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gongkong旗下工控MRO网站接到用户投诉,某维修企业在维修时,收取了用户6000元维修费用,却没有修好设备,最终让终端用户蒙受损失。排除非技术原因,这种现象从技术上说,很明显就是缺乏离线维修检测平台。
经gongkong观察,离线测试平台是一种能衡量维修企业实力、确保维修品质的很好方式之一。维修设备(件)在维修车间完成维修后,可以通过测试平台进行离线仿真运营环境检测,来确认维修设备(件)是否可以安装到生产运行的设备上,既可以实现设备带载测试的功能,又保证工厂企业的稳定运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为您服务的维修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离线测试平台,如果不能提供测试平台,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保证您设备的维修质量呢?
特此声明,本话题讨论范围不包含自动化生产商自身的服务团队(例如:ABB、西门子、和利时等),仅限讨论第三方维修企业(包含代理商及维修商)。
参与方式:跟帖讨论
活动奖品:
每周抽取5个幸运奖,10MP;
每周抽取10个积极回复奖,50积分;
奖品发送时间分别为:7月8日和7月17日;
活动时间:7月2日-7月16日。
在国内做这事对服务商和客户其实都挺难的,到处没诚信,合同什么的只是个象征。
现阶段对于客户来说,第三方服务不能按正常的售后流程走,这点支持三次支付的方案,简单明了,服务商与客户均承担一定风险,服务商做好服务分项报价。至于测试环节,倾向于服务商去客户现场调试,离线测试平台固然不错,但不是谁家都有吧,而且效果怎么样还要根据使用者而定,无形中增加的其实是客户的费用。
当然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真希望有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能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这里哪位大仙有这想法和实力可以呼上本人哦,很期待呢,到时客户与服务人员就不用担心一边占不到人修一边浪费各位大仙的能力了。
个人观点:与我们打交道的维修企业目前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可以回答技术问题同时在线提供服务,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接口进入我们的网络处理故障,并提供技术说明维修内容处理方法,有一定的试用阶段,如果没有问题可以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在过三月没有问题全部付清款,所有的必须提前协商并签订合同,由于目前维修企业维修水平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建议建立评星制度,对维修厂家及个人建立信用制度,做为终端企业尽量选用技术好信誉度高维修企业,这样需要中国工控网作为第三方平台介入,提供服务,进行监督,可以通过MP制度,来调节关系,避免维修企业维修后受益企业不给人民币,修好设备付款问题,出来问题有保障,不让客户利益受到损失,对恶意欠款企业名单公布,看这样企业以后就不会得到服务
个人认为企业设备维修最明智的做法是由厂家提供售后服务,这在一些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企业尤为重要。一是可以保证设备维修质量,二是服务条款也好商谈,至于要第三方维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生产厂家有产品研发、制作、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团队,每一部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保证自身的信誉度,要求维修人员通过对产品专门的技术培训以达到熟练掌握程度。作为企业一方,在决定购买某一厂家产品时,要签订质保协议、订货合同、付款合同等。从我对我公司部分产品购买情况的了解来看,一般会规定产品质保年限,在质保期内产品出现问题属免费维修,质保期外视产品故障大小确定收费数额。一些讲究经商策略的生产厂商,如果发现产品仅仅是更换小部件就OK,哪怕是多次维修也不收取费用。受合同制约,维修人员地处天南海北基本上是召之即来。由于是自己生产的东西,他们只要详细了解故障现象,就能大致判别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十有八九都能搞定。通常厂家来人我们要有一人以上配合,他们携带专用测试仪器到现场,每处理一次故障,都要模拟设备实际运行条件测试各项技术参数是否合格,以验证其维修效果。这些人也深知某些关键部位的设备故障如不彻底清除,必将后患无穷,轻则机组出力减少,重者跳发电机,马虎不得。因此,企业实行厂家售后服务模式,是令终端用户对修后产品用的放心之举措。我们也碰到过有些厂家因解体而人员散伙的情况。这时只有让第三方维修企业介入,但是维修效果差强人意。由于他们对生产厂家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是很精通,往往会出现对故障的误判断。要想用现场离线测试要求他们有时根本行不通。当他们提出受现场条件限制设备要运回家维修时,竟出现过非但未查出故障原因还越修越糟的状况。更有甚者,抱着“宰一顿”心理,肆意夸大故障程度漫天要价,被服务方心存疑虑也无从界定。众所周知,大多数生产厂家的产品技术不是完全公开的,终端用户维护人员也只是通过调试、操作处理一些设备的简单故障,对分析设备内部深层次故障不可能在行,这无疑形成了一个让第三方钻空子的“真空地带”。我以为,为了企业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首先要在第三方维修队伍资质审查上把好关,重点检查维修人员是否取得离线测试资格,测试仪器是否通过上一级检定机构检测;其次要签订收费条约,以明文条款规范服务方与被服务方应承担的义务。不妨采取对服务方分两次付清款项的设想:30%费用设备连续运行168小时(一周)支付;70%费用设备连续运行满一月支付。双方有了协议捆绑,企业不会拖欠费用,对方也不敢忽悠用户了。
就我认识的几个朋友(作自动化维修的)都没有完成的测试平台,就其原因可以归纳两点:
1。成套测试设备的成本高(电脑+万用表,不算软体就价格不菲了);
2。即使有测试设备,也没有测试规格(各家将自己产品的规格列入机密);
检测标准,基本根据自己的经验:
1。功能性测试(就是坏什么,修什么;其他部分有问题基本不知道;主要包裹一些IO电路,电源部分,散热风扇);
2。一些网上被公知的电路部分,采用网上介绍的方法来检测(如IGBT6桥电路);
3。部分不被重视的电路,坏了可能直接被取消掉(如电源输入端的压敏电阻);
另外现在,部分企业开始重识自己的售后服务,自己产品的销售,开始外包给厂商,但是会对承包商进行稽核,考察(如台达就对几家指定大的维修商,每年进行稽核,对能力设施进行考核培训),这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