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FME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心内科静脉用药的安全风险,在识别结果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避免静脉用药的安全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建立FMEA小组,绘制流程图,找出静脉药物安全不良事件的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计算风险指数,分级风险预警,优化流程,改进措施。
1、成立了6个静脉药物安全FMEA小组,组长为护士长,包括1名副主任护士、2名主管护士、2名护师和1名护士。
2、使用FMEA的分析步骤,小组成员绘制了静脉药物使用流程图,并列出了静脉药物治疗过程的六个步骤:
1)吃药,每天早晨,病人的静脉用药必须由计算机上的医护人员操作,然后才能从内部药房接收,大约09:00将药物送回病房。
2)摆药,根据大量药品在输液卡上的医嘱,病房护士选择负责病人的药物,不检查两种药物。
3)配药,在病人和家人的催促下,赶紧完成了配药。
4)点滴,约09:30开始静脉输注。
5)加药,12:00前只能加2组或3组,80%的患者12:00后仍未完成用药,并交给早班护士。
6)拔除针头,病人中午完成输液,早期班护士完成拔针。
3、用头脑风暴法识别潜在的危险失败模式会引起静脉药物错误的潜在因素。
4、风险优先指数(RPN):严重度(S)、发生概率(O)和检测率(D)越高,RPN、RPN越高,说明优先级问题需要解决。
5、制定改进措施
1)每天下午,当护士在第二天静脉注射药物时,每张病床上的药物短缺情况都会记录在案。
2)每天下午,药房缺药,从药房借来。
3)每天下午,护士根据医生的命令借出借来的药给护士。
4)第二天,安排两名护士在07:00认真检查药物,并开始配药。
5)在08:30,药物被分配并开始输注。
6)80%的患者在12:00接受药物治疗,以减轻早期换班的压力。
7)早班中午时间充足,成功完成加药和拔针工作。
与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护理失败模式相比较,根据该公式,降低百分率=(干预前RPN-干预后RPN)/干预前RPN,得出干预后风险的百分比为干预前的总危险度55.58%,无静脉用药错误,患者满意度提高。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