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评价一个工业互联网,往往是看上面的应用,而不是评价平台本身。这种情况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工业互联网做得好,当然应该有实际的案例。如果连拿得出手的案例都没有,谁会相信这个平台好呢?所以,用应用评价是有合理性的。
但是,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大家开始比有多少应用、跨越了多少个领域,而忽视平台自身技术。这也是有问题的。
平台的本质是工具,应用的本质是产品。工具的作用,是帮助人们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生产产品。平台的作用,也是帮助人们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开发应用。用产品评价工具不一定合理。打个比方,三百人拿着锄头种田,比一个人用拖拉机种田,收获了更多的庄稼。能说锄头比拖拉机更好吗?用应用来评价平台,就像这个逻辑。只会鼓励企业的盲目扩张、跑马圈地。
国内企业在卖应用的时候,国外却在卖平台。
其实,国外大厂很难像国内企业这样卖应用。原因很简单:平台的复制性强、产品的复制性弱。国外的人工成本,大企业往往只适合做平台,而做平台的技术含量要求高、收益也大。有种类似现象:国外企业在数据库、PLM的占有率很高,ERP较高,而MES低。原因就是系统通用化的程度有差异。但换个角度:国内有能力开发通用产品的企业少、本事不够大,难以和国外大企业竞争。
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是靠生产力的提高、是靠劳动效率的提升、是靠工具的发展。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强调“复用”。如果在通用平台技术上落后,那将是真正的落后。
现在,国内工业互联网企业以“卖产品”为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工业企业没有直接在平台上开发应用的能力,只能购买应用。打个比方,厨师不会种地,只能卖粮食给他。
宝钢涉及到工业软件开发、维护的有三类人。大体分工是:研究院、生产厂部负责新技术研发,设备部负责改进和维护、宝信和宝钢工程等负责工程实施和推广。在宝钢,真正有能力开发新应用的人其实很少。其困难在于:工业企业对实时软件的可靠性要求高,开发和维护人员需要熟悉生产工艺、熟悉软件系统(平台),还要有较好的软件功底。如果多方合作,需要做到无缝连接。这需要长期磨合才行。宝钢是中国最先进的制造企业之一,尚且如此。其他企业就更难了。
在我看来,工业APP的个性化比MES更强。要发展起来有两条模式:第一种是工业互联网公司与工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盟、类似宝钢和宝信的关系,去做服务。第二种是靠工业企业自身建立开发和维护能力。对于中小企业,可能只能采取第一种模式。
回顾中国的技术时经常发现:相对落后的技术容易成功、二流技术人员混得更好。反思起来:这些技术和人,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这些教训值得互联网公司吸取。但从长远看,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还是要靠平台和工具,而不是靠人海战术。这一点,国家层面应该重视起来。否则,等我们意识到以后,又落后了。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