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需要19~20位的编码器,如果单纯正余弦细分,要达到精度要求,技术层面要做的工作不少啊,可以考虑MicroElectronics公司的光电编码器,为脉冲接口,就是太贵了,原来咨询过一次。
还有就是安华高科最新推出的脉冲型编码器,没有细看,原理未知,只有硬币那么大一点,也是高分辨率的,比MircoE要便宜不少。
目前要找到这样真正意义上的19,20位编码器的伺服器厂家,还真是难事;伺服器标称的高分辨的编码器反馈是用于速度环的,正余弦细分得到的位置定位达不到那个精度的。
正余弦度、噪声、干扰、补偿都是难点;所以说日本人,不实在,逼着大家做假指标宣传,欧洲产品的指标比较靠谱。
。。国内就差距大了,还是起步阶段。
这是一个中国现存的生态链的问题: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及零部件筛选,中游的规模化生产与品质管理(资金链与管理链)、检测设备与手段,下游用户的宽容耐心度与合作(甚至投入),不是一个两个厂家能解决的。江苏某家编码器厂家就吃亏在上游零部件供应与规模化生产与品质管理,尽管生产量很大,似乎规模化了,但工艺、管理、检测手段还是“作坊”类型的,做得出却常常做不好,或者无法保证一直做得好,一旦产品出问题,下游厂家马上撤单,上游厂家一卡脖,就这么被逼的卖了。即使现在换了外国老板,产品品质却也迟迟难以全面做好。而现在有些下游厂家跳过编码器厂家直接做,并没有解决生态链的问题,反而有可能生态链更加被破坏。
做出也许行,做好难,一直要做好难,卖好用好更难,这个是现今我们的生态。
核心技術不是問題 問題是國內市場不給你機會 要求比國外高 價格比照國內 又要你無條件投入 又不願承擔市場風險
蔡先生所言极是!
好比风力发电变奖用绝对值多圈编码器(SSI或Canopen)我们早就做出来了,尺寸参数也与进口的一样,可是风机厂家试都不给机会试的,后来有一家国企拿国外不太出名的,加一个插头换个标贴就算国产化了,去拿国家国产化补贴,另一家人跟我说你过去是卖进口的,现在国内做了,还不如找一个价格较低的进口的给我们贴牌,领导又放心。
还有一家北欧的要拿我们的多圈绝对值贴牌了再卖到国内来,拼命压我们价,我说自己卖,那边的中方说,你好卖吗?
。。。。。。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再投入新产品了。(从赚钱、生存来说,精浦机电还不如一直卖进口的,这个本来我们就熟悉的,现在我们自己做,错过了工程机械、电梯、风力发电卖进口编码器的大市场,损失太大了!这又有几家理解?)
http://www.gongkong.com/webpage/forum/201106/2011061518363000002-1.shtml
其实海德汉的1387进入电梯也花了三年时间,前期也有不少坏的、干扰的,也有一个“市场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三年!但是对于进口的,国内厂家普遍都接受这个“市场学习”的过程,而对于国产的,有一次“学习过程”算是很给面子了,你不能犯一次错误,不然就踢出来再也进不去了。
海德汉的1387目前早已走过了前期市场推广学习的过程,形成先期的市场规模化(年10万个左右),其投入(技术投入,设备投入、市场投入)早已收回,由于规模化,零部件集中采购而价格低,批量化人工成本摊薄已于中国还低,其价格还有下降空间(唯一障碍是中国海德汉的人工管理成本),国产的要在这条路上走的远,很难了!(实际上就是中国市场给了1387的竞争空间)。
应该换一个思路,(日本人都这样做的),就是对正余弦信号的处理及总线输出技术,这个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可惜这个不是编码器厂家的强项,国内应该有几家厂家走联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