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感知与认知:认识智能化的一个角度 点击:782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9-08-06 16:39:26
楼主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不喜欢提新概念、新名词。但有种情况例外:需要用不同的字眼,来表达含义上的差别。至于用什么词更合适,我也不太关心。今天,我要区分感知和认知,只是用来描述智能化、大数据应用的过程如何深入,并不在乎学术界是否这样定义。

 

在我看来,感知,就是得到哪些直接可测量的信号。比如,压力、温度、流量、图像。而认知,则是里面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难以直接测量的信息。

 

比如,某个热电偶的温度正常为200~300度。某一天,却测量值固定在400度左右。对于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多种解读:1、传感器出故障了;2、设备出现异常了。


其实,无论“传感器故障”还是“设备异常”,都是重要的信息,但不是直接的测量结果,而是一种更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认知”。

 

按照这种思路,认知的过程还可以不断地深入。


比如,“设备出现异常”可能意味着“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而质量不能保证,又意味着“需要找人维修”、进而意味着“调整生产安排”…… 


如果有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这种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可能会自动地启动若干部门的协同工作。

 

在我看来,温度异常=》设备异常、设备异常=》质量不能保证;质量不能保证=》需要有人维修、需要有人维修=》生产需要重新组织,都是我们说的知识。依靠这些知识的沉淀和数字化,认知程度可以不断地深入,智能化程度也就不断提升了。

 

我们必须明白,智能化的知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工程或者科学知识,而是所有能促进企业灵活、及时反应的知识。这些知识甚至包括从战略到战术、从管理到技术、从OTIT的关联知识。我们推进智能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把这些知识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集成将一个地方发生的问题迅速传递到相关部门。这就是快速响应的机理。

 

我一直强调,管理优化是我国推进智能化的重要切入点。


从这个切入点切入以后,就要不断地在机器内延长“从感知到认知”的线索。为什么呢?因为管理者关心的不是压力、温度、流量这些数值,他们关心的是:生产正常吗、操作规范吗?价值有损失吗?质量有降低吗?……这就是加强认知的过程。

 

从信息的感知开始,机器帮助人类认知的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就从自动化走到了智能化。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