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于下一代控制系统的几点思考 点击:4104 | 回复:56



如火

    
  • 精华:172帖
  • 求助:0帖
  • 帖子:803帖 | 524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06-02-22 11:42:00
楼主
一:PLC与PAC 我们知道微处理器上未问世时,最早期的自动控制清一色都是继电器,机电工程师以继电器设计成控制线路图,而其形状像楼梯,这些梯阶图就是一大堆而且复杂逻辑 (AND/or) 运算,去完成特定的控制 ,所以这些工程师,不需要有任何电子常识,只要具备目的物的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就可以完成设计任务。 由于继电器受到体积大、接点有限、处理时间每个继电器最少35ms等先天限制,并且无法执行流程控制,数值运算处理、以及横向的系统联合控制设计不容易等等的缺点。TTL IC的发明,终于有了解决方案,工程师运用Boolean数学技术将原来的梯阶图设计成TTL逻辑运算回路,解决了体积与运算速度的问题,但TTL IC必须制作电路板,一旦完成后,无法对产品功能作修改,而且TTL回路设计已经牵涉到电子技术领域,绝大多数的过程控制工程师无法胜任。 微处理器问世,PLC厂商看准了这个广大市场,设法以微处理器软件,先以计算机读取工程师传统的梯形图,经过编译,然后交给PLC执行编译后的程序代码,他提供一个不需要配线不需要制作电路板,透过PLC所提供的编程语言轻易的完成自动化控制处理,而工程师也不需要研究PLC与计算机原理,就可以进入为计算机化时代,因此PLC深受工程界的宠爱。 PLC于市面至少风光了二十年,而且后来的PLC的梯形图中可以加入数值运算功能块可以处理数值运算,以及提供专用的通信接口,使机电工程师跟上自动化控制脚步,可以完成今日的系统化与复杂化的自动控制技术。 微处理器技术在近二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可以从下图intel公司的处理器更新换代示意图上了解到这种速度。
今天机电工业界也面临日益普遍的PC-Based与通信技术的用于机电整合之要求,如要求提供系统集成整合平台 (最重要的是标准通信接口)、因特网远程监控、PDA直接存取等等。实际上PLC业界也注意到PC-Based优势,目前已经有许多PAC产品,以PC技术于PLC上面直接提供OPC Server与Web Server、IE标准通信接口。 也许不久的几年后,我们会发现还是熟悉的PLC、PAC,但是他们有统一的控制引擎、统一的开发平台但是有不同的硬件平台。 二:工控机 中国工控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80年代的第一代STD总线工控机,90年代的第二代IPC工控机,现在进入了第三代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时期,而每个时期大约要持续15年左右的时间。STD总线工控机解决了当时工控机的有无问题;IPC工控机解决了低成本和PC兼容性问题;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解决的是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问题。作为新一代工控机技术,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将不可阻挡地占据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层,IPC将逐渐由生产过程自动化层向管理信息化层移动,而STD总线工控机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新一代工控机技术也是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设备的基础。因此,覆盖CompactPCI总线、PXI总线以及AdvancedTCA技术的新一代工控机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系统 从整个系统看,我们将会在下图的几个方面感受到这种变化: 实时处理、嵌入式智能控制器、工业以太网、无线接入、XML/SOAP、Sever架构、Web服务等等不同方面的新的技术和产品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际的工控系统中。
我们会发现整个系统的架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先提出的多层系统架构的层数会明显减少,我们会在一台控制器上完成过去一个小系统完成的功能。我们可以快速完成HMI开发监控、数据库、FA/PA控制算法、运动控制、远程通讯、数据挖掘等等复杂的功能。
以上仅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我将继续在其他的方面和大家探讨。 欢迎大家把自己认为的下一代控制系统描述出来,欢迎大家讨论。



解放双手

  • 精华:1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8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8
  • 注册:2006年2月28日
发表于:2006-03-02 23:28:00
41楼
可以顶一下的!

leewei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0帖 | 1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92
  • 注册:2006年3月03日
发表于:2006-03-03 10:59:00
42楼
好文章啊,懂了不少东西。

live_mouse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帖 | 4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189
  • 注册:2005年12月10日
发表于:2006-03-03 19:43:00
43楼
    虽然不是很懂,但是也支持一下。

春秋晓月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26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04
  • 注册:2006年2月07日
发表于:2006-03-03 21:07:00
44楼
我提点新想法,如果能在无线传输,无线网络应用到工控中,将降低成本,提供方便,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多指点。

1321321321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6
  • 注册:2006年2月13日
发表于:2006-03-04 11:12:00
45楼

夏先生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616回
  • 年度积分:36
  • 历史总积分:2335
  • 注册:2004年11月23日
发表于:2006-03-04 13:46:00
46楼
如今的自动化控制领域是一团绵花---“糟透了”。比如每个公司都有自已的一套控制总线或控制方式。很多厂家的软硬件都不兼容,这样对自动控制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工程人员或一个工程项目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一个项目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项目的成功,它还牵涉到项目的维修及未来的可扩充性及能否适应未来工业的发展。所以每当人们做一个大项目,其主要的控制方案及选择软硬件时是最痛苦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的不是现在的成败而是未来的成败,一套大规模的系统就关系到一个工厂的命运。
所以本人很希望国际上有个非常明确的各种工业控制标准,比如工业控制通信的方式,系统总线,控制软件,硬件产品必须据备哪些功能,各种连接端口及通信协意及系统的规范等等,。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浅薄看法,请各位高人指教。

liaoningtongqiang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2帖 | 10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57
  • 注册:2003年3月29日
发表于:2006-03-05 22:05:00
47楼
完全同意

野战军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9
  • 注册:2006年3月06日
发表于:2006-03-06 11:28:00
48楼
好铁就能造成好缸.同时请各位工控同人加入qq群号:21618554,这里是工控沙龙

雷王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3帖 | 5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62
  • 注册:2005年8月06日
发表于:2006-03-06 18:34:00
49楼
加了

天天学

  • 精华:1帖
  • 求助:0帖
  • 帖子:28帖 | 134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06-03-07 12:44:00
50楼
好文章!泓格硬件和三维力控软件在应用此方案生产产品。 厦门宇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登陆宇电网站http://www.yudian.com/ 或拨打公司免费热线电话800 858 2033 技术服务部 邵工13063058280

123456654321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
  • 注册:2003年10月21日
发表于:2006-03-07 21:21:00
51楼
zzx

一天一人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1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6
  • 注册:2003年6月18日
发表于:2006-03-07 23:02:00
52楼
我有一个AB的1747-L40C,9成新,原来用在大楼的旋转门上的,装修拆下来没用了,有要的没,QQ:342312143

马烘焙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
  • 注册:2004年4月28日
发表于:2006-03-10 12:38:00
53楼
我觉得协议方面,最好各厂家都可相互通讯。
现在许多软件,都要加OPC协议。

兴趣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帖 | 4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19
  • 注册:2005年3月20日
发表于:2006-03-24 19:34:00
54楼
PXI总线又是什么?

ypy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帖 | 2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92
  • 注册:2000年12月19日
发表于:2006-03-25 11:43:00
55楼
好文章.
我的一点理解, 请指正

"  三:系统
   从整个系统看,我们将会在下图的几个方面感受到这种变化"

1. from batch information to continious performance; 我觉得难以理解, batch 通常是工艺的要求,系统的功能多半也是为了满足工艺的要求,诸如精细化工等行业通常存在好多的BATCH, 生产要求既然如此,未必有过渡的需要,并且目前的DCS厂家只有几家气候大者才在最近几年内推出较成熟的BATCH package ,这点我没有经验认识,还望指点.
2.from property business to Industrial Ethernet: 深表赞同,不知如下理解妥否? 纵多跨国公司皆有内部专用网络, 配备有专门的DATABASE, 因而通常可能要求访问全球工厂的生产状况,底层的数据来源自然是DCS/PCS, 所以这点是非常有市场的, 并且Ethernet 的标准通讯协议,数据交换协议已经非常成熟. 所以目前的许多DCS厂家的开发工作重点多在系统的上一层, 我们目前看到的DCS新技术也于此方有亮点(如先控,OPC交换等),其他地方(主要是底层的控制层)和PC技术大都同步.

我的出发点是需要才会产生市场. 其他几点无心得,还望详细解释其使用需求.

eagle_007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4
  • 注册:2006年4月02日
发表于:2006-04-02 19:01:00
56楼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