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务危机和人民币国际化
近期闹得全球资本市场沸沸扬扬的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终于在10月17日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时刻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而暂时告一段落。美国国会两院于当地时间周三晚间通过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议案将提升政府债务上限直至2014年2月7日,并重启了关门近两周的政府,且保证其在2014年1月15日之前处于开门状态。
美国债务违约危机的进展牵连着全球各国政治和经济的神经,其中最为担忧和紧张的莫过于美债的最大债权人:中国。根据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截止13年7月底,中国持有1.27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美国国债的单一最大持有人,中国持有的美国未清偿国债的8%左右,并且已超过当前中国3.6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如果美国国债出现意外的技术性违约,由此而可能产生的美国国债债信评级的下调以及风险利率的上升,都将直接导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资产大幅缩水。因此中国政府总理、财政部等罕见的频频向美施压,警告美国“及时解决国债上限争执,防止美国国债违约,确保中国对美投资安全”。
其实类似此次因美国两党对政府债务上限问题争执不下而导致的危机在2011年就已经上演过,虽然那次危机也是在最后时刻化解掉,不过关于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以及中国外储投资的安全性等问题日益引起市场的关注。国内多数经济学家主张中国应该减少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增加对全球一揽子货币和资产的投资,以降低美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资产风险。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近期中国仍在不断增持美国国债,仅今年3季度就增持了1630亿美元。这看似矛盾的结果,除了中国希望通过更多购买美债以加强中美经贸和政治关系的战略考量外,我们认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元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超级储备货币,目前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相对于短期内分散投资以降低外储的风险而言,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以增强中长期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更为符合中国的长期国家利益。我们从下面的几个事件也可以看出这种战略取向:
其一,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互换的进程明显加快。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货币互换使得人民币有机会更深入的渗透到全球贸易金融体系中。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央行近期签署的最大一笔货币互换协议。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与8个国家的央行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截止目前,人民银行已经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规模超过2.2万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二,上海自贸区于9月29日挂牌开张,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多项经济改革试点的使命,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就是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业开放等金融政策试点和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这意味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已由制度设计层面走向实践阶段,而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而逐步成为主流全球储备货币的必经之路。
当然我们还须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仍将是全球货币市场的主要储备货币,而人民币将与日元、欧元和英镑等成为四种辅助储备货币。尽管如此,我们仍有望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以超出市场预期的速度向前推进。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