,可能会出现哪些机会。
口红效应
我们都有一个普遍的感性认知,就是每当经济衰退时,人们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生活,都会通过各种娱乐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这就使所有行业都以追求娱乐为目标。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这些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萧条时完成了社会的泛娱乐化。中国在2012年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经济问题,2013年影视行业就奇迹般的崛起,也是这个泛娱乐化倾向的作用。
这种泛娱乐化下的新商业规律,在经济学上被称作“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s),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现象,也叫做“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美国的经济学家发现,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反而会飙升。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经济虽然不景气,但人们仍然会保持强烈的消费欲望,贵的东西不敢买,自然只能去买比较便宜的。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对消费者带来“心理安慰”,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自然就成了消费者首选。
口红效应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被提出,后面也被不断的验证。比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一开始,口红、面膜的销量就急速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这种“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都是在这个阶段迎来了大发展。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规律是,经济衰退,社会泛娱乐化时,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将被消减,房地产、汽车、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高端装备制造等等,这些行业即便有“中国制造2025”撑腰,有“工业4.0”忽悠,也都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它们是无力回天的。
同时,按照美国的经验数据来看,一旦泛娱乐化开启,人们的硬需求被廉价的软娱乐填补,所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的消费品、定制化产品这些代表“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商品,也会急速衰退。
你发现了吗,这跟国内许多人鼓吹的“消费升级时代到来”是完全相反的!泛娱乐化的开始,恰恰意味着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趋势被终结,这件事将从2016年开始发生。
新的机会
塞翁失马,福祸相依,泛娱乐化下的口红效应,其实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商业机会。
文化产业
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网络便成为最低成本消磨时间的工具,视频网站、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电影,这些花小钱消磨大时间的产业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繁荣。
服务业
日本经济衰退时,高档服装滞销,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火起来了。而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鲜艳色彩的衣服非常流行,并且铺子里把衣服改成短小和夸张款式的需求大幅增加。再就是格子铺,这种源自日本的二手商品潮流店铺,也曾在经济萧条时迅速风靡整个亚洲。也就是说,兼具“潮流+省钱”的服务业会兴起。
比如兔哥自己,我只是个扯淡的,如今却有很多企业家愿意花几万块让我陪他聊一两个小时,你以为我真的是在为他们做商业咨询吗?其实他们只是希望花点小钱赶个时髦,通过我从500多家创业公司提炼出来的新奇商业方法,用转型的希望来麻痹自己,排遣生意不好的苦闷。我之所以不像其他专家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吊儿郎当,因为我做的从来就不是2B的咨询生意,而是2C的娱乐生意,这是一个全新的业态,我把它叫做“娱乐制造业”
轻工业
经济衰退会让大量的中产阶级收入降低,这样首先被削减的是那种大消费,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但是这样人们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比如置办一些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买口红,看电影……同时,很多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危机宝宝”的出生就会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
这一切,都会导致特定消费情境的轻工业繁荣起来。
总结
总结起来,泛娱乐化趋势下,重工业会衰落,轻工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需求反而会增强。而能够迎来繁荣的产业,都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一、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
二、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
三、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
如果你做的事情刚好符合这三个特征,恭喜你,这将是属于你的时代。
4.像娱乐一样做工业
最后,兔哥想跟大家分享人类历史上一个很有趣的规律,就是科学跟文化不是平行的,而是交替牵引社会前进的。
科学大繁荣的时代,人们都忙着寻找新机会赚钱,文化就会衰落,知识分子就会感到孤独,中国的前三十年就是如此。
当科学停滞不前时,人们就开始用娱乐消减苦闷,文化就会大繁荣,今天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不过娱乐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坏事,因为娱乐会溶解我们被经验死死框住的思维,会让年轻人有机会获得上升阶梯,然后这个繁荣的文化就会牵引下一次技术革命。
我们从更远的距离来看人类的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前的10-30年里,都会有一次文化大繁荣,而最近的一次工业3.0发生之前的三十年里,正是美国的泛娱乐化时代,就在这段娱乐至死的年代之后,PLC和计算机被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未来一切皆娱乐,娱乐将代替流量、价格和人格,成为新的交易入口,哗众取宠将成为最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所以今天我们可能有必要研究一下娱乐业的运作方式,不是要去做影视,而是把影视运作的方案降维到工业中来,像做娱乐一样做工业。
也许我们的制造业除了需要互联网思维之外,还真的需要一点娱乐思维。
我想,当下的工业4.0可能只是制造业泛娱乐化的幻象而已,但是这一次泛娱乐化之后,也许我们就会迎来真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吧。
娱乐不会让你至死,娱乐只会让你重生。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