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了多个进口品牌(日本的,欧美的)的伺服后,用它们提供的示波器软件在线监测,发现速度波动好的正负2-3转, 差的正负10转左右,动态修正时间好的5-10毫秒,差的20毫秒以上。若负载变动更大,上述数据中的波动幅度越大。某日本知名品牌的技术规范标明:在负载力矩变动为80%额定力矩的条件下,其速度波动为0.01%。但按上述数据,达不到啊,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若按上面测得的波动幅度和反应时间,我的设备不能用,郁闷中 .
我用的伺服电机转子是永磁的(不是感应式),有17比特高分辩率的编码器或正余炫旋转编码作速度反馈,电路处理是双DSP芯片,处理速度够快了,但电机速度还是波动.
要看所用的编码器反馈分辨率到底是多高。举个例子:松下A4,2500ppr,6KHz速度采样率,速度检测分辨率36rpm,其软示波器结果也是如此;三菱J2,17bit,4.5KHz速度检测分辨率,速度检测分辨率约3rpm,其软示波器结果约1rpm,估计做了内部均化。
0.01%的速度波动率,日系通用伺服肯定没戏(也许安川的Σ-V会例外,不明确哟!),可别被鬼子忽悠了。
“动态修正时间5-10毫秒,差的20毫秒以上”———也是很正常的表现。
"松下A4,2500ppr,6KHz速度采样率,速度检测分辨率36rpm,其软示波器结果也是如此"
这个应该是松下的速度计算不精确。 在这种境况下采用M/T法测速, 在固定的编码器线数后,精度只取决于测量脉冲频率。 36rpm是松下采用了低成本的测量方法,建议查查M法、T法和M/T法测速的区别。但是采用速度环可以校正这个低分辨率,补偿转速输出性能
很高兴有机会与“bookujs2005”讨论反馈分辨率与速度检测能力的话题。
松下A4的2500ppr检测分辨率和6KHz速度环采样率对应的36rpm速度分辨率恰好是M法的检测结果,采用T法或者M/T法确实可以在高于36rpm的速度段获得更细腻的速度检测能力,这是做伺服的人公认公知的事实,但低于36rpm的速度段,即便是采用T法或者M/T法也必须降低采样率才能提高速度检测分辨率,这样一来,速度环的响应能力就势必受到影响,至少是低速段的响应能力将大打折扣。这也正是本人在其它帖子中主张高检测分辨率的理由。
至于“但是采用速度环可以校正这个低分辨率,补偿转速输出性能”的提法,不知是否也需要以降低速度环响应为代价?
很高兴有机会与“bookujs2005”讨论反馈分辨率与速度检测能力的话题。
松下A4的2500ppr检测分辨率和6KHz速度环采样率对应的36rpm速度分辨率恰好是M法的检测结果,采用T法或者M/T法确实可以在高于36rpm的速度段获得更细腻的速度检测能力,这是做伺服的人公认公知的事实,但低于36rpm的速度段,即便是采用T法或者M/T法也必须降低采样率才能提高速度检测分辨率,这样一来,速度环的响应能力就势必受到影响,至少是低速段的响应能力将大打折扣。这也正是本人在其它帖子中主张高检测分辨率的理由。
至于“但是采用速度环可以校正这个低分辨率,补偿转速输出性能”的提法,不知是否也需要以降低速度环响应为代价?
内容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