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筱鹏一语道破: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常常陷入误区与困境? 点击:354 | 回复:1



advantechchina

    
  • [版主]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86帖 | 130回
  • 年度积分:10
  • 历史总积分:1352
  • 注册:2011年2月14日
发表于:2019-11-08 09:59:30
楼主

以下文章来源于物联网智库 ,作者彭昭


本篇导读


10月24日,由研华科技、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物联网智库、数字化企业研习社携手举办的“大师引领解构工业物联网大未来”直播论坛 在业界掀起广泛热议,本次读书会共设立了352个直播会场,吸引了近20,000人次观看与讨论,并且通过Facebook与来自台湾的工业企业家们实现了互动。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物联网智库创始人彭昭、研华科技技术长杨瑞祥,以及工业物联网的践行者们,围绕“解耦 · 重构 · 共创”,共话工业物联网产业生态发展之道。


今天就以研华科技董事长《共谱物联产业大未来》和安筱鹏博士《数字化之大变局,谁来定义这个时代?》的主题演讲作为开篇,为大家揭开这场探讨的序幕。


刘克振董事长作为此次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在演讲中号召各位业者一同参与到工业物联网落地的实践中,共谱物联产业大未来~


安筱鹏博士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对于数字化转型有着深入思考的智者,题为《数字化之大变局,谁来定义这个时代?》的演讲,带我们从思维逻辑的最底层直击问题核心,一语道破原有思维、逻辑和方案的盲点,为大家解答了以下三个问题:

 

  • 怎么突破工业物联网的视觉盲区?

  • 怎么突破集成应用困境?

  • 如何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01 工业物联网: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


巴菲特有句名言,“习惯的枷锁,开始的时候轻的难以察觉,到后来却重的无法摆脱。”


340336b9c919cd09aebfa1f64006f68.jpg


业界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有一段时间,为什么很多时候仍然陷在不停局部试点的死循环里,无法形成全局体系、生态价值和可复制性?


这与我们过去看待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关。


过去我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往往是点状和局部的。如果只关注技术,只看到了一个层次,缺乏战略引领和业务规划,就容易陷入各种误区。


总是拿着旧地图,无法驶入新道路。跳出这种思维定式,还要从智能的本质说起。


工业智能始于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引起不确定性的原因很多:制造流程本身正在越来越复杂、用户定制化的需求让生产越来越灵活、各项成本的提升使得增加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以波音为例,它在研制787飞机时,使用了8000多种软件,除了不到1000种外购的商业软件外,有7000多种是自己的私有软件,波音关于飞机的设计、技术和知识经验等都凝结在这7000多种软件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破坏性影响。

 

工业智能是解决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

 

一家工业企业、一条产线到底是否智能,不在于它有多少智能设备、有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有没有采用大数据分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企业、一条产线能否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响应。

 

各种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对于一家工业企业有什么价值?单个技术本身不一定能创造价值;把这些技术堆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创造价值。用上各种技术,也不一定能实现数字化转型。

 

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而不是技术本身。


工业场景的个性化很强,对别人有用的技术,对你不一定有用。关键要看这些技术是不是促进各种数据的自动流动,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发送给正确的人、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数字化转型包含多个层次、维度和逻辑,得从全局、整体的视角出发。如果我们做工业物联网项目,仍旧只从已有的技术和数据出发,很可能会陷入业务价值有限等误区。

 

5eb9dcee5dccaa81213d9034be8dc47.jpg

 

与从局部到全局的视角相呼应,工业物联网正在推进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转变。

 

迈克尔·波特在过去的几年,围绕工业物联网、万物互联发表了3篇重要的文章。他所传递的关键信息是,无论硬件、软件、平台,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不断解耦与重构的时代。

 

迈克尔·波特将智能互联产品分解为4个功能模块:

  • 动力部件

  • 执行部件

  • 智能部件

  • 互联部件

 

它们协同作用,实现智能产品的可监测、可控制、可优化。

 

为了征服各种不确定性,智能互联产品的演进将形成软、硬件的分离解耦,打破过去的一体化硬件设施,实现“硬件资源的通用化”和“服务任务的可编程”。

 

ce01fbc181ead992a760ba2f470f316.jpg


“硬件资源的通用化”和“服务任务的可编程”的涵义是:

 

  • 硬件提高资产通用性:遵循规模经济,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降低生产成本。

  • 软件丰富产品个性化:遵循范围经济,企业从提供同质产品向提供多样化产品转变,满足多样化需求。

 

通过这种解耦与重构,工业物联网将从单机智能步入系统智能阶段,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范围内,通过系统化的全局视角,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数字化转型的误区,首先来自于眼界的限制。只有将视野从设备级扩展到系统级、从单机智能延伸到系统智能,才能突破视觉盲区。


02 今天的问题源自昨天的解决方案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当突破了数字化转型的视觉盲区之后,你会发现今天的问题源自昨天的解决方案。如果仍旧用今天的方法破解明天的问题,则又将陷入另一个死循环。


破题的关键在于,不能继续用今天的逻辑,思考明天的场景和应用。


32f8d88ba197e7f3a8247b60c1f7361.jpg


我们先看昨天的解决方案,在今天带给我们什么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集成应用困境。


简单的说,集成应用困境是因为过去长达数十年,IT与OT的发展是一个碎片化的供给史,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先解决局部问题,把一个点的问题拓展为一条线的问题。这就造成当我们从单项应用迁移到集成应用的时候,需要跨越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集成应用困境。

 

1daea7d58cfb64f6e16a59e818a71f2.jpg


今天我们面对集成应用困境是必然的,这是过去的成功方案导致的一个结果。


因此当我们立足今天思考未来时,突破视觉盲区是前提,认知必须从一小点、一条线的视角,升维到一截面、一整体的视角。


但这还不够。过去我们讨论数字化转型,很多时候路线图好像已经确定,先是自动化、数字化、然后网络化、智能化,一步一步按照顺序向前走。


但事实上,实践观察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步骤是跳跃的,有可能不用经过每个阶段,就能直接形成数字化转型的闭环。


我们面对的是一套新的架构,无论是IT和OT都在重构基础设施。过去我们行驶在二级公路、一级公路,工业自动化改造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推进。而现在我们换了一条新的跑道,直接行驶到高速公路,从发展路径上也会有本质变化。


另一方面,在规划路线图的同时,工业企业还应当找准生态位。当下,工业企业之间的协同越来越密切,每个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链条状结构正在转型为生态价值网。在生态系统中找准定位,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


总之,今天的逻辑在明天不再适用。


数字化转型,环境、场景、应用都变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方法也要跟随变化。


从发展路径上来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不是顺序关系;从产业关系上来看,需要建立生态思维,卡准生态位,承担生态中的角色与职责。


03 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在重构了我们的视野和逻辑之后,与之相应,系统的架构体系也正在解构和重建。


过去我们给客户提供硬件、软件解决方案,而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给客户提供硬件、软件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与客户一起,为客户的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整个架构体系正在不断迁移,原有体系正在不断解耦,在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的基础上形成微服务资源池,面向角色、场景、应用,快速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生态与平台相伴相生。算法市场的崛起,是工业物联网生态的核心。只有当第三方开发者到达一定数量,形成工业APP应用与工业用户之间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正向反馈,才意味着工业物联网生态的成熟。


 af2d7a8b0a31137c398509199ce9868.jpg


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工业APP、微服务组件…这些新概念指引我们驶入新道路、发现新大陆。在这个体系架构大迁移的时代,不仅思维、逻辑和方法正在重构,就连概念体系也要重构。而这些重构只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一个有效管理的企业应该是平淡无奇的。”


真正管理得好的企业,外部看是风平浪静的,每人各司其职。相反,那些成天看起来如火如荼、热闹非凡的企业,往往缺乏执行力,随意性强。


优秀的企业,知道持续改善、循序渐进的道理。


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是突破原有视野,建立新认知。


认知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愿意拥抱变化,而是以多快的速度、以何种方式拥抱变化?是不是有长期思维?是不是有推动文化变革的决心?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边缘革命。重点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比竞争对手多做了什么?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的客户真正感受到了什么?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构筑了什么样的新型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否启动数字化转型,无论以多大力度、速度推动数字化变革,都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不转型的风险是确定的,转型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是因为收益可以预期,而是不转型的成本难以忍受。也有很多时候,转型的发动机不是企业自己,而是竞争对手。


今天,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数字转型不是因为喜欢变化,而是不得不变化。


“不排斥、不盲从,主动拥抱数字化新大陆。”这是安博士的结束语。


今天是【共话工业物联网产业生态发展之道】

系列第一讲

大家可点击下载安筱鹏博士的演讲PPT

后续小编也将继续推送如下分享

请大家持续关注~


e2f7088b89f0bd9d2e2a5494675218d.jpg



楼主最近还看过



新鲜血液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9帖 | 248回
  • 年度积分:118
  • 历史总积分:1238
  • 注册:2019年5月28日
发表于:2019-12-19 15:02:48
1楼

也不能总打字,积分加1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