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与协作的问题 点击:308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9-10-12 10:45:28
楼主

有些人对智能化理解错误,是因为对现代企业的分工理解不深。

分工不但是每个人干不同的业务、也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做同一件事。

 

比如,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件事可以分成不同层次的事情来做。例如,在钢铁企业中,工艺制度往往是产品工程师定的。有权力就有义务:如果工艺符合他给出的要求,而产品不合格,责任就是他的。但是,执行却不是他负责的:如果生产工艺指标(如温度)没有达到他提出的要求,不合格的责任就在工艺工程师。同样,工艺人员要达到某个工艺指标,又要对设备和操作提要求:如果设备和操作达到要求了,而工艺没有达标,责任就是工艺工程师的,反之就是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责任。

 

总之,不同层次做不同层次的事情,各负其责,是一种重要的分工。

 

导致这种分工的原因,是人的专业知识有限。对此,人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在过去的一些小厂里只有一个大学生,很多专业的事情都是一个人管。为什么后来会出现分工呢?


这其实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们对质量、效率、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时,细节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就要专业分化了。我常用一个比喻来说这个道理:如果在一个班级内部开运动会,长跑冠军可能就是短跑冠军——只要身体素质好就能;但在奥运会上却不可能——大家都身体好。要得冠军,就要针对性训练——这就是分工。

 

但是,这种分工是有代价的。

 

比如,产品工程师提出的工艺要求可能不是很理想:有些工艺成本高、有些成本低;有的容易控制、有的不容易控制等。所以,有时候产品和工艺工程师要反复讨论,才能找到相对合适的做法。有的时候,即便工艺不合格,也有办法补救,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出来。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优化的空间。

 

智能化的作用之一,就是降低这样的代价:例如,开发产品的时候,系统可能能够自动检查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把人与人的讨论变成人机结合了。这就增加了协同性。久而久之,企业中每一个部门的人,可能都变成对用户负责,而不是仅仅对工艺参数和设备负责。

 

回到开头的话题:有些人对智能化理解错误,是因为对现代企业的分工理解不深。

 

推动智能制造这件事,涉及到很多层面的问题。其中,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行业、场景、找到合适的优化问题。这个层面的问题,决定了智能化工作有没有价值。技术层面也包括多个层面的问题:具体问题的层面和工具层面。具体技术开发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完成质量。而工具层(如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则决定开发过程的成本、效率以及未来的可维护性等。

 

不同层面的技术,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纯粹搞IT技术的人,可能讲不明白怎么去用、价值何在;而应用这些技术的人,也搞不懂技术和平台的关键应该是什么。所以,搞IT的人讲应用就可能比较可笑,搞业务的人讲IT同样也会比较可笑。个别搞理论的人,可能既不懂技术也不懂应用,讲什么都讲不到点子上。

 

这种混乱可能还要过几年,总要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才行。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