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10-28 22:09:00
18楼
中国历代名刀谱
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 五色 。"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 中山 。"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 永安 "。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 白鹿 。"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 建平 ,隶书。"
善胜:古代名刀!读菏椤ぬ蘸刖按吩兀?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 朝之 。"
腾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七圣刀:古代名刀。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 大夏龙雀 ,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 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巨刀:刀的一种。《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龙刀: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龙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蕴传》:"为广德令,欲以将领自奋。每抚刀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
龙鳞: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古代名刀。《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 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百炼:古代宝刀。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古代名刀。宋·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阮师刀:古代名刀。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灵宝: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又称"新亭侯"。《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曰: 新亭侯。 "
宝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郑刀:古代名刀。《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
青犊: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二曰青犊……"。
鸣鸿刀: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
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
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
孟劳:古代名刀。《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 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 屏左右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回: 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神刀:刀的一种。相传为诸葛亮指挥下百炼而成。《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
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
泰山宝环刀:古代名刀。《列异传》:"仙人王方平,降陈节之有,以刀一口,长五尺三寸,名泰山宝环,……曰:此刀不能为馀益,独卧卦可使无鬼,入军不伤,勿以入厕,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后有从汝求者,可争与之。后果有与载钱百万清刀者。"
素质:古代名刀。《北堂书钞》魏文帝曹丕《典论》:"余造百辟宝刀三,……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太平御览·兵部·刀》:"(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桂溪刀:古代名刀。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宿铁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鸾刀:古代名刀。《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
铜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书旧给介士二百人,人给大铜口刀一枚。"
银装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脱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仪刀:《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小篆书,长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见"张飞刀"条。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三曰漏景。"
警恶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杨贵妃文玄琰,小时尝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间佩之,或前有恶兽盗贼,则所佩之刀铿然有声,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恶刀。"
附:各种刀的简介
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千牛刀:利刀的别称。《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宰牛数千头,所用刀仍锋利无比。故后世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一·箴戒》:"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斩之。"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种。《三才图会》:"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后演变成现今短刀。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
仪刀:唐代军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叶刀:其刀身形似柳叶,故名。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 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温铜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绍王《两般秋雨追随笔》载:"传为明戎政尚书陆公完字遗物,恩陵赐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战用刀。又名金背大环刀。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
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龙鳞宝刀: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净僧尼备此刀,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滚珠宝刀: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广会高僧备此刀,精此术也。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刀:少数民族兵器。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种。后又称之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胁差。鱼皮贴香木为鞘。刀身长而窄,两面开刃,刀刃犀利,装饰精美。故宋欧阳修有《日本刀歌》赞之。苗刀刀柄较长,为双手执用,杖其锋利,故刀法较为简单,明代武术家程宋猷将其用法化入我国传统刀术,著有《单刀法选》,使之广为流行。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刀: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刀。《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锋。"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蔑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傈傈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这种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刀: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刀"。短刀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锐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彝族短体插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刀将于腰带中。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宝刀:锋利钢刀的泛称。《南史·陈世祖传》:"为临川王,梦梁武帝以宝刀授已。"魏文帝《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
回回刀:古代名刀。《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吴刀:古代名刀。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葛党刀:古代名刀。《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蜀刀: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鱼刀:《水经温水注》晋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师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曰“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有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成两刀,举刀向鄣,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蒿,由是人情渐附。”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樸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一般爲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爲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爲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千牛刀:利刀的別稱。《莊子·養生主》中記載,庖丁宰牛數千頭,所用刀仍鋒利無比。故後世稱鋒利的刀爲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樓子·一·箴戒》:“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斬之。”
馬刀:爲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爲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儀刀:唐代軍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爲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爲禦刀,隋代定名爲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禦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爲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柳葉刀:其刀身形似柳葉,故名。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紮,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紮、撩、絞、格、攔、推、架等。
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短刀相似。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爲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巨刀:刀的一種。《湘煙錄》:“魏文帝造寶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誤,名曰巨刀”。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大砍刀:爲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爲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爲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二刀:指雌雄兩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劍錄》:“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若別處之則鳴。”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銘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幼平擊曹公勝,拜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司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司馬炎咸甯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興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百勝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勝。”
安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黃武中累功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昭成帝,以建國元年,於赤冶城鑄刺刀十口,全鏤赤冶宋。”
定業: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齊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
定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
神術: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前秦符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銘曰神術。”
建義: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西奈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名建義。”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趙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長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
善勝:古代名刀。《梁書·陶弘景傳》載:“大通初,令獻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並爲傳寶。”
威勝:古代名刀,見“善勝”。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之’。”
騰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曰麟嘉。
七聖刀:古代名刀。
大夏龍雀:古代名刀。《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又造百煉鋼刀,爲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書·地理表》:“忠州貢文刀。”
半垂:古代名刀。《與弟超書》:“竇侍中遺促舟全錯,半垂刀一枚。”
龍刀:古代名刀。《梁·簡文帝》:“龍刀橫脖上,畫尺墮衆前。”
龍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蘊傳》:“爲廣德令,欲以將領自奮。每撫刀曰:龍泉太阿,汝知我者”。
龍鱗: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論》:“丕作陌露刀,一名龍鱗。”《續漢書》載:“龍鱗,禦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論》:“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狀似龍文,名曰龍鱗。”
玉環刀:古代名刀。《南史·劉懷慰傳》:“齊高帝以懷慰爲齊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於闐國傳》:“開寶二年,國王男總貢玉把刀”。
百煉:古代寶刀。晉·崔豹《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一曰百煉,……”。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藝文類聚·六十·魏》:“往歲作百辟刀五枚,煉成,先以一與五官將(曹丕),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與次與之。”曹植《寶刀賦》:“‘建發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爲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饒陽修各得一焉,其餘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啓《遊俠篇》:“新削安陵刀,光奪衆目眠。”
犵黨:古代名刀。宋·輔《溪蠻叢笑》:“出入坐臥,必以刀自隨,小者尤銛利,名犵黨。”
阮師刀:古代名刀。晉·楊泉《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其刀平背狹刀,方口洪首,截輕微之絕然發之系,斫堅鋼無變動之異,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書》:“陳寶赤刀大訓弘壁琬琰在西序。”鄭玄注:“赤刀者武王誅紂時刀,赤爲飾,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寶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靈寶: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
張飛刀:名刀。三國時期張飛所佩的腰刀。又稱“新亭侯”。《刀劍錄》:“張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珠山鐵爲一刀。銘曰:‘新亭侯。’”
新亭侯:古代名刀。見“張飛刀”條。
寶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爾傳》:“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
鄭刀:古代名刀。《周禮·考工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爲良也。”
青犢: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二曰青犢……”。
鳴鴻刀:古代名刀。《洞宴記》:“武帝解鳴鴻之刀,以賜東方朔,刀長三尺,朔曰:‘此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之雄已飛去,雌者猶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銷之,刀自手中化爲鵲,赤色飛去雲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傳》:“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爲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爲不疑,議由是定’。”
孟勞:古代名刀。《穀粱傳·魯僖西元年》:“公子友謂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悅,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回:‘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
神刀:刀的一種。相傳爲諸葛亮指揮下百煉而成。《蒲元傳》:“元性多奇思,於斜穀,爲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漢水鈍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元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雲: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申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環者,乃是其遺範。”
項羽刀:相傳爲項羽所佩之刀。《王侯鯖》:“董卓少耕野得一刀,無文,四面隱起山雲文,斫王如木。及貴,以視蔡邕,邕曰:此項羽刀。”
泰山寶環刀:古代名刀。《列異傳》:“仙人王方平,降陳節之有,以刀一口,長五尺三寸,名泰山寶環,……曰:此刀不能爲餘益,獨臥卦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後有從汝求者,可爭與之。後果有與載錢百萬清刀者。”
素質:古代名刀。《北堂書鈔》魏文帝曹丕《典論》:“餘造百辟寶刀三,……其三,鋒似嚴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太平禦覽·兵部·刀》:“(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桂溪刀:古代名刀。黃庭堅:“我有桂溪刀,聊憑東風去。”
宿鐵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出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
鸞刀: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鸞刀,以啓其毛,取其血筋。”
銅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書舊給介士二百人,人給大銅口刀一枚。”
銀裝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闡文傳》:“梁武帝起兵,闡文勸。仍遣客私報帝,並獻銀裝刀,帝報以金如意。”
脫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脫光。”
朝儀刀:《刀劍錄》:“明帝鸞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刀。小篆書,長四尺。”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三曰漏景。”
警惡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種。《三才圖會》:“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後演變成現今短刀。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爲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于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爲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鈎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 而成倒鈎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鈎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劄刀:《宋史·嶽飛傳》:“飛戒步卒,以麻劄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爲軍,十軍爲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爲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爲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溫銅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追隨筆》載:“傳爲明戎政尚書陸公完字遺物,恩陵賜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種。“猨”通“猿”。《隋書·禮儀志》:“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幹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爲一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爲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爲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淨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遊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白楊刀:短刀的一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爲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曰:“籲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沈沈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爲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身長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爲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爲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制,長四寸半。銅制柄首呈棱形狀。
阿昌刀:少數民族兵器。平時可彎曲而系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銅制、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種。後又稱之爲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脅差。魚皮貼香木爲鞘。刀身長而窄,兩面開刃,刀刃犀利,裝飾精美。故宋歐陽修有《日本刀歌》贊之。苗刀刀柄較長,爲雙手執用,杖其鋒利,故刀法較爲簡單,明代武術家程宋猷將其用法化入我國傳統刀術,著有《單刀法選》,使之廣爲流行。
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峒刀: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爲鞘。”
銛刀:古代婆羅門國用的短刀。《唐書·禮樂志》:“睿宋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銛刀,府身就鋒。”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産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爲長刀。這種刀極爲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爲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它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蔑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傈傈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一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爲飾。”
藏刀:少數民族兵器。又稱“西番刀”。短刀的一種。是我國藏族人民隨身攜帶且須臾不離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銳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裝飾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寬大藏袍作掩護,或突擊闖刺,轉腕變鋒,或逼身擒舉,使人防不勝防。常用招式有“犛牛闖陣”“雄鷹啄蹄”“騙馬蓋頂”“喇嘛祭刀”“舉羊勢”等,演練時,刀風嗖嗖,喊嚎慘人。
彜族短體插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多爲彜族男性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爲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爲犀利尖銳。
寶刀:鋒利鋼刀的泛稱。《南史·陳世祖傳》:“爲臨川王,夢梁武帝以寶刀授已。”魏文帝《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
回回刀:古代名刀。《雲煙過眼錄》:“劉漢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錯。回回刀內全錯出,一人面獸,精甚。聞回回國王所佩者。”
吳刀:古代名刀。古時以吳地作刀最爲鋒利,故張華詩贊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餘,鐔長尺餘,首爲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葛黨刀:古代名刀。《夢溪筆談》:“吳鈎,刀名也。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蜀刀:漢代軍的一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注》:“刀凡蜀刀,有環者也”。
金背大環刀:雁翎刀的別名。參見雁翎刀條。
少林三環單刀:全長三尺二寸,爲歷代少林寺僧和武士練武防身和作戰之兵械。
少林金撾鉅齒刀:刃帶鋸齒,倒鈎,全長三尺。清代如量高僧精此武器也。
少林月牙刀:刀長八寸一分,寬三寸九分,後牙同前刀長度一樣。明代同隨和尚精此器。
少林單刀:全長三尺,同予牌相互利用,稱矛盾刀釋十八法。清代寂聚、寂袍精此術。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四寸,形似魚頭,爲歷代武士和寺僧習武之用。
少林柳葉刀:全長三尺二寸,把長六寸,形似柳葉,爲歷代武士和僧徒習武防身之用。
雙刀:刀的形狀與單刀基本相同。只是刀盤僅有一半,在雙刀對合的一側無刀盤,這樣雙刀方能合攏。另一側爲半個護手盤,雙刀合併,似一刀也。刀鞘口上有一小銅或鐵片相隔,使雙刀從隔片兩側插入一鞘內。雙刀的刀把彩綢應是對稱的。雙刀舞練時,比單刀要難得多,行家皆知,單刀左臂難防,雙刀兩耳難防。待練熟之後,必能得心應手。
蝴蝶刀:雙刀的一種。步戰用刀。此刀一鞘二刀,雙手同時使用。刀身短,刀把上有護手。刀法以粘貼爲主。
鴛鴦刀:雙刀的一種。屬步戰用刀,此刀一鞘二刀。其刀把各呈半圓形狀,二刀合攏其刀把合成圓形,如同一刀。
少林雪花亮銀刀:全長三尺。少林寺湛舉、恒林、貞俊、貞緒、貞和等擅使此雙刀。
盾牌刀:指導演練者雙後所握持不同的雙兵器,一般是左手持盾以防敵方遠射之箭或格擋共他兵械之用。右手持刀爲乘虛攻戰之用。
單刀如鞭:兩手握持異樣雙器械也。一手持單刀,另一手持九節牌同時舞練。難度很大。
乾坤日月輪刀:短雙器械之一。輪呈日月相交狀並有五把刀向外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