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最苦是稻农。去年,享誉全国的黑龙江无常大米又是一个丰收年,但五常市的许多稻农却感受不到喜悦,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出的优质有机水稻,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每斤不到2元,可市价却卖到四五十元一斤。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米价发问,有这么贵的米吗?我们平常吃的三元左右一斤的米,算是上等好米了,卖四五十元一斤,让老百姓怎么吃得起?没错。这高价大米不是我们寻常百姓吃的,但确实有这个米,而且据新华社报道,还有超出百元一斤的精包装大米,甚至有一种抗氧化有机米更是卖出了每斤199元的天价。虽然多数人吃不起,但“存在即是合理”,总有人吃它,再说有句话叫“买的不吃,吃的不买”……这个话题,暂且打住。
令公众最关注的,是稻农与企业获利悬殊,与大米高企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农的有机水稻收购价格畸低。正如报道中稻农反映的,许多加工企业低价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卖十元甚至几十元一斤,其利润竟达十倍。而稻农种20亩有机稻,一家人忙活一年也不到3万元收入。
“一扒皮”,“二扒皮”,放眼看去全是“周扒皮”——“五常市米企林立,仅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就达222家”。这些“扒皮”米企中,仗着农企间签的不平等“订单”,非但不履行承诺,还动不动就用“霸王条款”恃强凌弱。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收租院》中的“风谷”、“过斗”场景,农民用两箩筐米来交租,经风谷机和大斗小秤,只剩一箩筐。
这些所谓的水稻收购加工企业,并非一般的农村加工业,而是以资本为优势的流通企业,他们靠资本以及某种权力关系控制农产品流通渠道,操纵农产品交易价格,既坑农又坑消费者。五常市一位副乡长透露,如果一斤稻多为稻农争取1角钱的话,每年可为稻农增收2.5亿元。但有谁愿意去做呢?报道中,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认为,在农企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上,政府不能缺位,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混乱等问题。这话不错,但事实上,当今许多社会问题,仅靠政府干预已经难以从根子上解决,也很难限制无孔不入的利益集团势力。
既然,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两头,最弱势一头是农民,那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变弱为强?在建设农企利益协调机制的同时,成立稻农协会,类似各级消协组织。由县乡稻农协会出面,跟收购流通企业谈判并签订协议,最大化维护当地稻农的权益。正所谓一捆筷子难折,协会的力量可以避免一家一户订购的势单力薄,可以反制稻米收购中的“剪刀差”现象,让暴利米企不能那么轻易“扒皮”,哪怕被少“扒”一层皮也是稻农的胜利。
本期论坛下周初评奖。最优回帖奖励20MP,5个精彩回帖,分别奖励100积分、50积分、25积分、15积分、10积分。
MP介绍:gongkongMP即工控币,是中国工控网的用户积分与回馈系统的一个网络虚拟计价单位,类似于大家熟悉的QB,1个MP=1元人民币。
MP有什么用?兑换服务:以1个MP=1元来置换中国工控网的相关服务。 兑换现金:非积分获得的MP可兑换等值现金(满100MP后、用户可通过用户管理后台申请兑换)。
楼主最近还看过
看来这是很费力的一件大工程,有点望尘莫及的。
最薄弱是农民,没有人给你撑腰,什么都不要提。最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比较好,老百姓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各种补贴,种地的农民有了保障,逐步摆脱了贫困。以前农民不还是要交农业税的吗、交公粮的!小的时候和父辈们去缴公粮时,天还没有亮,就从家出发了,赶着马车走了七八里路,才到国家的粮库,还要排着队的,基本上都是天黑了才可以回家的,后来上初中了以后,知道了自己家今天要缴公粮,放学以后到国库去看看父辈们回去没有,基本上都是我先骑着自行车回家报信,和母亲说他们(父辈们)大约几点可以到家,然后就是母亲的一阵忙活,做好了饭菜等着了。基本上每年都是这样的,后来国家改革开放了,可以自由外卖了,就都好了,在家就可以卖粮了。现在的农民比起以前要舒服多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国强民福!!
只有政府出面干预,才可以解决的。
在此只可以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以干预,让利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