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lbssqh 的回复内容: 永磁接触器的名称,在专业领域内这样的称呼并不是很贴切,应该是永磁操作机构。在国家标准里面,归类为“接触器节电器”。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要接触一些企业人员。有一次和一位电器经销商闲谈,说到了一种接触器方面的专利技术。我对此产生了兴趣。到专利网站一查,发现了许多类似的专利。这些专利大多已经失效,专利介绍也很简单。我对这些专利进行了比较,发现很多专利实际是很难成为现实产品的。
在兴趣的支配下,我开始了实验。
首先是对操作机构的结构进行实验。我到书店购买了《现代高压电器技术》一书,里面有对断路器永磁操作机构比较详细的介绍。经过学习分析,我认为书中对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工作原理的描述,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书中的描述的错误之处,参考下图说明: 在〈〈技术〉〉中对这种结构的工作原理的描述是:动、静铁心构成磁路并被永久磁钢磁化,因而动、静铁心互相吸引而处于一种稳态,现在假设处于图中的情况,即动铁心和静铁心的上端相吸合。在这种状态下,给下端的励磁线圈通电,则该线圈在动铁心下端形成的电磁场的吸力抵消并强于上端的吸力,动铁心被吸引到下方,这时线圈断电后,动、静铁心同样因为永久磁钢的原因,保持吸合状态。
这里的问题是:下端线圈通电时,动铁心的下端和静铁心处于分离状态,它如何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力克服静铁心上端的吸力呢?很显然,在现实中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便能够做到,也不是最佳的方法。其实有效的办法,是给上端的线圈通电,产生和动铁心上端极性相同的磁场,利用极性相同排斥的原理达到位置转换的目的。 基于以上所述,我构思了下图所示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动铁心上镶嵌4块永久磁钢同一安装面上的磁钢反极性安装。动铁心是良导磁材料。由于动铁心上永久磁铁的原因,动铁心不是和静铁心的上端相吸,就是和静铁心的下端相吸引,总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按图中的状态,如果要使动铁心的位置转换到和静铁心的下端相吸合,就要给上端的励磁线圈通电,使线圈和铁心产生与永久磁铁相同极性的磁场,这时静铁心就会产生和永久磁钢相排斥的趋势,只要电磁场的强度足够,动铁心就会被排斥到对面,并且带动和它连接的接触器有关器件。
我用220伏的交流电整流,用电解电容储能,可控硅控制放电,该结构能够可靠转换位置。
2003年11月,我把这种结构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2004年11月,专利被授权。专利号:ZL2003 2 0107021.0。
专利被授权以后,我开始实验这种机构的控制线路。
用机械开关控制,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这是十分不可靠的。作为能够实际应用的接触器操作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功能:1、给它通上一定的电源,就能够使接触器吸合。 2、断开接触器的控制电源,接触器就能从吸合状态转换到释放状态。3、工作必须稳定可靠。4、成本不能太高,原则上不能高于目前接触器的电磁操作机构。
为了实现这四项要求,我用了两年的时间。
在永磁操作机构中,实现接触器由释放状态向吸合状态的转换比较容易。直接用直流电驱动励磁线圈就可以。而要实现由吸合状态向释放状态转换就比较麻烦,必须有在切断电源后向释放线圈提供足够电能的元件---电池或者电容。用电池不太可能,剩下的就是电容了。我是用CJ20—250进行实验的,经过实验,要驱动它工作,在控制电压为交流220V时,释放电容要在330微法以上,吸合电容要470微法以上。
楼主的专利是否被 以下发明专利覆盖?
ZL 01106753.5 的权利要求书
—————————————————————————————————————————
1、一种双稳态电磁致动器,由壳架、安装在壳架上的磁极相对的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组成,所述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其中之一在两稳定点之间运动而作为运动件,另一个固定在壳架上,电磁铁用单向电流脉冲激励,其特征是,位于两个稳定点处的电磁铁磁极总是同时激励产生,且与相对的永久磁铁磁极极性相同而相互排斥,激励电流脉冲持续至运动件能运动过行程中点,未激励时,永久磁铁与电磁铁芯相吸引而处于两个稳定点之一。
上述专利已加工样品:
继电器3A/AC220V,体积约22X16X12mm(高压:0.47UF/280V、低压:220UF/9V,的电容放电脉冲即可工作);
接触器 CJ10-40 (47UF/280V电解电容放电脉冲即可工作);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100A /380V (47UF/280V电解电容放电脉冲即可工作)。
仅用单向脉冲激励,单个线圈,逐次输入约20ms的单向脉冲(转换状态用),就可使其在两稳态间转换并保持。
加几元钱的简易电路(单向可控硅BT151、33~47uf/400V、1uf/400V电介、干簧管、稳压管、1N5408各一个1N4007及阻容元件共9个)后断电可自复位!并具有智能电器的雏形,配相应传感器就具备过压、过流、欠压、断相等自控功能。
引用lbssqh 的回复内容: 永磁接触器的名称,在专业领域内这样的称呼并不是很贴切,应该是永磁操作机构。在国家标准里面,归类为“接触器节电器”。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要接触一些企业人员。有一次和一位电器经销商闲谈,说到了一种接触器方面的专利技术。我对此产生了兴趣。到专利网站一查,发现了许多类似的专利。这些专利大多已经失效,专利介绍也很简单。我对这些专利进行了比较,发现很多专利实际是很难成为现实产品的。
在兴趣的支配下,我开始了实验。
首先是对操作机构的结构进行实验。我到书店购买了《现代高压电器技术》一书,里面有对断路器永磁操作机构比较详细的介绍。经过学习分析,我认为书中对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工作原理的描述,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书中的描述的错误之处,参考下图说明: 在〈〈技术〉〉中对这种结构的工作原理的描述是:动、静铁心构成磁路并被永久磁钢磁化,因而动、静铁心互相吸引而处于一种稳态,现在假设处于图中的情况,即动铁心和静铁心的上端相吸合。在这种状态下,给下端的励磁线圈通电,则该线圈在动铁心下端形成的电磁场的吸力抵消并强于上端的吸力,动铁心被吸引到下方,这时线圈断电后,动、静铁心同样因为永久磁钢的原因,保持吸合状态。
这里的问题是:下端线圈通电时,动铁心的下端和静铁心处于分离状态,它如何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力克服静铁心上端的吸力呢?很显然,在现实中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便能够做到,也不是最佳的方法。其实有效的办法,是给上端的线圈通电,产生和动铁心上端极性相同的磁场,利用极性相同排斥的原理达到位置转换的目的。 基于以上所述,我构思了下图所示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动铁心上镶嵌4块永久磁钢同一安装面上的磁钢反极性安装。动铁心是良导磁材料。由于动铁心上永久磁铁的原因,动铁心不是和静铁心的上端相吸,就是和静铁心的下端相吸引,总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按图中的状态,如果要使动铁心的位置转换到和静铁心的下端相吸合,就要给上端的励磁线圈通电,使线圈和铁心产生与永久磁铁相同极性的磁场,这时静铁心就会产生和永久磁钢相排斥的趋势,只要电磁场的强度足够,动铁心就会被排斥到对面,并且带动和它连接的接触器有关器件。
我用220伏的交流电整流,用电解电容储能,可控硅控制放电,该结构能够可靠转换位置。
2003年11月,我把这种结构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2004年11月,专利被授权。专利号:ZL2003 2 0107021.0。
专利被授权以后,我开始实验这种机构的控制线路。
用机械开关控制,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这是十分不可靠的。作为能够实际应用的接触器操作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功能:1、给它通上一定的电源,就能够使接触器吸合。 2、断开接触器的控制电源,接触器就能从吸合状态转换到释放状态。3、工作必须稳定可靠。4、成本不能太高,原则上不能高于目前接触器的电磁操作机构。
为了实现这四项要求,我用了两年的时间。
在永磁操作机构中,实现接触器由释放状态向吸合状态的转换比较容易。直接用直流电驱动励磁线圈就可以。而要实现由吸合状态向释放状态转换就比较麻烦,必须有在切断电源后向释放线圈提供足够电能的元件---电池或者电容。用电池不太可能,剩下的就是电容了。我是用CJ20—250进行实验的,经过实验,要驱动它工作,在控制电压为交流220V时,释放电容要在330微法以上,吸合电容要470微法以上。
楼主的专利是否被 以下发明专利覆盖?
ZL 01106753.5 的权利要求书
—————————————————————————————————————————
1、一种双稳态电磁致动器,由壳架、安装在壳架上的磁极相对的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组成,所述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其中之一在两稳定点之间运动而作为运动件,另一个固定在壳架上,电磁铁用单向电流脉冲激励,其特征是,位于两个稳定点处的电磁铁磁极总是同时激励产生,且与相对的永久磁铁磁极极性相同而相互排斥,激励电流脉冲持续至运动件能运动过行程中点,未激励时,永久磁铁与电磁铁芯相吸引而处于两个稳定点
你好,我对这些事情已经失去兴趣。
我的专利已经失效了。
楼主好!发帖有些唐突,望见谅!从楼主的发言中看出您也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对永磁执行机构的见解也很透彻!在国内推广永磁执行机构确实很难,我也深有同感。国内现有的产品几乎无甚新意,99/100是在几十年前已有的磁保持继电器上做些手脚而已,所以也难以避免其复杂的正负脉冲电源及控制系统。即便是几十年前的磁保持继电器,现在了解的人也不多!面对国内这种现实,想要推广创新技术确实不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今还处在高叫科技创新的年代!
谢谢您颇具君子风度的回帖,望有时间多交流!
内容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