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这个最早源自日本制造业的管理模式,被引入医疗领域后备受追捧,近年来也成功晋身为中国医疗界“网红”,这样一个“舶来品”是如何成功上位的?在中国是不是有“水土不服”的现象?让我们来一起走进科学。
“精益管理”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教授在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后,正式提出的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概念,强调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某种程度上说,医院运营管理和企业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而自精益管理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以来,期待它撬动医院管理困境的人不在少数,看中的,自然是其以“需求”为拉动,杜绝浪费和快速反应为核心的管理路径,使医院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运作效率和对临床的快速响应,最终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医务人员非必要管理时间的充分释放,以及医疗质量安全的高效保障。
聚焦到耗材,精益管理则强调的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人力、耗材、时间和空间),为临床提供最优化的耗材供给。包括医用耗材全链条的实时跟踪、与供应商的高效交互、并基于临床建立资源消耗模型,反向指导采购遴选及临床使用等多个方面医疗设备则更为复杂,对“单机效能分析数据的精准度、全院医疗设备的把控度”的要求都更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几乎囊括了医院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不仅需要对耗材及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式管理,更需要对数据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与精准把控。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